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美高新 摄/张春连 |
|
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摄/刘汪洋 |
12月23日,是荣昌高新区举行建园30周年庆祝大会的日子。
从1992年到2022年,这个深处西部内陆与川渝腹地的园区,从7个人、10万元起步,用30年时间,将一个县办开发区发展成工业产值超1000亿元的国家级高新区,谱写了一篇自强不息、奋勇前行的时代篇章。
筚路蓝缕创业路
10万元起步,做到千亿园区
“在高新区建园之初,谁都没有想到,高新区之于荣昌经济社会发展会如此重要!”荣昌高新区管委会发展促进中心六级职员雷华表示,现在回过头来看,设立园区绝对是荣昌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
现年59岁的雷华已在荣昌高新区工作了30年有余,是荣昌区唯一一名从园区成立之初一直工作至今的员工,参与并见证了荣昌高新区发展的全过程。
数据表明,荣昌高新区至今已累计入驻工业企业750家,投产企业590家,规上企业340家,预计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4亿元、规上工业实现产值940亿元、工业增加值256亿元,其工业增加值和工业税收分别占到了全区的80%和70%。可以说,正是在高新区的支撑下,荣昌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到新兴工业强区的转变。
高新区于1992年7月24日设立,取名为荣昌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选址在荣昌县城以东至高速公路出入口。1998年,开发区更名为重庆市荣昌生物工程科技园区,2002年更名为重庆市板桥工业园区,2007年设立荣昌工业园区,并将杜家坝工业园、广顺工业园纳入“一区三园”管理,2016年更名为荣昌高新区,2018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30年来,荣昌高新区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92年至2001年的起步发展阶段;2002年至2006年的成长发展阶段;2007年至2017年的壮大发展阶段;2018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后的转型提质发展阶段。
“没有一个阶段是容易的!”雷华说,在成立之初,开发区只有7名职工,其中3名领导由一名县领导和两个部门领导兼任,包括她在内的4名职工是县里各单位公招过来的。在成立之初,县财政只拨款了10万元作为启动经费,公招过来的4名职工只能在原单位领工资,直到1994年才开始由园区发工资。
为推动园区建设,园区采取从财政局借款、信用贷款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之后又通过“依托县城搞城市开发造血,依托新区招商发展”的方式,加强了通往板桥片区的水、电、气、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个阶段也非常困难。在此之前,荣昌受全国整治“三金三乱”和国企改制潮冲击,原有的氮肥厂、五星煤矿、安陶厂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纷纷改制破产,工业企业青黄不接,园区融资困难。
在此阶段,园区将工作重心从新城开发转移到发展实体经济上来,实行园区管委会、县招商局、县外经委合署办公,三块牌子一套人马。一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上亿元,建成三纵两横主干道路及供电设施;另一方面派人到沿海驻地招商,引进了洽洽瓜子、香国酒业、华西希望、农标普瑞纳、铁骑力士、巨星农牧等一批企业。投产企业由3家增至67家,建成区面积由0.1平方公里增至2平方公里。
现在,高新区“一区三组团”规划面积为28.88平方公里,建成面积达20平方公里,与城区面积相当;建成以成渝高速公路过境段、园区大道、G348等一批城市主干道为主轴,支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建成2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具有日供水10万吨、电400万千瓦、气80万立方米、污水处理达3万吨以上的能力,累计投资近130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汇宇建材市场、中国(荣昌)畜产品交易市场、五洲国际中国西部商贸博览城、渝西国际4个百亿级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完善一批学校、医院、金融网点、商住小区、廉租房等城市配套设施,一个产城景融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高新区已初具雏形。
三条成功经验
融入成渝、立足特色与优化营商环境
“园区30年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波折!”荣昌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黄勇说,总结30年发展的经验教训,高新区之所以能取得如今的成效,关键在于做对了三件事情:一是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二是立足自身特色实际找准产业发展方向;三是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黄勇说,荣昌高新区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后的近几年时间。在此期间,高新区引进了一大批知名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多个产业集群,大幅提升了工业经济的质量效益与竞争力,使荣昌工业经济增速由过去长期的全市中等水平进入全市前列水平。2019年和2020年,荣昌经济增速更是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
