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掌握一技之长,渝北区人力社保局开办各类免费技能培训班。图为学员们正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制作重庆小吃。(资料图片)记者 万难 摄/视觉重庆 |
|
巫山县三溪乡田家村柑橘园招收当地农民务工,图为11月24日工人在采摘脐橙。通讯员 王忠虎 鲁作炳 摄/视觉重庆 |
|
10月27日,女工在黔江区黄溪镇亲亲制鞋厂缝制鞋帮。该鞋厂招收的50多名村民全部通过技能培训,加工的鞋产品均为海外订单。特约摄影 杨敏/视觉重庆 |
|
10月27日,巴南区东温泉镇黄金林村的菊花进入了盛花期,务工人员正抢抓时节采收菊花。通讯员 李攀 彭怡 摄/视觉重庆 |
老实说,年近花甲的白巨明内心是想留在城里再找几年钱的,但现实是,他几个月前踏上了返乡之路。
白巨明是垫江县白家镇静峰村的脱贫户,在重庆主城区做木工一个月可以挣到近4000元。受疫情影响,他的活路越来越少,有几个月还打了“白板”。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市有700多万农民工,收入构成中,70%以上为务工收入。有一份稳定的打工收入,是农民工增收的重要渠道。
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必须守牢的底线。今年以来,新冠疫情在我国多地点状发生,对在外打工的农民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白巨明们返乡之后,如何更好更快找到工作?
难找合适岗位 收入受到影响
部分农民工提前返乡
白巨明是静峰村有名的木匠,过去乡亲们的家具,大多都出自他的手艺。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大家更愿意在家具店购买成品家具,白巨明的活路越来越少。几年前他来到重庆主城区,在建筑工地上做木工。
“做木工收入还算不错,一年下来能挣近5万元。”白巨明说,上了岁数,工地的劳动强度大,身体有点吃不消,但只要有活,他第一时间就去接。
去年,老伴儿在务农时摔断髋关节,手术后只能做简单的家务活。今年初,30岁的儿子突发脑梗住院。为给妻儿治病,家中的大部分积蓄已用光。作为家里惟一的劳动力,重担全压在他的肩上。
白巨明觉得手中的木工箱沉甸甸的,有活干对他来说太重要了。
由于疫情反复,白巨明所在的工地今年已数次停工,他接到的活明显少了。“收入连原先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停工时打白板、吃老本。”白巨明叹气。
为了多挣些钱,白巨明也尝试“兼职”,却屡屡碰壁。他坦言,自己只会木工,加上岁数大了,找个合适的工作不容易。
开州区高桥镇大坪村的脱贫户李发林今年9月也回到了家乡。
今年21岁的李发林,母亲早年去世,父亲二级伤残。他参加了当地的就业培训,学习烹饪技术,并考取了厨师资格证。今年上半年他在深圳当厨师,月工资一度涨到7000多元,每月能往家里寄1000块钱。
可这样的日子没有维持多久。7月份开始,餐馆生意逐渐冷清,李发林的工作量随之减少,工资也大幅下滑,难以维持生计,他只得回到开州老家。
来自市乡村振兴局的数据显示,今年有不少农民工因疫情提前返乡,其中4000余名是脱贫人口。
防止返贫监测 了解用工需求
“两本台账”帮助返乡人员重新上岗
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可能返贫。
白巨明、李发林等人的就业、收入等压力,通过层层传导,在区县乡村振兴局汇总,尤其是集中到了就业培训科。
开州区乡村振兴局就业培训科科长许波一天要接很多电话,有园区的,有乡镇的,有返乡务工人员的。
10月中下旬的一天,高桥镇经发办负责人王家富的电话来了:“许科长,我这里有个叫李发林的年轻人回来了,学过烹饪,当过厨师,麻烦你帮忙留意一下。”
许波解释,如果是愿意长期留在家乡的,推荐到园区合适的岗位上岗,愿意在村里发展产业的,可以提供一定的产业发展资金,暂时想在家过个渡的,就安排临时性的公益性岗位。
在得知李发林想留在家乡发展后,许波马上给长江烹饪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张玲打电话,询问有没有合适的岗位推荐给李发林。
“有的,我们这儿正缺厨师。”张玲说,学校位于开州区重庆长江职校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园区内共有50余家企业入驻,餐厅不愁客源,厨师比较紧俏。
牵线搭桥之后,李发林一个星期后就上了岗,每月有5000多元工资。
开州区以村为单位,开展了防止返贫监测,建立了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务工人员台账,持续收集他们的就业状况、收入变化等信息,了解返乡人员的数量以及有无就业意愿或发展产业的需求等具体情况。
同时,区乡村振兴局还紧密对接各产业园区,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以及岗位安排等具体情况,建立了用工需求台账。
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本台账”,李发林才能很快找到工作,有了收入。
在垫江县白家镇静峰村,白巨明返乡后不久,帮扶干部郭素兰便来走访了解情况,之后他被安排到村里的临时性公益性岗位,同时他还在附近果园打工,算起来一个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事实上,白、李二人之所以这么快就能得到帮扶安排,仍然得益于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根本性底线。
