本报讯 (记者 李珩)1月3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第161场重庆市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杨琳介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一安排,结合我市实际,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降死亡、防风险”,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制定了《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实施方案》以及疫情监测、检测、防控指引、个人防护指南、防控培训等5个专项方案,相关措施从1月8日起实施。
“我们以老年人、孕产妇和婴幼儿为重点调整防控措施。”杨琳说,主要有12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加强医疗资源配置。保持现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24小时开放。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齐配足呼吸机、救护车等设施设备。继续强化分区域ICU床位配置,以区县为单位达到每万人拥有至少1张ICU床位。
二是保障药品和检测试剂生产供应。加强需求监测,做好生产保障和精准供应,加大医疗机构实物储备力度,结合家庭医生签约、基层公共服务等,对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赠送“健康包”。目前,儿童专用解热药医疗机构库存较为充裕,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止咳药、中成药等可满足基本需求,抗原检测试剂和医用N95口罩市场供需矛盾持续缓解。
三是分级分类救治患者。实现基层首诊负责制,建立对高龄患者优先安排就诊的工作机制。组建市级和区县重症救治专家组,定期巡诊、及时会诊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把防重症的关口前移到家庭和社区,加强对脆弱群体特别是独居老人的健康监测。建立市内跨区域支援机制,组建市级跨区域支援队伍,确保医疗服务平稳有序。
四是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落实各级书记抓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的责任,切实把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实到村到户,保障农村药品供应。建立三级医院分区包干责任制,畅通急危重症转诊通道,为农村老年人、慢性基础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提供就医保障。广泛开展党员干部、家庭医生进家入户上门健康服务活动,解决群众就医用药困难。
五是做好殡葬服务保障。建立健全市区两级殡葬服务协调支援机制。建立与区县长热线、110以及重点医院、养老机构等单位对接机制,及时回应群众需求,最大限度提高保障能力。严厉打击殡葬服务“黄牛党”“黑中介”等乱象。
六是加快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推进高风险人群、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等加强免疫接种。科学评估接种禁忌,做到“应接尽接”,提高疫苗覆盖率,特别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覆盖率。
七是做好重点人群健康调查服务。全面摸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合并基础性疾病及其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情况。对全市重点人群实施分级分类服务,围绕老年人及其他高风险人群,加强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提供药品、抗原检测、联系上级医院等工作。
八是强化重点机构防控。继续加强对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医疗机构、监所、学校、大型企业、党政机关等重点场所的疫情防控,尽量减少对正常生产、生活和教学秩序的影响。
九是调整人群检测策略。提倡非必要不检测,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不再对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以及集中隔离场所工作人员、重点行业从业人员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落实重点人员分类检测。在社区保留适量的便民核酸采样点,满足居民“愿检尽检”需求。
十是优化入境人员管理。自重庆口岸入境的人员在行前48小时内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者可来渝返渝;如呈阳性,应在转阴后再来渝返渝。不再对入境人员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对健康申报正常且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者,可放行进入社会面;对健康申报异常或出现发热等症状的人员,由海关进行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者,可采取居家健康监测或就医。有序恢复我市居民出境旅游。
十一是加强疫情监测与应对。定期组织开展监测预警,科学研判疫情态势,综合评估疫情流行强度、医疗资源负荷和社会运行情况等,及时调整防控措施。及时完成入境人员、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和哨点医院监测样本的基因测序,评估病毒变异情况。
十二是加强信息发布和宣传教育。定期发布疫情信息,不再区分本土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加强居民健康行为指导,提倡在公共场所保持人际距离,患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及孕妇、儿童等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自觉居家健康监测。合理使用药物,科学开展康复健身活动。
杨琳介绍,我市还细化相关配套措施,制定了疫情监测、检测、防控指引、个人防护指南、防控培训等5个专项工作方案。及时动态掌握我市人群感染发病水平和变化趋势,科学研判和预测疫情规模、强度和流行时间,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对不同群体分类采取核酸和抗原检测策略,及时发现重症高风险人群中的感染者;针对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明确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围绕个人日常行为,明确行为准则;对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及相关工作人员实行分级分类培训,掌握政策、提升能力。
新闻分析>>>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畔:
“重庆的感染高峰期已经过去”
本报讯 (记者 李珩)1月3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第161场重庆市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畔称:“重庆的感染情况可以从数据中得到一个直观的判断,我们的高峰期应该已经过去了。”
李畔说,随着新冠病毒的变异、疫情形势的变化、疫苗接种的普及,以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新冠疫情防控进入了新的阶段。
“我们加强了发热门诊设置和管理。”李畔表示,按照“应设尽设、应开尽开”的原则,自2022年12月份以来,我市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已经新增开设发热门诊49个,在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增开设772个发热诊室,截至目前,累计开设1416个发热门诊(诊室),实行24小时开放,满足发热患者就诊需求。
“‘新十条’发布后,我们的感染人数在短时间内是急剧上升的。”李畔说,据统计,我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发热诊室日接诊人数,最高的时候是2022年12月20日,达到4.9万人左右,目前只有7000多人,李畔称,“重庆的感染情况也可以从数据中得到一个直观的判断,我们的高峰期应该已经过去了。”
在医疗资源准备方面,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全市现有“9家市级+41家区县级”定点医院救治体系,从12月份以来新增救治床位1885张、重症床位2131张,救治床位达到16527张、重症床位达到3358张。目前,全市定点医院共配备血透机1906台,全市280家二级及以上非定点医院已设置重症床位5168张。定点医疗机构重症床位配置、血液透析机配备等均高于国家要求的标准。
据李畔介绍,我市建立了“三个制度”:对发热患者、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坚决实行首诊负责制,所有医疗机构一律不得拒诊、不得推诿患者;医疗机构门诊建立高危患者优先就诊制度,优先安排高危患者就诊;建立门急诊与病房衔接机制,特别是对“一老一小”(即高龄老年人、低龄儿童)符合条件的直接转诊到三级医院。我市还明确了11家市级医院分四个片区对区县级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指导,畅通转诊通道。
“我们依托全市基层卫生管理平台,紧急开发了重点人群健康调查系统。”李畔说,重点人群被分成“红、黄、绿”三类,覆盖了571.72万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其中高风险(红色)人群50.21万人,中风险(黄色)人群134.06万人,低风险(绿色)人群387.45万人,并进行分设管理。
在疫苗接种方面,截至2023年1月2日,全市累计报告接种疫苗7888.3万剂次,疫苗接种总人数达到2886.2万人,全人群接种覆盖率达到90.1%。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人数达到了646.2万人,接种覆盖率高于全人群,达到了92.2%。
专家建议>>>
担心“白肺”涌到医院做CT?专家:大部分人不需要
本报讯 (记者 李珩)1月3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第161场重庆市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重医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郭述良对“白肺”问题进行了解答。
“因为肺部含空气,所以CT照出来是黑的,如果是重症肺炎,肺上会出现大片的白色阴影,这种情况就叫‘白肺’。”郭述良说,其实,大部分感染者都不会出现“白肺”,“一般来讲,‘白肺’就是白色影像面积占了肺的70%-80%,这样的人群我们在临床上也诊断过,但是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大家用不着紧张。”
很多人担心自己是“白肺”,都涌到医院做CT检查。对此,郭述良称,大部分人是不需要的,如果没有出现持续三天以上的高热,也没有出现明显的胸闷气促等症状,是不用到医院做CT检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