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新产业聚集、发展势头强劲的涪陵高新区 |
|
华峰重庆氨纶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 摄/黄河 |
|
重庆万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控室 摄/黄河 |
|
华兰生物公司工作人员对产品进行包装 摄/黄河 |
金秋十月,走进涪陵,一批批重量级产业项目“开花结果”,一家家数字工厂引领“智能制造”,一个个研发机构铸就“最强大脑”,助推涪陵制造业加速驶入高质量发展新航道。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逻辑。而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
“涪陵从制造业起步,以实体经济见长,这既是涪陵富民强区的奥秘所在,也是涪陵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涪陵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涪陵区坚持“科创+”“绿色+”,部署工业发展“十百千万”工程和“五大”行动任务,努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五项倍增”,正实现由工业大区、工业强区到先进制造业高地的精彩蝶变。
在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三量”齐升推动下,今年上半年,涪陵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224.04亿元、同比增长16.4%,工业增加值达到325亿元,居重庆市区县第一。
主导产业发力 从“延链”到“强群”增强产业韧性
涪陵新材料产业再添生力军。今年上半年,重庆万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20万吨食品级PET高分子新材料二期项目正式投产,将实现年产能120万吨、年产值100亿元,进一步弥补西部食品级PET高分子新材料市场产能的空白。
时下,走进该项目的生产厂房,只见运输车辆络绎不绝,装满食品级PET高分子新材料吨袋的货车有序驶出厂区大门,既奔向附近的码头、火车站,更送往园区内不少本地企业。
上有蓬威石化年产60万吨PTA,下有使用聚酯产品的食品包装及纺织企业,万凯新材料项目的建成投产真正打通了产业链的中间关节,并将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产业链整体水平高不高、龙头企业产品竞争力强不强、配套企业层次总体足不足,关乎到制造业的发展韧性。
“上述案例仅仅是涪陵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一个缩影。”涪陵区经信委负责人介绍,推进全链条产业协同发展,涪陵区已从单个企业向产业链上延伸转向多个产业集群化聚集。
围绕主导产业,涪陵区创新“双链长制”,大力开展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已实现培育发展产值十亿级企业33户。其中10户企业纳入重庆市制造业领军“链主”企业重点培育清单,形成10条产业链,并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形成了材料、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消费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六大产业集群。
集群集中发展形成合力,产业实力也焕然一新。涪陵区经信委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区六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1181.4亿元,增长16.6%,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96.5%。
引进一户大企业、培育一条产业链、带动一个新兴产业集群,正在这里写进发展基底。
科技创新赋能 从“制造”到“创造”激发内生活力
走进重庆美心翼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车间,机械手臂不停挥舞,包揽了通机曲轴从毛坯投料、加工到产品检测、装箱等全部生产工序。
美心翼申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现有专利65项,具备从技术研发到工艺及关键设备的垂直一体化链条。“产品替代进口,供货美国Briggs&Stratton和日本本田在国内通用汽油机,并进入全球知名的两家压缩机制造商供应链。”美心翼申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5年起,企业生产的小型汽油机曲轴就持续在国内排名第一位,出口占到企业总产值的50%左右。
科技创新是制造业腾飞的翅膀。涪陵坚持以创新驱动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通过加大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搭建创业创新平台等举措,点燃制造业经济增长新引擎。今年上半年,全区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达到188家,同比增加16家,累计完成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9.25亿元,同比增长29.7%。
对于“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涪陵打出组合拳。建立了“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从技术创新、品牌能力提升、数字化赋能、融资促进等多方面开展培育辅导;同时,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深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今年上半年,全区新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63家、达到90家,达历年最多,数量在全市区县排名提升5位,企业数量占到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的比例达31.14%。
翻开涪陵“专精特新”企业名单,一项项“硬核”技术也印证着“业外无人知晓,业内无人不知”的传奇。其中,涪陵华峰己二酸、赛特棕刚玉被工信部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新铝时代制造了全国第一款新能源汽车电池铝托盘并获得国家专利……让大企业顶天立地、科技型中微企业铺天盖地,科技创新正让更多的涪陵民企和“涪陵造”声名远扬。
绿色转型提质 从“底线”到“高线”擦亮发展成色
走进涪陵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整个工业园宛如一个绿色公园,很难想象这里是一座以化工为特色的产业园区。
环境之变的背后是涪陵绿色转型的缩影,在这其中,一家家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绿色工厂也一改化工产业给人的传统印象。
中化涪陵新厂就是其中一例。作为涪陵有着56年历史的老化工企业,完成环保搬迁后正变得焕然一新。在今年7月正式建成进入试生产后,过去曾让该企业颇为头疼的工业废渣磷石膏被加工为水泥缓凝剂、建筑石膏粉等,实现废物再利用。通过搬迁,该企业采用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半水—二水节能湿法磷酸工艺和国际先进的磷酸净化技术、磷酸二氢钾技术,实现了转型升级,未来将形成年产90万吨主要产品、140万吨中间产品的生产能力。
绿色发展是一条底线,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高线”。
“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彰显着新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也印证了涪陵制造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涪陵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涪陵大力推动产业“减污增绿”,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企业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全力淘汰低效产能,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正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同时,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清洁产业。既发挥好涪陵页岩气“头气效应”,高标准建设国家页岩油气与新能源科创产业园,做大做强页岩气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又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机遇,深入挖掘吉利新能源汽车电池、比克电池上下游产业链。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牵引,高效益、低能耗的产业模式正成为涪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今年上半年,全区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6.5%,绿色体系逐步构建,11家企业进入市级绿色工厂培育库。截至目前,全区现有国家级、市级绿色工厂21家,位居全市第三名。
以减污增绿,以发展含绿,转型升级让绿色成为涪陵制造业发展最亮眼的底色。
数智融合加速 从“制造”到“智造” 点燃增长引擎
中成药口服液和5G有啥关系?在涪陵太极集团可以找到答案。
“通过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我们的口服液体制剂数字化车间实现了全工厂生产状态的可视化呈现和管理。”太极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车间配备12条全自动化高速灌装生产线和15条全自动化高速包装生产线,物流输送线长度达1600米,拥有日产700万支、年产约20亿支的口服液生产能力。
以数字赋能现代中药,打造智能化工厂这一举动,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还使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升。近日,太极涪陵制药厂更是以强劲的实力获得了“2022年重庆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荣誉。
荣誉的背后是涪陵聚焦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和赋能,是构建制造新优势的生动体现。
数字化推动制造升级,让先进制造从盆景变风景,涪陵一直在努力。涪陵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涪陵区通过“点线面”结合,“点”上抓单台设备改造,“线”上抓生产线升级,“面”上抓系统集成,加快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
传统产业与大数据、“互联网+”深度融合,实现数字赋能提质增效的企业越来越多。
其中,美心翼申数字化工厂着重围绕数据透明、过程防错、智能分析三个维度,实现整个车间的覆盖式生产信息化管理;首键药包数字化工厂能对关键绩效做到实时监控,达到生产成本控制、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稳定的目的;华兰生物数字化工厂健全生物血浆追踪系统,实现血浆各环节的整体可追溯……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增3个智能工厂、8个数字化车间,继续保持全市区县第一。
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化身“新引擎”,涪陵更多制造企业敢为人先,热情拥抱尖端技术,实现“涪陵制造”向“涪陵智造”跃升。
赵童 刘玉珮 龙搏 图片除署名外由涪陵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