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盛镇天险洞村廖家湾的宿于·龙槐山院 |
|
兴隆镇牛皇村七彩稻田 |
|
统景镇江口渔村 |
|
茨竹镇放牛坪村的梨子丰收了 |
今年,渝北推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大手笔:升级建设重庆渝北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国家农高区”)。
“要高起点规划建设,高标准培育产业,高水平创新驱动,高质量融合发展。”8月初,渝北区委主要负责人专程到正在努力升建的“国家农高区”,对园区的升建作出部署: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打造现代农业形象展示窗口。
其实,这只是渝北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富中的一个载体。
今年以来,渝北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城乡融合的乡村产业,城乡共建的文化文明,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的水平,加快城乡共富的步伐。
城乡基础设施融合促进乡村建设
一条南北大道,不仅连接起川渝高竹新区与渝北城区,也将渝北南部乡村与城区连为一体。
目前,南北大道一、二期工程已经全面通车,木耳、兴隆、茨竹通道南北大道已完全纳入城乡统筹发展体系。三期工程正在紧张建设,总体进度已完成40%。大道全线贯通后,渝北区城区以北,直至高竹新区将全面进入一体协同发展新格局。
“今年以来,一批连接城乡的主干道正加快建设。”渝北区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说,据介绍,在连接城乡的主干通道上,总投资5.95亿元、全长3.15公里的G210茨竹至邻水段改建工程,正在实施桥梁基础及大型结构物施工,预计2023年将与邻水段同步建成通车;总投资约20亿元、连接石船、统景等镇的两江大道,将于2023年完工;全长11.7公里、从渝北兴隆镇到北碚界的G315公路,正在进行路基及边坡施工,总体进度已达85%,预计今年底完工;全长5.6公里的关旱路,正在进行路基及结构物施工,预计在2023年6月完工;全长7公里的双关路,已完成工程量的30%;全长6.4公里的朗玉路已开工建设。
“除连接城乡的主干公路外,在2021年动工建设的100公里‘四好农村路’也全部进入收尾阶段。”渝北区交通局负责人说。
除城乡一体的交通基础设施在加快建设完善外,今年以来,城乡一体的饮用水设施也在加快完善提升。
据渝北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渝北投入2992万元,对4个农村饮水项目进行升级改造,将使4万余名农村群众的饮水保障得到全面提升。
“以前经常是水压不够,热水器用不了,有时候还会断水,我们都要在家里放一个大缸装些水备用。”茨竹镇华蓥村村民文兴果每年夏季都要为用水烦心。不过,今年他家不再为水烦恼了,饮用水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这一改变,得益于双水井水厂的升级改造。
作为华蓥村自来水供水水厂之一的双水井水厂,是渝北今年实施的4个升级改造项目之一,目前已经竣工。在改造中,不仅对供水厂区进行了改造,还增添了净水设备,增加二次加压泵站,铺设完善了供水管道。并在附近小溪兴建蓄水池,建立起稳定取水点,提高了供水能力及水质。改造后的水厂供水,已有效保证了华蓥村1900余名群众的用水。
“自从这水厂和管道等改造后,哪怕是在8月的高温干旱下,自来水管里的水也从来没有断过,而且压力大、供水足,用起来安逸多了。”文兴果说。
目前,木耳镇垭口水厂改扩建工程、统景镇场镇供水主管网改造工程、龙兴镇龙羽社区农村自来水安装工程3个农村自来水改造工程,正在紧张实施中,完成后,将有效提升当地群众的饮用水质量。
据渝北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现有农村供水工程340处,农村供水人口49.16万人,渝北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9%,集中供水率已达98.98%。其中城乡一体专业化运行管理的村镇水厂就有35座,服务人口47.08万人,占全区农村供水人口的95.76%,建立了管护机制并落实工程运行维护补助资金,实现了城乡同一水价,供水水质合格率提升并持续稳定。
城乡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
今年国庆节,渝北又新推出3条秋季乡村旅游线,吸引了众多游客。
“渝北的乡村产业,紧紧围绕城市市民的需求,瞄准城市大市场来发展。”渝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渝北走的是一条智慧农业、农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之路。
把农业园区升级建成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是渝北今年以来在城乡融合发展产业中的大手笔。
管护成本整体降低50%,亩均增收1万余元。智慧农业让渝北大盛镇青龙村的2350亩果园实现了这一目标。
据介绍,青龙村果园的智慧农业,实现了果园全时空、全过程、全要素智能化管理,这一案例在全国数字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智慧农业典型案例汇编”,在重庆市数字乡村创新案例评选活动中荣获“特别贡献案例”。
