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艺术扮靓街头,图为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南桥头。特约摄影 钟志兵/视觉重庆 |
|
两江新区255公里绿道串起公共空间。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
|
巧用城市小空间,破解停车大难题。图为九龙坡区中迪广场外侧小微停车场。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
|
城市“边角地”变公园。图为西部(重庆)科学城西永街道棕树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市民正在公园游玩。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
|
劳动者港湾服务快递小哥。图为江北区红旗河沟,又一名快递小哥骑车来到劳动者港湾休息。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
今年初,我市印发了《2022年重点民生实事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以下简称《目标任务》),要求围绕小微停车场建设、街头绿地提质、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建设等多个方面,切实办好15件重点民生实事。
岁末年尾,这些重点民生实事目标任务完成得如何?重庆日报记者日前走进部分重点民生实事打探究竟。
中心城区新建小微停车场149处
巧用闲置空地带动城市管理综合整治
在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劳动三村社区,才建成投用的小微停车场不时有车辆进出。劳动三村社区居民王代鑫把车倒进机械停车位后下车,管理人员按下操作按钮,车位缓缓上升。
“我在这里住了十几年,原来停车真的是一位难求,现在是随时回来都有位置。”王代鑫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劳动三村是有30多年历史的老旧社区,没有车库也没有固定停车位。不开车的居民也有困扰,,“以前车是到处乱停,路都过不了,现在停车场修好了,我们老年人也有活动的空间了。”居民罗玉梅说。
记者发现,不同于常见的垂直循环机械停车楼,这栋新建的停车楼采取升降横移的停车方式,空间利用率非常高,原本最多只能容纳20辆车的闲置空地,现在设置了101个停车位。
“针对中心城区‘停车难’痛点,我们按照便民利民、节约用地、因地制宜的原则,实施对部分城市零星用地、闲置用地、桥下空间等存量资源挖潜,建设了一批占地小投资少、建设快用地灵活的‘小快灵’小微停车场。”市城市管理局道桥管理处处长曹阳表示,小微停车场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降低了运营成本,市民停车更加方便实惠。
此外,小微停车场不仅满足了市民停车需求,临近区域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也大幅减少,道路交通更加通畅;小微停车场充分利用城市零星用地、闲置用地、桥下空间等地块,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同时以停车场建设带动城市管理综合整治,一些脏乱差地块的环境得到改善。
重庆山高坡陡,建设小微停车场是因地制宜的选择。根据《目标任务》,今年在中心城区的老旧小区、学校、医院、商圈等区域建设小微停车场,新增泊位10000个。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已建成小微停车场149处,新增停车泊位1.2万个,已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据了解,2023年,在总结中心城区小微停车场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市范围内将全面推进小微停车场建设。
完善提升人行道1542公里
围绕12个要素开展综合整治
12月13日下午3点,重庆日报记者来到位于两江新区金州大道靠近金渝公园一侧的人行道上。尽管是雨天,但人行道上并没有出现松动溅水、坑洼积水的状况。走在重新铺设的彩色透水混凝土上安全舒适,不会打滑。
“原来是普通的透水砖,今年人行道提升改善后全部换成了彩色透水混凝土,它具有良好通透性,防积水的同时还能涵养地下水源,提供给道路景观植物。”重庆两江新区市政景观建设有限公司现场工程师李南轩负责现场施工,在他看来人行道改善提升不仅是功能上的提升,人行道本身也应该是可游、可憩、可观赏的公共空间。
记者注意到,原来人行道一侧冰冷的围挡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机盎然的立体绿化,安吉拉月季覆盖了整个边坡。人行道上还增添了休闲座椅,市民走累了可以歇歇脚。
“今年以来,中心城区持续开展人行道完善提升工作。”曹阳告诉记者,人行道完善提升工作主要是净化人行道空间,解决“走不通、不好走、不安全”等问题。具体而言,市城市管理局重点围绕人行道涉及的“路、树、灯、车、井、杆、线、牌、箱、亭、栏、桩”等12个要素开展了综合整治。
根据《目标任务》,今年中心城区要完善提升人行道1450公里,截至目前已完成1542公里,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街头绿地提质完成项目217个
