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柱老城焕新颜 |
|
高端民宿在中益 |
|
动车穿梭石柱城 |
|
天上黄水藏深山 |
石柱,位于武陵山脉深处,这里山水交融,人文荟萃,全境森林覆盖率达到62.7%,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水功能区水质全面达标,拥有丰富的土家族文化、土司文化、巴盐古道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
近几年,石柱县充分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深度挖掘利用文化、山水两大资源优势,以繁荣城市经济为统揽,以完善城市功能为基础,以创建旅游城市为抓手,以彰显城市特色为关键,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内涵,着力增强城市带动能力,努力把县城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风情土家寨、精致山水城”。
力争到2024年,县城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城市。
做靓山水名片 建设旅游城市
石柱,位于神奇的北纬30°,这里山水交融,人文荟萃,自然风光与人文英华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奇异绮丽的画卷。
近年来,石柱县始终坚持“全域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以绿色为底色和引领,以创建旅游城市为抓手,聚焦“山、水、城”,突出打好城市更新、绿色转型主动仗;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旅游城市。
2020年5月,石柱太白岩公园正式建成开放。
据石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石柱太白岩公园是一个集运动、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型生态城市公园,公园充分利用石柱山水优势,因地制宜规划布设了太白大道、青莲印、荷风亭、揽胜楼、宋碑亭等19个特色景点景观,吸引了许多市内外游客前来游玩休闲。
“这里很不错,有山有水,景色怡人,周末在这里和家人度过亲子时光很是惬意。”正在太白岩公园游玩的秦女士满脸笑容。
太白岩公园仅是石柱县聚焦城市品质提升,做“靓”山水,助力石柱旅游城市创建的一个例子。
近年来,石柱县以打造“精致县城”为主线,以“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业宜居宜游”为总体目标,共建成龙嘴公园、滨河公园、帽顶山公园、龙河湿地公园、玉带河公园等城市公园18个,不仅提升了城市颜值,还为石柱旅游城市的创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未来,石柱县将持续做“靓”山水,坚持以“引水入城、引城入山”的规划理念,大力推进石柱山水旅游城市的创建。
具体来说,以龙河滨河公园为轴,在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的同时,加强龙河、玉带河提档升级改造,突出以旗山、帽顶山郊野公园及石柱东—石柱西、龙河花卉长廊建设为重点,提升城市滨水、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精细化管理。
同时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在充分利用县城现有的公共标志性建筑,打造集游客服务、旅游商品展销、现代演艺于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的同时,聚焦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加快完善“五纵七横”城市干道和景区公路、停车场、标识导览系统等旅游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推进石柱山水旅游城市创建。
做特文化符号 丰富城市内涵
石柱之美,不仅美在姿态奇绝的山水风景,更美于传承千年的人文风韵。
位于石柱县的黄水旅游度假区,是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旅游度假区,拥有丰富的土家族文化、巴盐古道文化、黄连农耕文化资源。
“文化是内涵,旅游是形载体,项目是基础,只有融合发展,才能相得益彰。”石柱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些年,黄水镇在石柱县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天上黄水、康养胜地”为价值导向,在大力提升景区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等旅游品位的同时,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广泛开展文化进景区、演艺进景区、非遗进景区等活动,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增强景区吸引力。
截至目前,黄水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成效显著——先后荣获“美丽中国”十佳度假区、重庆市首批十大市级旅游度假区、中国避暑养生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等多项殊荣。
在旅游旺季,度假区单日接待游客量最高达35万人次以上,度假区年均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亿元以上。
黄水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是石柱县做“特”文化,丰富城市内涵的一个例子。
接下来,石柱将坚持深耕文化,充分利用秦良玉文化、土司文化和土家民族文化资源,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持续植入文化元素,大力提升土家民俗文化业态,积极开展丰富文化活动,着力将石柱打造成为全国唯一集巾帼土司文化和千年土家风情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
其中,在植入文化元素方面,紧紧围绕建筑风貌、文化展演、装饰装束等方面,多渠道植入土家文化元素,全方位展示土家风情和人文历史。同时,因地制宜实施房屋土家风貌改造,打造特色吊脚楼街区。积极收集、整理历代与石柱有关的诗歌、楹联、方言、姓氏等文化,编印一批土家文化宣传册。开展民族服装设计、制作和推广,形成浓厚的土家服饰氛围。
在提升文化业态方面,在实施土家民俗文化业态提升行动,规划布局土家特色酒吧、土家特色书屋、土家特色小吃等商业业态的同时,利用重点商圈,规划打造市级或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和“旅游休闲街区”。
做精节点打造 提升城市气质
玉带河是石柱县城的“护城河”。近年来,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增强群众幸福感,石柱县高位要求,统筹谋划,突出“水、桥、城”融合优势,在大力推进玉带河整治,确保水环境质量整体提升的同时,把玉带河整治和周边规划结合起来,进行景观景点打造,让玉带河升级成为“有路、有景、有水、有人”的生态河道,从而带动区域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方便市民休闲。
