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育电视台专题报道铜中龙舞 |
|
班级合唱比赛 |
|
体育节 |
|
劳动教育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同时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摆在科教兴国战略的第一条。如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重大命题。
铜梁中学百余年间文脉相传,弦歌不辍,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不断地探索、跨越中,蜕变为一所办学基础坚实、教育特色鲜明,享有良好声誉的巴渝名校,先后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先进集体、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这所百年老校在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中,牢牢把握住教育高质量发展主旋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牢党建定盘星,铸就立德树人教育魂,打好质量升级战,铺就了多元成才路,书写出一所百年名校的新精彩。
激活党建强引擎 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110多年,是历史长河里的短暂一瞬,但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则是足以令人尊敬的丰碑历程。铜梁中学的丰厚底蕴,承载的正是一个多世纪以来铜中人对教育的坚守与热爱、使命与荣光。
行走于这所有着110多年历史的学府,眼前是园林式建筑风格的现代化美丽校园,耳畔是如泉水般叮咚作响的朗朗读书声。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匠心独具的校园文化景观,“铜中魂”石碑,与百年宫墙一道记录下百年铜中历史的沧桑,“腾飞”雕塑,象征着铜中学子以民族振兴为己任,放飞理想、报效祖国的宏大愿景……一切尽显百年学府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时代风韵。
经历了几代热心教育的创业者和几代铜中教育工作者备尝艰辛的努力耕耘,铜梁中学不仅成为铜梁区基础教育振兴发展的关键支撑和重要标杆,而且在全市乃至全国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光荣历史的百年名校,铜中始终永葆活力的关键就在于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建促发展,推动党建工作融入教育教学,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铜梁中学全面卓越发展。”学校负责人说。
学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建+”模式,构建融合式党组织架构,实现教育教学活动与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党员作用发挥“一线三融合”,压紧压实领导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严肃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狠抓意识形态工作,着力提升师德素养,初步形成“一校三区一集团”的办学模式,为创建重庆市特色示范高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积极开展党史、校史学习教育,开设学生党校、学生团校,努力讲好思政课,着力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学校努力探索实施“党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师发展“三大工程”和“一二四六”工程,形成了“党建引领—名师带动—骨干先行—队伍稳定—质量提升—学校特色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强大力量。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岗位就是一份责任。
党建引领,聚力发展,一个多世纪的坚守与探索,造就了这所办学特色与独特自然风光、深厚文化底蕴紧密结合的铜梁中学。面向未来,与时俱进的铜梁中学将秉承“学融古今,志达天下”的校训精神,抓住铜梁大建设、大发展的契机,以城乡教育统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指导,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再创百年名校的新精彩。
筑牢德育主阵地 培育时代新人
文明劝导、耐心解释……一顶顶“小红帽”散布在铜梁中学的各个角落,这是学生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校园安全,践行着青春责任。
早在5年前,学校就有超过1400名师生注册成为了“龙乡志愿者”,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城区、“洁城雅行”“关爱孤残儿童”等社会公益活动,成为铜梁教育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师生们能有如此表现,得益于学校深耕德育沃土,让教育回归本真的办学实践。恰如学校德育负责人所说:“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全程德育、全面德育的大德育观,持续推进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切实履行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在铜梁中学,德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巧妙渗透。学校发挥校园“育人场”功能,鼓励引导特色性班级文化建设,凸显文化育人功能。利用“融智大讲堂”、牧堂纯农业园等基地,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内外活动阵地建设,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铜梁中学,德育可以变成学生喜欢的活动。学校组织激情跑操、激情早读、激情演讲、十八岁成人礼、铜中三问等活动,为学生点亮理想灯、照亮前行路。开展每周一节的心理课,每月一次的针对性心理讲座,一年一度的心理健康日活动,着力培育了学生自信乐观、接纳宽容、坚毅向上的阳光心态。基于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的需要,以主题班会、国旗下演讲、校园广播等形式创新开展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优良品德……一系列有重点、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成为滋养学生的清泉。