2022年,面对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中美竞争、极端高温等国内外多重因素冲击影响,面对经济下行、原料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加大等多重困难,荣昌高新区仍引进了江苏吉朋科技有限公司投资60亿元建设城市电动车生产基地项目,中能国润投资40亿元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深圳市碧锦五金建材有限公司投资18亿元建设包装新材料产业园等多个10亿级以上项目;新开工了娃哈哈饮品、艾伯耐特、爱森堡玻璃等社会类投资项目104个,总投资520亿元;竣工投产了重庆昊格新能源、德力玻璃、荣耀电子等60个项目,这些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将实现年产值约260亿元。
在这些项目的带动下,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总产值、战新产值、工业固投等主要指标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速度。
而这种变化正得益于荣昌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去,制约荣昌高新区发展最大难题就是“招商难”,荣昌位于重庆“西大门”,离主城远,不仅难以招引到优质大项目,也缺乏招引优质大项目的信心。
201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后,荣昌区委、区政府敏感地意识到,成渝两地发展将由“背向发展”进入“相向发展”阶段,位处成渝之间的荣昌区,将由过去的区位劣势变为区位优势,成为连接成渝两个超大城市的“黄金结合点”,由此提出打造“成渝城市群新兴战略支点”这一新的目标定位。
高新区由此以成渝两个大市场为依托,积极瞄准国内知名企业、龙头企业,积极建设西南生产基地。
比如在电子电路产业上,荣昌就着眼成渝两地的汽车、笔记本电脑、手机产业,于2019年引进了我市首个电子电路产业园项目。截至12月,电子电路产业园共引进生产性企业33个,总投资161.3亿元。投产企业11个,投产厂房面积约25万平方米,正常达产后年产电路板约400万平方米,年产值达15亿元。
立足特色更是荣昌高新区早就探索出来的经验。荣昌区政协一级调研员何向东曾于2002年至2007年担任园区管委会主任、县招商局局长、县外经委主任。那时为解决工业企业青黄不接的问题,园区把眼光瞄准了本地的饲料兽药企业。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放开粮食市场,四川畜牧兽医学院(现重庆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的教授们纷纷兼职创业,将实验室技术搬进市场,在施济桥一带开办了大量饲料、兽药作坊。由此,园区将永健生物、方通动物药业等7家饲料兽药企业引进园区做大做强。与此同时,园区还引进了嘉吉饲料、巨星农牧、铁骑力士、华西希望等一批知名企业,奠定了农牧高新产业发展的基石。
目前,荣昌高新区共拥有澳龙生物、华森制药、方通药业、永健生物、灵方生物等企业17家,其中通过国家GMP认证企业13家,2021年高新区实现兽药产值60.39亿元,占重庆市兽药企业产值的50%以上。拥有美国嘉吉公司、铁骑力士集团为龙头企业的饲料企业37家,其中规上企业19家,2021年规上企业产值70.47亿元,年生产能力达300万吨以上,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饲料集散地。
2018年,荣昌高新区正是凭借其农牧产业特色获批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全国迄今首个农牧特色国家高新区。
近年来,荣昌在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机遇中,同样立足自身特色与实际,将“一头猪、一片陶、一匹布、一把扇”等一批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比如在陶瓷行业,荣昌就在近年引进了唯美陶瓷、惠达卫浴、华兴玻璃、德力玻璃等一大批知名企业、龙头企业,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西部陶瓷之都”称号。在服饰产业上,荣昌立足夏布这一传统产业基础,引进了尚上服饰、中伟体育、中加熙妮服饰、乔丹体育等10多家知名鞋服企业,2021年实现产值40多亿元。
荣昌优质的营商环境更是有口皆碑。华森制药1996年落户荣昌时,还是一个“一无厂房,二无产品,三无人才,四无市场”的“四无”作坊。
2001年,华森制药要自己建厂房,高新区就在成渝高速荣昌东出道口为其规划了100亩工厂建设用地。但因华森制药一直坚持把资金优先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市场渠道建设上,厂房建设一直分步进行:最早只建了30亩,之后每次建20亩或30亩,一直到2015年底经过四期建设,才建完这100亩厂房。
在这10多年里,随着荣昌城区拓展,这块土地的价值水涨船高,每亩售价高达数百万元,不少开发商都想购买这块土地。荣昌区委、区政府始终坚守契约精神,一次又一次地顶住压力,坚持将这块地留给华森制药,并坚持适用2001年签订的用地价格。
