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 阔步迈向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第026版:奋进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在重庆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理工大学: 阔步迈向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0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高水平大学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
激活办学新动能 擘画发展新蓝图
重庆理工大学: 阔步迈向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建成重庆市属高校首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获得教育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获评为“重庆市十佳园林式单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10年,也是重庆理工大学传承“工以建国、技以利工”理念,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实现大跨越大发展的10年。

  10年,是时间刻度,更是奋斗标尺。

  重庆理工大学根植兵工血脉,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四个面向”要求,扎根重庆大地办好“重理工”,切实承担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走出了一条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发展、快速发展之路,向着建设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阔步前行。

  奏响党建引领主旋律

  “三化”建设赓续红色兵工血脉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

  重庆理工大学党委牢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关键在党的领导。”着力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好方向、管好大局、作好决策、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保好落实,树立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事业的工作理念,抓好党建标准化、品牌化、融合化“三化”建设,让党建工作更有尺度、有亮度、有效度。

  重庆理工大学坚决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规范基层党建,探索在科研平台、课程团队等设立功能型党支部,推进支部标准化建设“达标、提升、创优”三步曲。通过“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对标“七个有力”培育创建校级样板支部,让188个党支部紧密团结,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全国党建“双创”培育创建单位2个,市级党建“双创”工作培育创建单位4个,建成学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73个。

  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兵工背景的普通高校,重庆理工大学深入挖掘红色基因,并作为重要育人资源,加强师生思想引领。校友余祖胜是《红岩》小说人物余新江的原型,学校与重庆红岩联线合作设立红岩精神展览室(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将其打造成新生入学第一课、教师入职第一课、学生入党第一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党性教育基地,以及思政课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基地。

  通过实施党建品牌创建工程,材料学院党委“淬炼五环、强化五力”、管理学院党委“新思想进课堂”、计算机学院“三个存在感”专题教育、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党旗领航.助力发展”等41个校级基层党建品牌特色凸显,形成点面结合、百花齐放的党建品牌格局。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

  重庆理工大学通过多领域的党建融合化,将党建工作深入到办学、治校、育人等多维领域。

  例如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学校严把教师入口关,抓好教师培训培养,强化师德师风考核应用,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讲师德、铸师魂、正师风,争做“大先生”,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校入选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多名教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重庆市高校“教书育人奖”等育人殊荣,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重庆英才等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291人次。

  答好立德树人关键题

  协同发展做好思政育人大文章

  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重庆理工大学强化学校“国防兵工”办学特色,结合“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开展一次课堂讨论、参观一次校内外红岩展览室、阅读一本红岩历史书籍、观看一场红岩革命故事展演或经典电影、听一次红岩精神的学术讲座、撰写一篇红岩精神的学习心得。”近年来,学校通过“六个一”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体系建设,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真正受益的思政课范本。

  在重庆理工大学,像这样内容充实、形式丰富的思政课还有很多。学校建立“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各部门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度参与、各学院具体推进”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形成“案例-课程-教材-团队-名师-教研”的课程思政研究机制。

  学校组织编写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举办课程思政案例大赛和说课比赛,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工作。深挖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立项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0个,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典型案例2个。

  此外,学校还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引领,积极提炼红色文化、时代精神、科学家精神等,形成动态更新的、具有重理工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库和案例库,与各学院的课程思政专业元素和资源进行系统融合。

  “思政课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重庆理工大学坚持五育并举,创新实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劳动教育、美育和体育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深入开展“三下乡”“返家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志愿服务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建立“红旅”大学生实践基地4个,先后派遣近20支师生团队深入乡村振兴第一线开展实践活动;将现代产业学院试点班部分课堂搬进巴南国际生物城、国防军工和高端制造企业研发中心和生产线,让学生在田野里消化书本,从生产实践中真切感受工匠精神。

  2021年,学校获评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表扬单位,连续28次荣获重庆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

  下好引领培育先手棋

  着力打造双创人才蓄能池

  第八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专项)全国总决赛暨“乡村振兴 青春向上”创新创业青年峰会上,经过多个环节的激烈角逐,由牧童游(重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代表的“牧童游乡村旅游产业生态链平台——行走在乡村振兴路上的践行者”项目从全国各地的1100余个青年创新创业项目中脱颖而出,来自重理工知识产权学院的李滔代表团队站上了领奖台。

  该项目负责人李滔坦言,牧童游团队的成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辛苦付出,更得益于学校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

