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 让乡村成为宜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第011版:奋进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在重庆
上一版 下一版 
丰都 让乡村成为宜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0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丰都 让乡村成为宜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鸟瞰包鸾镇乡村美景

  兴义镇长江村

  三建乡绿春坝村保家楼传统民居

  近年来,丰都县住房城乡建委始终坚持把乡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不断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因地制宜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多种措施,打造美丽特色乡村,展现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

  目前,丰都县住房城乡建委已完成危房改造1.9万户,旧房整治提升4.7万户,农房“四改”3.44万户8.58万余处,建成兴义镇杨柳村、长江村等18个绿色示范村庄,创建美丽庭院3300户……

  一幅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丰都大地上铺陈开来。

  人居环境整治 “整”出乡村新画卷

  1930年5月12日,四川二路红军来到丰(都)石(柱)边境,在中共三根树党支部领导的农民赤卫队的密切配合下,攻下了要塞栗子寨,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栗子寨就是现在的栗子乡,位于丰都东南部,距县城53公里。”丰都县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栗子乡用好“二路红军”等本土红色资源,以党建为引领,多措并举、持续发力纵深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改善村容村貌,提升群众幸福感。

  蓼叶坝位于栗子乡建龙村,这里有一处二路红军的遗址。多年来,在丰都县住房城乡建委的指导下,蓼叶坝充分利用自身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把红色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建设特色红色文化墙绘、新建花台、实施庭院绿化美化、生活垃圾分类等措施,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感。

  “以前村里给人的感觉就是脏乱差,但现在家家户户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不仅庭前有鲜花装饰,房屋侧面还有好看的红军墙绘,整个村庄变得好漂亮。”正在门口打扫庭院的刘奶奶说。

  如今,走进蓼叶坝,错落有致的房屋立在道路两侧,房屋墙上随处可见色彩斑斓的彩绘——“赓续红色血脉,共筑中国梦”的红军剪影、可爱可敬的红军形象……一幅幅构思巧妙、色彩绚丽、主题鲜明的墙体彩绘,已成为建龙村蓼叶坝的一道美丽风景。

  栗子乡建龙村蓼叶坝仅是丰都县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

  仙女湖镇卢家山村充分利用当地10棵千年银杏树资源,整合多方资源,开展仙女湖镇山蹬坡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建设,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示范点;三建乡加快推进廖家坝社区绿湾渡人居环境示范片建设……

  近几年,丰都县住房城乡建委坚持示范打造,扮靓人居环境。通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生态宜居”行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力度,配套建设完善农民新村基础设施,扎实推进丰都农村人居环境取得成效。

  目前,三建乡绿春坝村、高家镇建国村、兴义镇长江村杨柳村分别荣获“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绿色示范村庄”称号。青龙乡青天村、暨龙镇九龙泉村、南天湖镇梨地坪村等32个村居成功创建全市人居环境示范片,栗子乡金龙寨村陈家岩、仙女湖镇金竹林村朱家园、都督乡后溪村后溪沟获评重庆市传统村落,今年又申报中国传统村落10个,专家正在评审中……心目中诗和远方的田野,即将在丰都呈现。

  危旧房改造 “改”出美好新生活

  农村危房改造是民生实事之一,也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和重中之重。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丰都县至今已有1.9万户困难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4.7万户旧房得以整治提升。

  “危房改造是乡村振兴工作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工作,是一项民心向上民生向下的大实事,丰都县农村住房保障问题已得到根本性解决。”丰都县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说。

  三建乡绿春坝村保家楼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全村古民居40余栋,现存传统民居20余栋,建筑面积3200余平方米。

  “这里以前就是个没什么人住的破落院落,房屋破旧、道路泥泞、周边杂草丛生,毫无安居感。”保家楼居民谢华玲说。

  “良好的乡村环境是最直接的民生福祉,安全的住房条件更是生命重于泰山的责任体现。”丰都县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为了让保家楼居民住上安心房,丰都县把危房改造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的底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要目标,立足实际,按照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不搞大拆大建,在保留保家楼自身乡土味道的同时,大力实施旧房整治提升和区域道路、河道等综合环境整治,让保家楼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现在我们这里不仅房子变好了,环境变美了,生活也是蒸蒸日上。”谢华玲说。

  随着保家楼危房改造取得成效,在丰都县住房城乡建委的指导下,三建乡依托保家楼自身古村落、古民居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目前,成效显著。数据显示,保家楼已发展起“花涧小厨”星级乡村酒店1家、星级农家乐14家,特别是独具特色、精致别样的“花涧小厨”已然成为市民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去年,乡里的民宿共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余万元,农户通过土地租金、房屋股金、务工薪金,户均实现增收1.3万元以上,带动当地村民吃起了“旅游饭”,开创了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共赢之路。

