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渝中区解放碑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人生活掠影 |
|
大竹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工指导老人进行编织活动 |
|
忠县民政局走进忠县苦志育才学校开展慰问活动 |
|
垫江县桂阳街道天宝社区群众正在社会救助“一门受理 协同办理”服务窗口申请社会救助 |
|
南岸区居民议事 |
|
巴南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开展集体颁证活动 |
|
铜梁区农村互助养老医务工作志愿者为农村老人提供医疗服务 |
|
两江新区礼嘉街道富安社区机器人为居民提供服务 |
|
社工“牵手计划”——政策进村居安全教育示范课 |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民政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笃行不怠、锐意进取。
昔日的英雄城成为如今民生保障改革创新的热土,时刻上演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十年来,重庆民政带来怎样的变化?
发现得早 甄别得准 救助得细
故事>>>
“天天来喝茶的周大爷怎么今天没出门?”“罗姐前几天在咨询低保政策,她有需求吗?”……在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的各个社区,活跃着近百名“耳聪目明”的志愿者,这是一群热心并执着的人,走街串户发现零星线索,为困境中的人送去曙光。
社会救助对困难群众而言,就是“及时雨”“雪中炭”。如何让“及时雨”更及时?“雪中炭”更暖人心?重庆广泛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综合帮扶机制,以社区救助网络“密度”,提升兜底保障覆盖“广度”,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实现了救助对象“困难有人寻、发现有人帮、救助有路径”。
主动发现救助对象,就是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转变的关键一步。
不久前,平安社区46岁的残疾低保户周琴在楼栋外不慎摔倒,志愿者孙元璋最先发现,将周琴及时送医。
“她这次摔骨折了,住院时间长,花费不小。”孙元璋将周琴的情况报送到社区街道,顺利为周琴申请到6000多元临时救助金。
周琴出院回家后,孙元璋又及时向街道汇报她家信息。新山村街道链接社会资源,辖区爱心单位大渡口区人社局、重庆银行陆续送去慰问金、慰问品。
周琴住的是几十年老房子,本就腿脚不便,这次摔倒更是雪上加霜,以后的出行怎么办?还是孙元璋与社区等方面沟通,街道将周琴的家庭纳入无障碍改造范围,很快将为她家安装扶手,从1楼铺设到3楼,方便她出行。
对于困难群众而言,他们的难处各有不同。
全市民政部门正探索推进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类救助+服务类救助”模式转变,努力促进服务对象能力提升,实现社会救助“个性化多样化”服务。
刚过去的暑期,璧山区大路街道新房村村委会多了一个勤快、肯干的“实习生”——20岁的大学生余娇娇。
余娇娇生活在一个农村低保家庭,73岁的父亲余召海去年因脑梗瘫痪在床,57岁的母亲祝秀丽是残疾人又患有癫痫。
“这家的父母都没有劳动能力,但女儿正在读大学,她是这个家庭的希望。”村干部判断,要帮助这个家庭,首先应从余娇娇入手。暑假,村里的集体经济组织以每月2800元的收入请余娇娇到村上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2个月能收入接近6000元,我下学期的生活费解决了!”9月初,余娇娇学费这边才下心头,父母那边又上心头——眼看着快开学了,自己一走,谁来照顾年迈的父母呢?
还是村干部想到办法,就近联系“互助养老”志愿者万龙秀上门照顾余召海和祝秀丽,相关费用由村委会负责。
看着万阿姨与妈妈和睦相处,余娇娇放下心来。“社会各界都在帮助我们,我有信心,不仅能自食其力,还能带爸妈过上好日子!”