兴隆镇新寨村的智慧种苗工厂,也是升级建成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成功项目。这家年产优质种苗1.5亿株的智慧工厂全程自动化,配备有高速智能全自动播种机、智能选苗补苗机器人、AGV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及控制系统,是全市乃至西南地区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自投产以来,每天可播种数百万粒种子,每小时选苗补苗6500株,劳动力减少50%-60%,效益提升30%-40%。
人才是渝北升级建成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核心。如在对8.7万亩“馒头山”“巴掌田”“鸡窝地”进行宜机化改造中,就通过深化与深圳清华研究院、重庆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院士专家团队4个、培育科技研发机构117家,智慧农业和农机应用获国家授权专利25项、国家和市级科技成果奖17项,积极构建农业科创生态圈。
农旅融合在渝北城乡融合发展产业中,成为一大亮点。
利用乡村的生态、农业、闲置农房等资源发展的乡村旅游,是渝北今年乡村产业发展的又一亮点。今年,渝北重点围绕南北大道沿线,加快建设乡村旅游产业示范带,推进木耳“新乡田园”、兴隆“礼朝屋基”、“柏树屋基”、大湾金凤村“上古农耕”等艺术赋能乡村旅游发展;加快了龙门·璞村、白云·粮宿等高端民宿建设,着力打造玉峰山、小天池、白云山、华蓥山高端民宿集聚区,年内将新增精品民宿20家以上;艺术乡村建设工作也在加快进程,启动玉峰山艺术家村落、木耳新乡田园、中国抗战美术博物馆等项目建设。
在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产业中,渝北以乡村休闲游、特色体验游为主题,创新推出的嘉悦线、古洛线、玉矿线、茨兴线、统龙线等一批精品线路不断释放磁吸效应,“主城周边游,渝北好风光”已成为拉动文旅消费、引爆乡村周边游风向标。全区年均乡村文化旅游总人数已达300万人次以上,实现综合收入20亿元以上。
城乡文化融合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城乡文化的融合,有力地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渝北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说,这让乡村也同城市一起,实现精神上的共富。
渝北在全市率先开展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建设,目前已建成统景江口村、兴隆牛皇村、大盛青龙村、顺龙村(灵芝庄园)和天险洞村(廖家湾)、古路草坪村、洛碛大天池村7个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同时,还有12个示范点的建设正有序推进中。
兴隆镇牛皇村,已成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融合试点村级单位。在融合试点中,牛皇村建成了标准化游客接待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室、农家书屋、文创产品展示厅、乡情馆、多功能会议室、棋艺室等功能室和文化艺术体育广场。打造出了礼朝屋基文化大院,创建了造型艺术馆、新媒体艺术馆和纤维编织艺术馆3个村居艺术馆,培育出“春牛喜耕 家园亲亲”乡村文旅品牌。如今,礼朝屋基22栋独具巴渝特色的农房,还原枯藤老树、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田园牧歌式生活,成为重庆网红打卡地。
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渝北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
洛碛镇大天池村杨家槽传统村落相传是400多年前湖广填四川时,湖北黄麻杨家人入渝定居的第一站,延续至今。村落原有78户人家,之前已陆续搬出。通过保护项目的实施,目前,这些搬出去的村民陆续回来了。保护后的村落,将成为一处乡村文化旅游点,由专业团队进行运营。
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渝北把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目前,已实现农村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在全市领先,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100%。
渝北在全市率先启动了镇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工程,对所有的镇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都按“九室一厅”和“五个一”标准化,进行提档升级。目前,渝北镇和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文化设施总面积已有36739平方米,平均每个镇街达1670平方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农村半小时文化圈”已经形成。在村和社区,百分之百都建起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同时,还建成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11个,通过农民自建、政府支持的方式建成文化中心户183户、乡情馆21个、有声图书馆11个、数字农家书屋11个。
城乡文化的融合,已有效地促进了渝北乡村文化的振兴,为城乡精神共富奠定了基础。。
王彩艳 杨敏 图片由渝北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