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 发展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源头活水”
第016版:唯实争先 踔厉奋进·彭水
上一版 下一版 
彭水 发展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源头活水”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2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施“321”工程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彭水 发展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源头活水”

  石柳乡建兰村村民在金银花种植基地采摘金银花

  新田镇石龙村,村民驾驶拖拉机采挖红薯

  靛水街道中蜂养殖户在采收蜂蜜

  龙射镇沿河村村民在晾晒玉米

  游客在鹿角镇乌江村苹果桃种植基地采摘苹果桃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五大总要求之首。产业振兴同样被摆在乡村振兴“五大振兴”首位,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2022年以来,彭水根据“1+6”产业发展系列政策(产业振兴实施方案和红薯、烤烟、中药材、粮油、蔬菜、畜牧业6个产业发展方案),实施乡村产业“321”工程,因地制宜发展红薯、中药材、畜禽养殖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做优特色产业

  发展30万亩红薯、30万亩经果林、30万亩特色种植

  11月11日,由市农技推广总站、市农技推广协会组织的“三峡杯”高淀粉红薯高产评比在彭水县郁山镇举行,筛选优质红薯在全市推广。

  “红薯大会”择址彭水举行,得益于彭水红薯产业的蓬勃发展。2015年以来,彭水积极与国家甘薯技术体系、西南大学、江苏农科院等院校进行合作,着力培育红薯新品种;成功引进和推广多种高淀粉、紫薯和鲜食型专用薯,满足加工企业对原料的多元化需求。

  同时,着力研发培育本地红薯新品种。“彭薯1号”“彭苏2号”“彭苏3号”“彭紫薯1号”分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和“重庆市农作物品种鉴定证书”,实现彭水红薯育种自主知识产权的零突破。

  彭水积极深化院企合作,成立红薯技术研发中心、专家大院、培训中心等,积极开展红薯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试验、推广及产业化研究,为全县红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红薯产业方兴未艾,经果林、特色种植的氛围高涨。隆冬时节气温骤降,棣棠乡黄泥村6组枇杷、黄精种植基地,村民们撸起袖子干劲十足。近年来,棣棠乡黄泥村因地制宜,深挖资源优势,发展经果林和中药材种植。

  黄泥村海拔700米至1000余米,土地相对平整,适合经果林发展。2021年,村里引进农业企业,按照“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引进五星枇杷进行栽种,通过流转土地、务工收入等方式促进村民增收。

  2022年初,黄泥村在种植五星枇杷的基础上,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互为促进”的思路,大力推行“林+药”种植模式,套种了150亩黄精。同时,还在枇杷地里种了玉米,弥补了枇杷植株较小,不能为黄精遮阳的不足,形成了经果林和特色种植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像黄泥村一样,靠种植经果林和特色种植,阔步迈进小康的彭水人还有很多。

  近年来,彭水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以全县打造苗医苗药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为契机,大力发展经果林和中药材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2022年,彭水大力发展烤烟、红薯、中药材等产业,全面提升特色产业效益和竞争力,种植红薯30万亩、烤烟6.8万亩,在地中药材面积达9万亩。

  落实藏粮于地

  种植粮食100万亩、出栏生猪57.3万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对于传统农业大县彭水而言,稳粮保供既是政治任务,也是发展之需。“狭义上的粮食安全指粮食和肉类两大类,广义上的粮食安全包含米、面、肉、蛋、奶、菜等品类。”彭水县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解释。

  在诸佛乡,各村以“村集体+企业+农户”的模式,对长时间闲置的土地进行集中整治,引进高品质水稻和彩色水稻品种,发动村民复耕复种。在抓好粮食生产、盘活闲置土地的同时,也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2022年以来,彭水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全县完成“两区”划定总面积43.5万亩,其中水稻生产功能区12.5万亩、玉米生产功能区31万亩、油菜籽生产保护区12万亩。同时,明确各乡镇街道粮食播种任务,严控耕地“非粮化”增量。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0万亩,预计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32万吨。种植蔬菜25万亩,预计全年蔬菜产量41万吨。