  乡村集镇建设 “建”出宜居新品质

  绿树成荫,夏山如碧。走进丰都县栗子乡,屋舍错落有致、道路平坦整洁,房前屋后的梯田高低错落,稻浪翻滚……一幅村净、景美、人和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栗子乡是丰都最偏远的乡镇,过去这里山高坡陡,鲜有人来。

  近年来,栗子乡在丰都县住房城乡建委的指导帮助下,立足自身实际,始终遵循生态宜居的理念,在对古村落、古民居进行保护修缮的同时,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典型示范,创新工作制度,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建立长效机制,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我们的房子修了很多年了,配套设施老旧,现在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生活需求。”栗子乡居民王大姐说。今年伊始,栗子乡政府启动场镇品质提升工程,为她家的房屋改造做了详细的规划,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中。

  “按照规划,我们的房屋将进行整治提升,门前还要新建庭院花台、新增市政设施等。”王大姐开心地说。

  按照“提升场镇品质,满足群众切实需求”的目标,栗子乡将对场镇规划区180余栋房屋进行整治提升,并拆除所有违章建筑。

  除了改建居民住房,场镇基础设施也在抓紧完善中。

  聚焦群众关切问题,补齐短板,大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打造幸福美丽宜居乡村,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具体来说,通过不断完善集镇道路、雨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切实解决雨污混流问题、道路老旧、文化生活欠缺等问题,助力场镇品质提升。

  “此外,我们还在道路两边进行景观装饰,增设座椅、停车位等,全面提高场镇品质。”栗子乡相关负责人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栗子乡在丰都县住房城乡建委的指导和帮助下,大力推进“设计下乡”,引导“三师一家”助力乡村振兴。依托重庆市设计下乡钟华工作室、重庆市华筑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博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专业规划设计团队,全面推进美丽宜居示范乡镇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将栗子乡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其中,扮靓美丽宜居示范乡镇,打造宜居新名片。

  栗子乡仅是丰都县聚焦场镇建设,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

  多年来,丰都县住房城乡建委坚持补短强弱,大力建设宜居乡镇。坚持以“一深化三提升”(即深化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场镇功能、提升场镇品质、提升管理水平)为抓手,补齐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风貌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大力建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管理有效的美丽宜居乡镇,推动镇村联动发展。

  截至目前,丰都县已完成了高家镇、兴义镇、湛普镇3个乡镇场镇升级改造,完成了青龙乡、虎威镇等10个乡镇场升级改造规划设计。

  同时,丰都将发挥“山水丰茂、物产丰盛、人文丰厚”“三丰”优势,围绕“沿长江产城景融合发展区、南部高山旅游度假区、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三区”布局,启动打造一批旅游集镇、产业强镇、边贸重镇,加快推进高家镇、三元镇、仙女湖镇等中心集镇美丽宜居乡镇建设,探索基层治理“三互”(家庭互助、组织互促、城乡互动)模式,提速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把丰都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美丽之地。

  链接>>>

  “巴山渝水·美丽村居”设计大赛丰都获奖作品展示

  丰都县栗子乡栗子社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该项目位于丰都县栗子乡,地处丰都县东南部,距丰都县城50公里,该地通过“一深化三提升”,在人居环境整治上下功夫,打造出以农业产业为核心、以多元文化为灵魂、以服务配套设施为支撑、以农文旅融合为体现、以提升居民幸福感为目标的“稻香田园,古寨栗子”。

  丰都县三建乡保家楼居民点整治设计项目

  该项目位于丰都县三建乡,距丰都县县城28公里。项目通过实施建筑环境整治,落实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逐步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村庄环境,将保家楼建设成文化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文明和谐的幸福乡村。

  设计者说>>>

  两项目均由重庆华筑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公司副总经理钟华表示,此次改造项目设计坚持以本土材料和传统技艺,采用不拆除涂抹传统建筑方式,修复、整治、新建传统乡土建筑。以整治修复后的乡土建筑为载体,从传统建造技艺与现代材料结合、现代时尚元素合理引入传统村落、乡土建筑与现代生活的功能结合,实现乡土文脉的保护延续与创新传承,让住在传统民居里的村民也能享受现代设施的便利,留在村落的人也能有发展致富的途径,为村落找到造血能力,让乡土文脉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王静 刘廷 图片由丰都县住房城乡建委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