数说10年变化>>>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反映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色,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感。10年来,重庆经济发展实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性转变。人民生活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全市民政系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任务,社会救助、儿童福利和残疾人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焕发出勃勃生机。
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期内,全市累计26万名扶贫对象纳入低保、特困兜底保障,累计对8万余名扶贫对象实施临时救助。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2012年以来,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117.93%、209.04%。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实现城乡统一。探索实施“民政惠民济困保”项目,为100余万名救助对象购买综合性商业保险。全市村(社区)配备社会救助协理员1.6万余人,设立社会救助工作站5568个,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社会救助政策“救在身边、助进心里”。
全力保护未成年人。从2019年民政部门牵头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到2021年重庆市、区县人民政府成立由民政部门牵头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开启全市未成年人保护新征程。完善市级、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村(居)四级未成年人关爱服务网络,全市配备1031名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1.1万名村(居)儿童主任。提升困境儿童生活保障水平,全市集中、分散供养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增长58.2%、130.3%、14.78%,推进8家儿童福利机构优化体质、6家机构创新转型,推动儿童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社会工作一体化发展。
“三事分流”“五社联动”释放基层治理动能
故事>>>
楼下餐馆违规排放油烟,楼上居民不能晾衣服、不敢开窗户;社区周边道路维修噪音太大,影响居民休息……
“这些事虽然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但社区往往并没有权限直接管理。”渝中区石油路街道河运路社区党委书记熊忠靖说,对于这类需要转交政府职能部门处理的事,都归为“公家事”,标为“红色”,采取挂单销号方式,积极协调相关责任部门妥善处理。此外,还有“大家事”和“自家事”,标为“橙色”和“黄色”,分别通过共商共议、互帮互助的方式解决。
“通过‘三事三色’工作法,社区里的大事小情都厘清了事项权属、落实了责任主体、顺畅了解决渠道。”熊忠靖说。
河运路社区“三事三色”工作法是重庆市在推广“三事分流”工作机制中的一个具体实践。所谓“三事分流”,就是将居民诉求按照“大事”“小事”“私事”进行分类分责办理,建立起“广泛参与、责任共担、协同共治”的多方权责格局,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为给农转非安置居民提供一个公共活动区域,江北区铁山坪街道唐桂社区在各方支持下,将胜利花苑小区8栋和10栋楼下一个架空层变为漂亮大气的“唐桂会客厅”。
没多久,社区干部遭遇难题:场地漂亮了,干净整洁的环境却难以维持。唐桂社区党委书记张月艳说,让人头疼的问题接二连三:小朋友在这里踢皮球,墙壁上球印成片;一些居民把衣服带到“会客厅”的公厕来洗;有的甚至提着桶儿来接水回家用……
“居民行为急需引导,‘会客厅’场地急需发挥作用,社区凝聚力急需提升!”社区将“三急”上报到铁山坪街道后,街道很快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了新扬社工,将专业事交由专业人来做。
新扬社工成员蔡姣姣介绍,3名专职社工在“唐桂会客厅”打造了社工室,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升居民素质:发现居民有不文明行为,社工上门引导,做个案分析;以少年儿童为切入点,改变一个个家庭的行为习惯;同时,开展小组活动、文化活动,引导居民参与进来,找回社区大家庭的归宿感。
随后,幸福加社工、静心家园社工相继入驻。以新扬社工为枢纽,先后孵化了18个社会组织,包括乒乓球社、“梦之队”儿童艺术团等文体娱乐类组织,铁山美党员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服务类组织,医疗、法律、教育等专业服务类组织。
居民曾祥玲就是金桂花园舞蹈队、天籁合唱团两个社会组织的队员,不仅自己每周一声乐课、周四舞蹈课雷打不动参与,还带动了不少老姐妹入团。
凭着“唐桂会客厅”宽裕的场地,社工策划、社会组织承办、居民参与,这里至少每天一个小型活动、每周两次小组活动、每月两场大型活动,文体活动供需两旺,把众多居民从牌桌子上“抢”了过来。
通过社区、社工、社会组织、志愿者等“五社联动”共同发力,“会客厅”成为最受社区居民欢迎的活动场所,每天都有大量居民“泡”在这里。
数说10年变化>>>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10年来,重庆市民政系统牢固树立“大抓基层、抓实基层”的鲜明导向,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三治结合、五社联动、三事分流、智能支撑”的基层治理实践路径,不断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壮大基层治理队伍和发挥慈善在民生保障中的作用,向着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创新居民自治。全市所有村(社区)完成村规民约备案审查,建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三会”。
