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市委宣传部组织全市社科理论界全面学习,准确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市高校和社科单位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聚焦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了解读阐释。本报现摘录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的学习体会,以飨读者。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谢金峰
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经过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我们解决了党内许多突出问题,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当前,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赶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才能交出真正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满意答卷。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是对旗帜道路的清醒和坚定,是对科学理论的清醒和坚定,是对根本宗旨的清醒和坚定,是对管党治党的清醒和坚定。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殷殷嘱托,践行初心使命,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书写重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刘嗣方
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有助于更好地运用这一思想武器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加彰显这一科学理论的真理光芒和实践伟力。一是健全武装全党工作体系,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组织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在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健全教育人民工作体系,推动理论宣传走深走实。构建与时俱进的理论宣传体系,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建好用好理论宣讲志愿者队伍,不断提高理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健全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推动理论转化见行见效。建立健全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工作机制,推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自觉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创新思路和有效举措,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转化为攻坚克难、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本领,转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
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李保海
加快“三大体系”建设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我们要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目标,以加快“三大体系”建设为载体,以打造高质量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为关键,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为书写我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贡献智慧力量。一是加快“三大体系”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载体。加快“三大体系”建设,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是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必然要求。二是加快“三大体系”建设关键在打造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就必须建设一支与之相匹配、相适应,能担负起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历史使命的人才队伍。三是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奋力推进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市社科界将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大力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积极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为全市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重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曾礼
着力锻造堪当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这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战略考量。高校党委要自觉跟进,积极作为,不断加强广大干部的政治历练、思想淬炼、实践锻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的干部人才保证。一是在政治历练上着力,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培养选拔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培养选拔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干部。二是在思想淬炼上着力,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凝心铸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必须把加强干部理论武装,提升干部的理论素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教育引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三是在实践锻炼上着力,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和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干部,尤其年轻干部,只有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维护安全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基层去摸爬滚打,才能获取新知识、好经验、真本领,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康骞
努力推动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先导,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龙头,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要回应时代之问、满足人民关切、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一要回答“教育强国”的时代课题。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四为服务”,切实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坚持教育、科技、人才有机协同,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二要回应“人民满意”的热切期盼。要扎根中国大地,充满中国味。立足传承,注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贯通,并以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人民性。坚持以凝聚人心、聚集人力、为人民服务为工作目标,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持续改革创新,具有时代感。在教学科研、办学模式、治理体制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三要回归“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回答好“为谁培养人”;要面向全体学生,回答好“培养什么人”;要促进全面发展,回答好“怎样培养人”。
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教授 李敬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的深刻内涵,坚定不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秉持系统观念和统筹方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实现五方面统筹:一要统筹好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二要统筹好经济内部和外部两个循环;三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个维度;四要统筹好总体与局部的关系;五要统筹好经济增长质与量的关系。结合重庆实际,我们要扎实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区域战略的实施;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代金平
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坚持”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百年经验的规律性总结。一是突出了党的理论创新之“源”。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二是揭示了党的理论创新之“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三是指明了党的理论创新之“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深刻反映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核心要义。“六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凝练。一方面,“六个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丰富、新发展;另一方面,“六个坚持”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探索》杂志编辑部教授 蒋英州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使命追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紧密相关的。我们要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使命追求,由此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结合的现代化道路、是立足本国国情独立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道路、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道路、是鲜明特色与共同价值相统一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承载着特殊且意义重大的使命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夙愿、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作出中国作为现代化大国对世界的新贡献。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教授 侯晋雄
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论述,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紧紧围绕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努力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这个最高原则;二是必须充分彰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个本质特征;三是必须全面贯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这个关键所在;四是必须牢牢把握“保证党的团结统一”这个命运所系。
重庆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吴大兵
归根到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最新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行”这一论断的重要发展,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特质,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密码,全面展示了中国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伟大的理论推动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推动伟大的创造。中国共产党是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担当。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吕进
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新征程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从三个维度着力。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人们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科学思想体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二是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功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依据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目标有效引导舆论;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三是必须注重以“两个结合”阐释融通共同思想。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融通起来。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吴艳东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个确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最根本的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概言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个确立”。从政治维度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充分彰显新时代领路人的历史主动,充分展现出治党治国治军的卓越功勋。从理论维度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为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和强大真理力量。从历史维度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于全面加强了党的领导。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 邹芙都
以坚定的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肩负新使命、实现新目标,我们要在历史经验智慧的学习运用中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一是以坚定的历史自信凝聚走好新赶考之路的共识。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只有以历史自信凝聚共识的力量,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才能铸就新的时代辉煌、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二是以坚定的历史自信凝聚走好新赶考之路的智慧。我们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始终以坚定的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始终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三是以坚定的历史自信凝聚走好新赶考之路的伟力。我们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创造新的人间奇迹。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周振超
深刻把握“三个务必”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三个务必”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根本宗旨、执政信念、政治本色、为政风貌,是破解大党长期执政和大国有效治理难题的答案,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掌握发展的时与势进而赢得优势和未来的密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遵循。一是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大规律”的深刻把握,这是勇担初心使命和百年经验智慧的结晶。二是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信自觉集中体现了百年大党守正创新的最新成果,“三个务必”是大党长期执政和大国有效治理的秘诀。三是要自觉践行“三个务必”,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利于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中进一步发挥好制度优势。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姜土生
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既是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智慧和力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伟大思想指引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将继续引领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吴兵
坚持不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间正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不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进步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一是坚持对外开放。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二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三是弘扬共同价值。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四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