如今,玉带河水环境整体提升,依河而建的景观和玉带河公园深受群众喜爱。
“我和老伴每天晚上吃完饭都会来玉带河公园走走。”家住玉带河公园附近的刘奶奶说,这里空气清新,环境宜人,是一个休闲、观赏游玩的好去处。
不仅仅是玉带河公园。近年来,为提升城市品质,增添城市风韵与活力,石柱县聚焦“精致县城”建设,突出“共享+文化+生活”城市景观小品建设理念,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通过建设一批城市生态林,增加城市绿量;建设一批城市公园,提高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设一批城市广场游园,实现居民出门见绿;完善一批绿化大道,使城市绿林成荫;打造一批景点亮点,使城区四季有花,促进城市品质提升取得成效。
2021年,石柱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66.93公顷,绿化覆盖面积397.55公顷,城市颜值大幅度提升。
其中,通过高标准完成县城过境公路、粼江峰景、甑子坪、芭蕉路口、体育馆转盘等节点升级改造工程,有效推进了城市园林绿化提档升级、道路改造、房屋改造、灯饰升级、广告治理“五大板块”全面整治,城市形象得到全面提升。目前,石柱县城区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道路绿地达标率达90%,林荫路推广率达65.43%。
通过围绕火车站、汽车站、高速路口、都督大道及万寿大道等重要节点和重点区域,开展边坡、高切坡、裸露荒坡整治,高品质打造出一批“绿墙”“花墙”“文化墙”和“口袋公园”,不仅增加了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还有效拓展了城市休闲空间,提高了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接下来,石柱县将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景观效果和绿化水平,提升城市气质,大力实施城市绿化行动,加快助力石柱“推门见山、开窗见绿”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
做深精细管理 改善城市环境
“城市更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三分建,七分管’。”石柱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做好城市精细化管理,不仅是提高城市管理效能的重要举措,更是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石柱县坚持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加快完善城市管理网络、细化管理标准、落实管理责任、规范管理行为、强化监督手段、创新管理机制,全力促进城市环境卫生、市容市貌提升,努力为辖区居民创造一个洁净美观、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的核心在人,让人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是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标尺。
通过全面夯实“马路办公”,创造性实施城市综合管理任务责任图和城市管理问题发现、交办、解决机制,深入开展8项专项行动的“138”闭环工作法,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绣”出了城市新颜值。
今年以来,石柱县常态化开展跨部门“联合马路办公”,探索将“马路办公”下沉到社区,进一步贴近市民诉求,基本做到“马路上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
目前,石柱县“四大家”领导已累计开展“马路办公”87次,推动解决问题263个,完成市级重点民生实事2件、县级重点民生实事5件,实施街头绿地提质项目6个,提升面积5万平方米,建成“劳动者港湾”示范点6个,改扩建公厕5座,新建公厕5座。
如今,穿梭于石柱县城内,目光所及之处,俨然一幅美丽的山水城市画卷:街道两旁柳绿花红,幽香浮动;车辆停放整齐划一,管理有序;城市公园繁花似锦,美丽如画;市容环境干净整洁,清新靓丽……
未来,石柱县将聚焦城市管理水平提升,持续深化城市精细化、人性化、智能化,大力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加大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助力石柱城市环境大幅度提升。
做活消费市场 繁荣城市经济
城市兴则经济兴,城市美则生活美。
沿着龙河冰江路拾堤而上,沿路都是充满土家风味的建筑,道路两旁树木林立,鲜花摇曳……这是石柱县新的“城市名片”——石柱·新天地商业街。
据介绍,石柱·新天地商业街面临龙河,背倚旗山公园,与滨河公园、良玉广场隔河相望,是集观景、休闲、购物、娱乐、美食、健身等为一体的都市休闲商业旅游中心。在这里,不仅有极具土家民族特色的建筑,民族工艺品、本地特产、特色小吃等也应有尽有,前来观景、购物、休闲的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
“我经常来这里耍。”正在新天地商业街和朋友一起喝茶休闲的刘老伯说,这里有山有水、风景宜人,不仅有特色的土家建筑环境优美,文化氛围也浓厚,是吃饭、喝茶、聊天和交流学习的好地方。
2021年5月,石柱·新天地商业街获评“重庆最美街巷”提名奖。
石柱·新天地商业街仅是石柱县聚焦繁荣城市经济,做“活”消费的一个缩影。
未来,石柱县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以持续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为目标,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聚焦繁荣城市经济,不断提升商圈业态,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数商经济,努力推动石柱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高质量宜居城市。
其中,在提升商圈业态方面,紧紧围绕“一带一核五区”,持续加速中高端商业集聚,引导特色餐饮、品牌商家、大型商超等有序入驻。同时,大力推进“两河四岸”环境景观、业态品质提升,丰富“夜食”“夜玩”“夜购”“夜娱”等夜间经济,打造1—2条以时尚消费为特色的市级示范商业街。
在完善配送体系方面,围绕“一心聚集、两园驱动、多点联动”的“1+2+31+N”物流体系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综合物流园、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快递物流分拨中心建设。并积极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公共配送中心,为核心商圈、商贸企业、商业街区、社区门店开展区域共同配送。同时,积极整合邮政和社会快递业资源,合理布局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建立互利互惠、长期稳定的配送联盟。
在发展数商经济方面,在引导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建设智能售货机、智能自提柜等“无接触”零售服务终端,努力打造沉浸式超级体验店的同时,积极鼓励发展网上餐厅、智慧旅游、在线文娱等新模式,提升服务消费智能化、便利化水平。
刘玉珮 吴志杰 马建保 图/谭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