2017年,在华森制药筹备上市的过程中,荣昌高新区及荣昌区级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背着公章,与公司的人员一起跑市级和国家相关部门,区委领导亲自上北京找专家为公司提供答辩指导,创造了公司上市的“华森速度”。
华森制药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后,来“挖”的人络绎不绝,但公司董事长游洪涛一律予以回绝。“我们最正确的决定,就是选择了荣昌的这个地方!”游洪涛说,他是骨科医生出身,擅长于搞技术搞科研,最怕的就是搞“勾兑”,而荣昌是一个不需要“勾兑”的地方,扎根荣昌20多年,他从来没有“勾兑”过荣昌的政府部门,但这些部门总是“无事不扰、难时出手、有呼必应”。正因如此,他才能专心办企业,华森制药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2022年,公司产值预计突破10亿元。
荣昌近年所营造的营商环境可以用“123456”予以概括:“1”是“一家人”,来了就是一家人;“2”是“两手抓”,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企业服务;“3”是“三个尊重”,尊重企业家、尊重投资者、尊重纳税人;“4”是“四到”,随叫随到、不叫不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5”是“五个氛围”,尊商、重商、亲商、爱商、诚商;“6”是“六不”,不要把自己当官、不要对企业说“不”、不要当“二传手”、不要事不关己、不要“本本主义”、不要夹杂个人私利。
续写新辉煌
建设全国“百强高新区”
“园区建立30周年,不仅是荣昌高新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续写辉煌的新起点!”荣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力争到2026年实现进入全国高新区排名前100名目标,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数据表明,在2021年科技部火炬中心考核排名中,荣昌高新区位列全国173个国家高新区的第122位,而其2018年的排名为第149位,3年上升27位。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荣昌高新区有信心在2026年实现跻身全国“百强高新区”目标。
下一步,荣昌高新区将按照“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要求,加快板桥组团提质、广富组团扩容、荣隆组团拓展,高质量、高标准编制好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企业厂房、基础设施、服务配套“三个三分之一”推动产城景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创宜业典范。
将全力打造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畜牧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陶瓷创新中心、具有西部影响力的电子电路创新中心、具有成渝地区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具有川南渝西影响力的装备制造创新中心。加快推进总投资超过40亿元的成渝双城经济圈科创中心建设,打造荣昌未来“产业之芯”,推动“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化发展取得新突破。
荣昌高新区将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积极推进“泸内荣永”国家高新区产业联盟合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荣昌·隆昌产业合作示范园建设,推动荣昌加快建设成为成渝腹心现代化新兴城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刚刚闭幕的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推动经济稳中提质,全力抓项目扩投资促消费。”荣昌区主要负责人表示,一定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工业立区、工业兴区、工业强区不动摇,紧紧扭住以工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荣昌新跨越。坚持创新驱动,以国家畜牧科技城、国家高新区为统揽,打造畜牧科技、陶瓷、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五大创新中心,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打造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坚持平台引领,推动国家高新区核心区提质至50平方公里,荣昌高新区进入全国百强行列,着力集聚高端技术资源,持续保持招商引资良好态势,营造“来了就是一家人”的发展环境,以顶天立地大企业引领铺天盖地小企业,当好主城都市区工业经济主战场。坚持补链强链,加快引育一批“链主”企业、头部企业、上市企业,全面提升产业链竞争能力,不断推动消费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和农牧高新“1+3+1”现代产业集群向2000亿迈进,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荣昌新篇章。
罗晶 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