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茶”如何补足短板借船出海重庆农业部门积极应对寒潮确保生产有序重庆新增16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重庆在全国40所高校开启线上引才志愿者助力农耕 抢收蔬菜拓展销路《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实施,你读懂了吗?
第007版:重庆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茶”如何补足短板借船出海
重庆农业部门积极应对寒潮确保生产有序
重庆新增16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重庆在全国40所高校开启线上引才
志愿者助力农耕 抢收蔬菜拓展销路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实施,你读懂了吗?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2 月 0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
“重庆茶”如何补足短板借船出海

本报记者 赵伟平

  6月30日,选手在参加第三届“黔江工匠”茶艺技能竞赛。特约摄影 杨敏/视觉重庆

  “巴味渝珍”杯2022年重庆市绿茶加工职业技能竞赛,参赛选手进行手工炒茶。(受访者供图)

  11月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重庆作为西南地区茶叶主产地之一,在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方面也颇具特点,“中国茶”申遗成功,将会给重庆茶叶产业带来什么影响?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我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知名茶企负责人等。

  申遗成功将提高“中国茶”的国际地位

  重庆日报:“中国茶”申遗成功会带来哪些影响?

  苗伟(重庆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长、苗品记茶业董事长):“中国茶”申遗成功是中国茶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全球茶叶市场70%以上的消费者喜爱红茶,尤其是英式红茶。“中国茶”在世界上的占比较低,申遗成功后将提升“中国茶”的国际地位。“中国茶”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标准,比如什么样的茶是中国茶,它包括哪些范围等等。

  谢宇(市农业农村委经作处处长):“中国茶”申遗成功意味着中国茶叶传统生产技艺及茶文化得到世界的高度认可,可以让重庆乃至中国很多地方的非遗茶技艺和习俗走上世界舞台。

  重庆茶叶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重庆日报:目前重庆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情况怎样?

  谢宇:“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本次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有相关的44个项目,虽然重庆茶叶此次没能入列,但它也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近年来,重庆把茶产业纳入全市十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进行重点培育,全市有35个产茶区县,茶园面积105万亩,茶叶产量5万吨,毛茶产值超过45亿元。基本建成渝西特早名优茶、渝东南高山名优茶叶和三峡库区生态有机茶三大茶叶优势产业带,初步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的现代茶产业体系。

  同时,永川秀芽手工制作技艺、巴南茶叶制作技艺、城口鸡鸣贡茶传统制作技艺等十二种传统制茶技艺被纳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百县·百茶·百人”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先进典型评选中,“永川秀芽”“南川大树茶”“秀山毛尖”等夺得“百茶”典型荣誉。

  张节明(重庆茶业集团董事长):巴南茶叶制作技艺其实就是巴南银针的手工制茶技艺。它起源于明代,当时明代在巴县有两大贡茶,其中之一是巴条茶。

  巴南银针是在巴条茶核心制作工艺基础上,不断地精进和改良。它有两尖一圆、身披白毫的特点,所以被称作银针,其制作工艺在重庆传统制茶技艺中极具代表性。

  重生产端轻消费端导致缺乏市场影响力

  重庆日报:重庆在传承和保护传统制茶技艺和习俗上还有哪些短板?

  张阳(茶语网创始人):目前重庆的茶叶有一定的品牌基础,包括永川秀芽、南川大树茶、秀山毛尖等一些地方品牌,但是影响和规模都比较小,比起苏州碧螺春、安吉白茶、西湖龙井就差得很远了。

  究其原因,在于我们重视茶叶生产端,忽视了茶叶市场终端的培育。

  苗伟:重庆茶产业重心还是放在茶叶基地建设上,对茶文化,也包括茶叶店、茶馆这些销售终端的投入是微乎其微。而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像广东,他们除了重视建设茶叶基地外,还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茶叶文化和品牌建设上,政府通过培育一些叫得响的茶餐厅,来提升品牌知名度。

  苦练内功抓住机会借船出海

  重庆日报:“中国茶”申遗成功对“重庆茶”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机会?

  张阳:重庆的特色茶要走向世界,需要苦练内功做好三点:第一是农残标准要符合国际出口的要求,不能只看国内市场;第二是关注非茶类茶产品的国际化或者开辟海外华人市场,比如武隆老荫茶,完全可以成为重庆火锅的绝配搭档,借助重庆火锅的知名度去闯市场;第三是文化培育,非遗是技艺和文化的共同体,技艺要有特色,文化也要形成完整的表达方式,要在茶俗、茶艺、茶宴中挖掘重庆的特色茶文化。

  谢宇:“中国茶”申遗成功,重庆要统筹做好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这篇大文章,以弘扬茶文化为关键,扎实推进茶文旅深度融合。

  一是狠抓茶文化资源发掘。支持涉茶院校、行业组织等围绕“巴渝特早”“四川中小叶群体种”和“南川大树茶”等三大品种及资源,开展茶文化内涵研究和挖掘;

  二是狠抓茶文化科普教育。开展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举办斗茶大赛、茶文化节、采茶节、茶品鉴等茶事活动,推动茶消费,发展茶经济;

  三是狠抓茶文化载体建设。重点支持茶馆行业协会出台地方性行业标准,对茶馆、茶庄、茶叶营销店面改造升级,推进茶馆业连锁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培育茶产业服务集中区,打造茶文化特色商贸镇和特色街区;

  四是狠抓茶文旅融合发展。开展渝茶文化传承人、传统工艺制茶工匠培育和认定。促进“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推进“茶+旅游+”、“茶+生态+”,建设一批茶文创精品。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