打造市民休闲健身的“小氧吧”
南岸区腾滨路是我市马拉松比赛的必经之地,今年该路段大变了样。原来采光通风效果不佳的闲置绿地,通过增加观花观叶植物,重塑场地空间并添置适老化、适儿化健身休闲设施,这里成为了市民休闲健身的“小氧吧”。约6000平方米绿地提质项目让市民可以散步休憩。
在沙坪坝区小龙坎广场,通过拆栏杆、平场地,调整现有植物,同时重养护、保存活,增添休闲设施,为周围居民提供休闲舒适的绿色共享空间;在高新区凤苑路,通过优化树种选择,构建以遮阴防护为主、兼顾美观的道路绿化系统……
今年以来,我市各区县充分挖掘并发挥街头绿地的服务功能,运用园林艺术手法,科学调整和配置植物,合理布局景观层次,逐步完善街头绿地游憩、休闲功能。
“去年市城管局已经制定了《重庆市街头绿地提质民生实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未来三年的工作方案。”市城市管理局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处处长廖聪全介绍说,根据《方案》今年我市强化城市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提升绿地景观品质、优化城市绿地服务功能,加强林下空间梳理,打造供市民游憩、观赏、休闲的可进入绿地。
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街头绿地提质”项目217个,完工项目面积288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所提到的“实施街头绿地提质项目200个,面积200万平方米。”目标。
劳动者港湾
基本实现中心城区重要公共场所全覆盖
位于红旗河沟国美商场旁的江北区劳动者港湾,是环卫工人陈绿群常去的地方。小小的“港湾”里,不仅有实用的电器设施,还摆放着杂志、药品、雨伞等日常用品。“除了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饭凉能加热……”陈绿群告诉记者,江北区劳动者港湾还多了一项服务——提供免费的早餐。
“以前我们都是自己在家做早饭,四五点钟就要起床,现在有了免费早餐,可以多休息一会儿,还节约了生活开销。”陈绿群说,“劳动者港湾就像我们的家一样,夏日能遮阳避暑,冬日能挡风避雨,非常温馨。”
“今年以来,劳动者港湾持续优化管理服务,建好的同时也要管理好。”市城市管理局市容处处长舒亮伟告诉记者,从劳动者使用角度出发,除了配备桌椅、烧水壶、微波炉、储物柜等基本设施让劳动者“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饭凉能加热”外,部分劳动者港湾还配置了常用医药箱、无线WiFi、书报角、影音设备等,并提供免费早餐,让户外劳动者在城市里面也能找到归属感。
另一方面,我市劳动者港湾拓展基础功能,尝试在有条件的劳动者港湾配置洗澡间,探索劳动者港湾与停车场、充电站等不同市政设施、文化旅游设施协同建设,提供更体贴的服务,最大程度发挥港湾服务功能,让市民游客共享城市建设成果。
根据《目标任务》,今年以来,我市已新建劳动者港湾350座,总数达到1200余座,每年服务户外劳动者1800万余人次,已基本实现中心城区重要公共场所全覆盖。
社区体育文化公园
市民身边的健身休闲空间
“700米长的健身步道、1.3公里的滨水休闲道,室内运动场馆、游泳健身馆一应俱全。”市民魏军楷对家门口的九龙坡区彩云谷社区体育文化公园设施如数家珍,从今年7月公园建成投用后,魏军楷就成了这里的常客。
位于九龙坡区陈庹路大桥东侧的彩云谷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建设规模约17.1万平方米,公园形象定位为“彩云之谷、艺术台地”。“这座公园严格遵循了生态优先原则,以‘重回自然生境’为主题,将景观结构划分为‘一带四区’,依据场地的标高将场地分为了四个板块,融入健身、康体、亲子等空间活动元素,是全龄段活力健康的户外空间。”市城市管理局公园管理处处长王皓敏介绍说,彩云谷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不仅满足了市民的健身功能需求,也提升了彩云湖周边人居环境。
记者走访发现,在高新区凤鸣湖社区也建设了颇具规模的体育文化公园:这里运动场地面积约有5000平方米,还修建了1公里左右的环湖步道,以及标准网球场、篮球场、5人制足球场等设施,成为当地全民健身的新载体。
位于北碚区文藻路旁的书香社区体育文化公园虽然不大,只有2000平方米,但却是巧用“边角地”的杰作。“这里原来是一片不可进入、植物杂乱的荒地,现在保留了原有的大树,还修了健身步道,安装了运动器材、健身器械,留出了儿童游乐设施和活动场地。”王皓敏说,公园现在成了以青少年体测运动为主题的社区体育文化公园,更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健身的绿色空间。
根据《目标任务》,2022年将在主城都市区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25座,在保障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布置球类运动场地、健身设施、跑步道、健身步道以及各类儿童设施、便民服务设施以及文化景墙、小品等元素,满足各年龄段群众体育锻炼需求。截至11月底,我市已完工15座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其余10座正在抓紧进行施工和收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