伴随着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铜梁中学还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优化德育课程建设,深度挖掘学校红色资源,为学生打好底色。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探索新形势下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一支有影响力的德育队伍。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家校社合力,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不仅令学校形成了诸多独具特色的德育品牌,也滋养着铜中学子成长为阳光自信、勇于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
点燃科研新活力 撬动教育深改革
在当地老百姓心中,铜梁中学拥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优异的教育质量,早已形成了好口碑。究其原因,是学校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握好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耕耘好学校教育这片未来田,以高质量的教科研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学校教科处负责人说,在科研兴教、科研强师的大环境下,学校积极为教师搭建互相研讨、观摩学习、共进共荣的平台,让教科研真正为教育赋能。
带着“科研兴校”的执着追求,铜中人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学校坚持“以校为本、分层分类、研训一体”理念,认真践行“12348”教科研工作思路,打出一套组合拳,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聚焦课堂提质增效。铜梁中学紧扣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主题开展校、区、市三级课题研究,打造备、教、学、评一体化研究体系,并通过三级听评课活动实施验证,在经常性反思中提高课堂质效。
借力培训强师赋能。铜梁中学采取名师带路,线上线下专家引领等多样化的培训模式,配以丰富的培训内容,为教师提供营养大餐,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培养教师专业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浓厚合作共进氛围。铜梁中学倡导合作型教研组文化,组建赛课团队培育优质课,发挥团队合作智慧,集思广益出智慧、勇突破、夺奖牌。创建铜梁中学校陶兴模数学名师工作室,以名师引导全体学员勤学奋进,快速成长。发挥区级刘道恩、卢天龙、刘强、邓公明等名师工作室,裴毅班主任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引领作用,以项目为龙头做实科研,提升成员的研究能力。刘强老师入选市教科院高中地理专家库专家,成员课件、微课、原创试题获全国一等奖4个、三等奖1个。
踏歌前行成效初显。近几年,全校立项市区级课题共9项,其中市规划课题4项,市评估会课题1项,区级课题4项,成功申报龙舞(体育)、物理和数学课程创新基地。截至目前,学校名师荟萃,人才济济,有刘强、刘道恩、陈勇、姜正梅、周文强5名正高级教师,刘道恩、卢天龙、姜正梅3名重庆市特级教师,谭万、刘洋琴、晏承玲、韩小翠、何玉莲等90余人次在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中获市区级一等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正借助科研的力量,走向卓越勇攀新高峰。
开辟多元成才路 成就学子精彩未来
110多年来,铜梁中学积淀了厚重久远的育人文化和提炼出“实干、奉献、追求”的铜中精神,培养出5万余名优秀的铜中毕业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精英人物。
“建校110余年来,铜中向国内外大学输送了5万余名优秀学子。但学校不单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提升,还着眼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铜梁中学负责人说,这是铜梁中学一以贯之的宗旨。
大美铜中,以美育人。美育在铜中有着深厚的发展底蕴,步入新时代,学校又提出了“以美育心,以美育智、以美育德、以美育人”的艺术美育特色教育理念。美育特色教育形成了以课程建设为切入口,高效课堂为突破口,艺术团建设为窗口,以美育人为目标的铜中艺术美育特色发展新格局,打造出以艺术团为窗口,龙舞、木雕为特色项目,绘画、音乐、舞蹈为优势项目的艺术美育特色项目集群。
“无体育,不铜中,体育强基,心系家国”铜梁中学校党委书记陈亮表示,体育是铜中的传统优势项目。学校每年均举行春季田径运动会、班级篮球赛和气排球比赛等,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营造出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文体氛围。
在学校的精心培育下,体艺已经成为学校的闪亮新名片。学校传统项目篮球在重庆市中学生各大赛事中多次获市一、二名;足球项目已建成成都体育学院足球运动系“教育教学实践基地”。铜梁龙舞走进课堂,学校成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竞技龙舞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数次参加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非常传奇》《传承的力量》等文艺节目的录制。学校艺术团多次受邀参加市区“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区原创音乐会演出等大型活动,获得广泛好评。
在以美育人、以体强人的同时,铜中还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联动校园、田园、家园、社园,建立铜梁中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家庭劳动作业清单,有意识地进行资源链接,与社区、企业、工厂等保持互动,不仅让学生体验劳动,而且学会珍惜和分享劳动果实,从而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
千年书院,百年铜中。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走过百余年,铜中书写了一篇恢宏灿烂的教育画卷;步入新征程,抢抓占地达373亩淮远新校区建设契机,铜中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书写更加精彩的时代华章。
谭茭 胡忠英 图片由铜梁中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