  除了做好源头的“种”,彭水还千方百计延长粮食产业链,打造粮食品牌,提升粮食产品附加值。全县坚持“粗加工在基地、深加工进园区”,不断培育和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2018年以来,培育农产品加工业主体340余家。2022年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748家,全县有效期内“两品一标”产品累计达96个。

  装满了“米袋子”,充实了“菜篮子”,还得端稳“肉盘子”。

  年关将至,市场对猪肉的需求不断攀升。在三义乡莲花村,致富带头人王由权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在他全自动化的生猪养殖场,1000多头猪长得膘肥体壮。“今年毛猪市场价每斤12元,生猪饲养成本每斤8元。按每头300斤算,一头猪的利润在1200元左右。”王由权高兴地说,2022年他养了1000头生猪,估计利润在120万元左右。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莲花村像王由权一样养殖生猪达400头以上的养殖场发展到3户,小型养殖户发展12户。

  纵观全域,彭水规模以上生猪养殖场已发展到79个,全年累计生猪出栏57.3万头,同比与去年持平。

  做强畜牧产业

  牛、羊、鸡、鸭、鹅、兔、蜂养殖齐头并进

  畜牧业是彭水的传统优势产业。按照最新规划,彭水将加快形成红薯为主,中药材、畜牧业为辅的“一主两辅”产业发展格局。当前,彭水畜牧产业已实现以生猪产业为引领,牛、羊、鸡、鸭、鹅、兔等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实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普子镇的养兔历史由来已久。2019年以来,该镇采取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模式,9个村组织筹集资金460万元成立了全县最大的集体经济“重庆普邦畜牧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基地+农户”的模式养殖肉兔。目前,基地已发展种兔4600只,兔子常年保有量在2万只以上。

  三义乡龙合村村民文顺兵2022年初回村投资办起了养牛场。11月,他养殖的81头西门塔尔肉牛陆续出栏。按照每头2.5万元的市场价计算,文顺兵养牛场2022年产值将达到200余万元。

  汉葭街道麻油社区居民马金权2015年在老家圈建100多亩山地,尝试“走地鸡”养殖。而今,马金权的养鸡场已发展到4个放养棚、1个育雏室、1个饲料加工间,年营业额在150万元左右,带动周边20多户村民参与养殖。

  彭水进山东企业,围绕蜜蜂产业文化、示范带动周边群众建设蜜蜂养殖基地,整合优化境内户均规模养蜂保有量达50群以上的养蜂户进行专业培训、统一管理、帮产帮销,助推群众稳定增收。截至目前,已投资2680万元,初步建成占地200亩的集养蜂、文旅、康养一体的牧蜂垭牧场,现有蜜蜂600群,带动当地农户90户就近就地就业。

  “尽管今年畜牧业遭受了旱情、饲料成本增加等影响,但总体发展仍较为稳定。”据彭水县畜牧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彭水依托政策项目支持,助推全县畜牧产业稳定发展。全年肉牛出栏5.5万头,同比增长1.85%;家禽出栏250万只,同比增长13.5%;中蜂保有量10万群,同比与去年持平。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20.1亿元。

  链接>>>

  农业农村改革 助力产业兴旺

  双龙乡小坪村从2021年开始依托村集体公司——彭水县润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村集体+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结合“三变”改革申报资金30余万元,发展“阳光一号”柑橘种植,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吸引群众务工等方式,带动附近30余户村民增收。

  “三变”改革中,润民生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通过盘活农户闲置土地实现土地流转,将农民土地资源入股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实现“资源变资产”。调动农户积极性和参与性,促进村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今年6月,企业从江津引种700余株“阳光一号”柑橘苗。3年后,这批柑橘将初挂果,5年进入盛产期后,每棵树产量约为40余斤,预计每年将为小坪村带来20余万元的收入。

  农业农村改革,正在彭水全面铺开。当前,彭水正积极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宅基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三变”改革、“三社”融合发展,落实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转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彭水将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以“三变”改革和“三社”融合发展为抓手,不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彭光灿 刘茂娇 图片由彭水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