目前,我市已探索建立“点上重点监测、线上专题监测、片上四级监测、面上大数据监测”立体防贫返贫监测体系,对存在返贫风险以及返乡的脱贫人口等进行精准高效监测。
同时,今年重庆还出台了《重庆市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具体措施》《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十三条政策措施》等措施,帮助返乡人员尽快找到工作。
动态发现、预警监测、上门核实、按需帮扶,正是这一系列精准帮扶措施,存在返贫风险群众的工作有了着落。
缺乏谋生技能 缺少创业资金
还需要多种帮扶措施跟进
“没想到返乡后还能继续干上老本行。”李发林对目前的工作很满意,虽然工资比在深圳少了2000元,但算上生活成本,两者之间相差并不大,工作离家近还能照顾到家人。
他的老乡——开州区麻柳乡兴宋村的脱贫户徐建平,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徐建平原本在广州的工地上做小工,没什么技术含量,但一个月也能挣5000多元。返乡后,他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被安排到就近的公益性岗位做扶贫资产管理员。收入骤降,家里有两个孩子,徐建平的生活捉襟见肘。
早就听说周边的村民靠种植中药材脱贫致富,徐建平也想发展中药材产业,但一打听,光是启动资金他都筹措不到,只得作罢。
白巨明有着同样的感受。虽然目前的收入能勉强维持家里的开销,但4个月后,他的这份临时公益性岗位的工作就到期了,收入又会减少一部分。
劳动力个体本身有差异,但总体而言,没有受过专业技能培训、身无长技的人不容易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像徐建平这一类想选择发展产业另谋出路的人员,也由于没有充足的资金只能望而止步。
而一系列产业帮扶政策的实施,让徐建平们看到了希望。
农行重庆市分行与市乡村振兴局发放“富民贷”小额信贷产品,已在城口、巫溪、酉阳、彭水、秀山5个区县实施,用于支持农户特别是脱贫人口发展产业。下一步步,“富民贷”产品还将推广到全市其它脱贫区县,帮助更多农户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难题。
市乡村振兴局人力资源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那些缺乏一技之长的返乡农民工,我市还将进一步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产业园区、帮扶车间的支持力度以及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力度,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选择。
记者手记>>>
一技傍身 “饭碗”端得更稳
本报记者 苏畅
俗话说,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傍身。对于打工者而言,如何让手中的“饭碗”端得更稳,确保不返贫,掌握一项就业技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脱贫攻坚时期,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案例不胜枚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是就业,让乡亲们的钱包越来越鼓,底气越来越足,幸福感越来越强。
开州区高桥镇大坪村的李发林,获得过中式烹饪专业组一等奖,正是有一手好厨艺,深圳的餐厅高薪聘请了他,而他在返乡之后也能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过硬的就业技能是就业择业的“入场券”“敲门砖”,当因外界不确定因素失业时,这种技能就是一份让人安心的“失业保险”,帮助务工人员及时找到一份新的工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项过硬的技能,就是稳当的“铁饭碗”。目前,重庆正不断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力度,例如巫山县组织脱贫人口到万州免费培训“中式烹调师”和“烤鱼制作”,永川区在对脱贫人口进行免费培训时,每天还为他们发放100元的生活补贴。
在当下的农村,不断催生出农业经理人、研学旅行指导师、民宿管家、无人机飞手等众多新兴职业,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和机会。
不少外出务工人员有更丰富的阅历和见识,面对这些新兴职业,快速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岗位要求,就能先人一步谋得岗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返乡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只有那些有一技之长、敢闯敢干的人,才能真正占据“C”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