优化社区服务。全市80%的城乡社区达到“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
壮大基层队伍。全市登记社会组织1.8万余家,培育登记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490家,社会工作行业协会13家。建成区县社会工作指导中心41个、镇街社会工作站738个、村(社区)社会工作室6351个。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团体)4.9万余个,注册实名志愿者66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0.1%。
发挥慈善作用。10年来,全市慈善组织、红十字会累计接受慈善捐赠128.51亿元,慈善救助超过15000万人次,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适老化改造让老人的生活环境更友好
故事>>>
10米、100米、1000米,这是3位老人从适老化改造中收获满满幸福的故事。
卧室床边装上扶手,方便起身;房间里安设感应夜灯,起床后夜灯会自动亮起;安装浴凳,方便洗澡……最近,因为家中一个或多个小小的变化,重庆高新区走马镇老人张永兰的生活更加得心应手。
早年因动手术后落下后遗症,又两次从楼梯上摔下,对张永兰来说,哪怕是在家里活动,都很怕摔倒,必须一步一步慢慢挪。“现在给我家房间里装上了一排排扶手,确实方便多了,我咋早没想到呢!”她为这10米内的便利点赞。
在渝中区,一部爬楼机让81岁腿脚不便的朱婆婆实现了“常出门看看”的愿望。
工作人员调试好机器设备,给老人系好安全带,车轮顺着履带转动……朱婆婆像坐轿子一样平稳地下了楼。这套爬楼机操作简单,折叠轻便,使用时只需由工作人员启动按钮,再扶着把手调整方向,就可以轻松抬着老人上下楼。
“为了小区居民使用方便,我们每个街道都备有爬楼机,住在老旧小区高层且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可随时向社区免费申请借用,不再长时间‘宅家’,放心安全地‘走’出家门。”渝中区民政局养老科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已陆续为辖区内11个街道采购配置了社区助行设施,让老人们实现了上下楼几十米、一百米的轻松。
重庆的适老化改造不仅仅体现在家庭中、楼栋里,街区甚至农村的公共场所也在进行适老化改造,让老人的舒适半径扩大到1公里外。
一大早,渝北区双龙湖街道,一位老人扶着新安装的栏杆,正埋头爬梯。老人姓李,75岁,家住飞湖雅园小区。每天经过这40多步楼梯,到家对面的益寿园益寿亭下棋,是他雷打不动的爱好。
“以前走这段路觉得特别漫长,如果不想走楼梯,就要沿着斜坡绕行更远到益寿亭。”李爷爷说,自从益寿亭通往居民区的道路装上了手扶栏杆,自己走楼梯轻松了很多,孩子也更放心他出门下棋了。
在大量老年人聚居的双龙湖老城区,益寿园、康逸园、怡乐园这3个由城市边角地改造的老年文化主题公园,以老人视角设计每处细节,释放着最大的友好和善意。
老人们身处适老化街区,可出门可休闲可健身可交流,拥有了更广阔的世界。
数说10年变化>>>
基本社会服务供给与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需要息息相关。10年来,重庆市民政系统不断加大养老服务、殡葬服务、婚姻登记服务和区划地名服务供给,越来越优质的基本社会服务让巴渝儿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让老有所养。建成街道养老服务中心22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2912个,覆盖率均提高到100%。打造“中心带站”联合体162个,整合社区养老服务站1513个。建成乡镇养老服务中心669个,升级改造乡镇敬老院529家,设置村级互助养老点7332个。推进农村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工程,建成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机构60个、护理型床位8000余张,基本实现有意愿入住失能特困人员“应护尽护”。
让逝有所安。城乡公益性公墓由2012年的70个增长到2021年的205个。2012年以来,为10.25万名困难群众免除基本丧葬费1.4亿元。
让婚俗有新风。202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婚姻登记“跨省通办”首批试点省市,截至目前全市办理婚姻登记“跨省通办”3126对、“全渝通办”1.93万对。
让乡愁更浓厚。优化行政区划格局,县级、乡级城镇型政区占比2012年分别为50%、78%,2021年分别为68%、84%。发布市级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两批共211条,让重庆地名更有文化更有品味。
奋进新征程,赶考新时代。在新的赶考路上,重庆市民政系统将永葆初心、奋勇向前、踔厉奋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接续奋斗,续写属于新时代民政工作新的荣光。
重庆“民政这十年” 数据对比
低保标准
全市城市低保标准由2012年的年人均3960元,提高到2022年的年人均8604元。
全市农村低保标准由2012年的年人均1860元,提高到2022年的年人均6972元。
养老服务
养老服务床位从2012年的9.2万张增加到2022年的23万张,增幅150%。
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
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集中和散居供养孤儿基本生活费分别从2012年的月人均1000元、600元,提高到2022年1582元、1382元。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标准,从2020年的月人均1204元提高到2022年1382元。
残疾人两项补贴
残疾人两项补贴年发放金额由2016年的2.0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39亿元,增长113.1%。
社会工作
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从2012年底的1006人增长到目前的21291人,增幅为2016%。
罗晶 唐楸 马菱涔 图片由市民政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