  事实上,作为重庆市最早开展双创教育的高校之一,重庆理工大学在近10年间建成了包括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从哪里起步,发力点在哪里……”在国家鼓励双创的大背景下,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先后开设了50余门创新创业类课程,引进了多门在线开放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在氛围浓厚、宽容失败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中,学校建成了共青团中央授牌的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学生自发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协会”、“大学生创业者联合会”等创业组织。邀请学术大家、企业家、成功校友、行业精英等相继走进校园举办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讲座和论坛,让学校双创土壤不断丰厚。

  目前,重庆理工大学建有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及成果转化平台,打造了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0年间,学校累计立项资助102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力支持在校生参加全国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和专业竞赛。近年来,学生荣获国家级奖励1500多项、市级奖励4600余项,成立创业公司28家。

  重庆理工大学还不断延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广阔天地,通过校地、校校、校企协同,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大平台。与九龙坡区政府、巴南区政府及相关企业联合建立4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累计孵化企业及团队238家,累计产值近20亿元;与巴南区政府共建环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着力打造“一核一谷一带一园”;与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创新创业项目和人才培育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入合作。

  聚焦基础前沿风向标

  在科创突破中彰显重理工担当

  高校是创新资源的聚集地,重庆理工大学如何当好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

  学校以机制创新为引领,着力提升原始创新和技术攻关能力,集聚多方创新要素,强化科研平台支撑体系,用卓越创新成果书写了科技报国的优秀答卷。

  聚焦机制创新引领,重庆理工大学逐步形成了从项目培育、团队培育到成果培育,从经费管理到科研评价的全方位科研服务创新机制体系,建立了涵盖支持“原始创新、协同攻关、成果应用”全流程的培育链条。

  聚焦科技前沿和经济主战场,学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问题,特别是“卡脖子”中的关键基础问题,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培育计划”等系列培育计划,长周期培育基础研究成果,有效提升了学校原始创新能力;立足经济社会主战场,通过实施“走区县、入园区、进企业”计划,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有效提升了学校技术攻关能力。

  聚焦国防重大需求,学校成立先进技术研究院,构建新型协同创新体系,建成集国防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为一体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聚焦平台创新支撑,学校建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稳步推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筹建,组建了数学科学研究中心,重点围绕数智金融、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领域布局建设新型智库,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科研平台体系。

  聚焦西部(重庆)科学城发展,学校牵头组建了中国通用技术集团重庆数控机床研究院和新能源汽车智能检测与装备研究院,并作为优先建设项目入驻西部(重庆)科学城,业已开足马力,形成产业规模,跑出建设发展“加速度”。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经济社会主战场以及国家重大需求,积极作为,产出的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熠熠生辉。

  刘小康教授团队潜心研究20年形成的“纳米时栅”技术成果解决了高端制造装备的高精度位置检测难题,实现了我国精密位移测量技术及器件自主可控,成果入选了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和“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被誉为“中国精度”,居世界领先水平。

  石晓辉教授团队聚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动系统试验检测中的关键共性技术,自主研发出国内首台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超高速试验技术与装备以及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高速NVH试验技术与装备。

  彭东林教授团队突破了超精密蜗轮母机、蜗轮副制造成套新技术,“超高精密蜗轮副与蜗轮母机制造关键技术”打破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国内蜗轮副3级精度最高记录……

  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大学科技园跻身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成为重庆市属高校第一家。

  数据显示,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新增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20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00余篇;授权专利近1000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7项。

  探路高水平新工科

  夯实学科之基赋能发展新未来

  学科建设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

  作为重庆市首批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重庆理工大学传承“工以建国、技以利工”的理念,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通过深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一流本科教育实践。

  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设理论与实践规律,大力构建新工科、新文科与优势学科、优势学科与传统工科、工科与文理医科之间交叉融合的特色学科专业发展体系,积极构建与新技术、新产业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结构。

  目前,学校共开设66个专业,形成以工、管为主,理、文、经、法、医、艺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1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人工智能+汽车、制造、大会计、管理、知识产权”5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工程学学科、材料科学学科均跃居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参与发起组建B8协同创新联盟,成为重庆市属高校中学科专业与产业发展对接程度最高的大学之一。

  学校不断夯实的学科硬实力,也犹如磁铁一般吸引更多办学合力与活力的聚集。

  对外,学校通过与华为公司等龙头企业、两江新区、九龙坡区等地方政府共建新型二级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联合实施本科精英班等人才培养新模式等,实现“大学校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公共社区”对接与耦合,打造“政、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发展新高地;对内,机械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车辆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探索打破学院边界的交叉融合育人,为学校提升智能制造领域影响力、输送新工科汽车人才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学校2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项目入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重理工“互联网+会计”成为国内知名品牌,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成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为重庆地方经济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工程人才。

  在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以第二轮高水平新工科高校建设为契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国防兵工办学特色,加快推进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重理工”力量。

  李岚 徐富霜 覃燕 图片由重庆理工大学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