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十八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讲解岗志愿者彭波(左一)在为观众讲解。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
“重庆各类博物馆开展的活动越来越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市民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已成为时尚的‘城市会客厅’。”10月19日,已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服务8年的志愿者杜新艳,对这些年来的变化感触颇深。
在文物前驻足欣赏的观众多了
杜新艳说,眼下三峡博物馆活跃着200余位志愿者,除了社教岗外,还有讲解岗、巡查岗等岗位志愿者。
彭波就是一名讲解岗志愿者。
曾经,彭波逛博物馆时也是一头雾水,“我想很多观众和我一样,觉得文物是冰冷的,和我们是有距离的。所以很多人来了博物馆,合个影、拍个照,逛半小时就离开。”
2016年,彭波在三峡博物馆偶遇正在讲解的志愿者,那些看似没有生命的文物,在志愿者的口中变得栩栩如生。彭波当即有了想法:“我也要当志愿者,帮助别人看懂博物馆。”
2017年,通过考核,彭波成为一名讲解岗志愿者。自打当志愿者以来,他讲解过近八成临展,一场展览连续讲解近4小时已成家常便饭,年服务时长最多达600小时。
据彭波观察,如今,随着展览品质提升,走马观花的观众少了,在文物前驻足欣赏的观众多了。
“有时候一个展览要讲解4个多小时,许多观众仍会跟完全场。有一位观众甚至连续听我讲解了11场。”彭波说。
社教活动“俘获”各年龄段观众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三峡博物馆“90后”社教岗志愿者邓凤娟是幼儿园老师,已在博物馆服务5年。
“邓老师,下次有活动一定和我说哟。”每当邓凤娟在朋友圈发关于博物馆的信息,评论区总会有不少家长这样留言。
“博物馆的社教活动可丰富了。”邓凤娟介绍,比如观众可以在博物馆体验年画拓印与面塑制作等,“尤其是在春节等节假日期间,博物馆生活成了市民过节的最佳选择之一。”
除了在馆内为观众服务,三峡博物馆的志愿者们还将流动展览、社教活动送到各区县的社区、学校,“俘获”了各年龄段观众。
“有一次在巴南丰盛古镇开展社教活动时,一位孃孃拉着我的手,希望我们多把活动送进乡村。”杜新艳说。
科技给博物馆带来无限可能
博物馆守护着古老文明,也在拥抱未来——
文物演绎视听盛宴。三峡博物馆正在举办的“一见钟琴——从宫廷礼乐到文人雅兴”大展,展出了大量珍贵文物,推出了线上音乐会。观众可扫描展柜上的二维码,欣赏馆藏古琴三维图像,聆听当代琴艺大师用馆藏古琴演奏的琴曲。
把博物馆“带回家”。文创产品能让观众感受文物魅力,实现了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梦想。杜新艳说自己就买过好多文创产品,如丝巾、太阳伞、饰品等等,送给朋友,朋友也很喜欢。
文物修复不再神秘。去年,三峡博物馆下辖的“文物医院”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建成开放,观众可以通过透明玻璃或屏幕观看文物修复过程。
“越来越多的人离不开博物馆生活,这个变化令我们志愿者惊喜,更见证着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杜新艳的脸上,写满了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