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提质发展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以“双一流”建设带动全市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新时代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努力为加快建设技能型社会,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赋能添彩。
明确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办学定位是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直接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办学标准和办学质量。一要明确办学目标定位。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盯产业链条、市场信号、技术前沿和民生需求,紧紧围绕培养实践能力这个关键点,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全面贯通,瞄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产业发展需求,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要优化办学类型定位。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精准把握面向市场、面向能力、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类型定位,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强化高等职业教育主体地位,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加强各学段之间的贯通培养,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满足社会不同群体对职业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三要凝练办学特色定位。聚焦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的办学要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改革,凸显其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办学优势、质量特色,主动适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变化,推动设置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相关专业,着力破解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不足的难题。
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职业教育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深化评价模式改革、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遵循职业教育独特的发展规律、办学规律和育人规律,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加大研发人才、工程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的协同培养,聚焦“提高质量、提升形象”两大任务,不断推动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二要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模式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生态,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标准和办法,健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探索建立高质量人才认证与评价体系,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现代产业学院”“多元制办学”等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改革,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三要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坚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轮驱动,瞄准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促进就业需求,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确保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落户、参加招聘、职称评审、晋升等方面的同等待遇,着力破解“招工难”“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鼓励学生到边疆、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建功立业。
深化职业教育办学内涵。职业教育要深化内部治理、重构教育生态、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一要深化内部治理改革。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明确“管办评”分离教育治理原则,厘清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的权责关系,聚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治理体系,科学高效地实现管理、治理、评价等多方联动,推动内部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二要重构职业教育生态。把知识教育同价值教育、技术技能教育结合起来,解决好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加强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新风尚,激励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不断把工匠精神融入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校风校训,努力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三要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发展政府主导、多元参与、需求驱动、开放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产教互动、校企一体办学,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和西部职教基地建设等重大机遇,深入实施高职“双高”计划,聚焦“订单式”培养方向、“校企式”培养模式、“双师型”培养力量,不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