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就是机遇,重庆如何打造《解码智能时代》书摘
第012版:重报深度
上一版 下一版 
场景就是机遇,重庆如何打造
《解码智能时代》书摘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9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码智能时代》书摘

  智博会的“智”与“实”

  (选自《解码智能时代:从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瞭望全球智能产业(2018-2022)》第二章第四节)

  永远不要低估展会对城市甚至国家的影响,也不可小视展会与城市或国家相关产业相辅相成的关系。德国走向世界制造业强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功不可没。每年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既扩大了美国在消费类电子产品及技术领域的全球影响力,展会上的全球知识、人才、产品和技术,也推动着美国在该领域的纵深发展。

  2022年,是智博会落户重庆的第五年。5年时间,总结智博会对中国智能产业的影响,或许时间尺度还太短;但5年时间,足以展现智博会为重庆这个城市带来的变化和为未来发展奠定的关键基础。

  主要分“智”与“实”两个方面。

  “智”,按照它本身的含义,即专家学者的观念、实践者的技术路线和流派,甚至概念产品、尖端产品的呈现,都为重庆及智能行业带来了“智”。这个“智”,是推动重庆未来几十年智能产业发展直接的“智”。

  还有间接的“智”,引申过来,是“道路”和“共识”。什么道路呢?大力发展智能产业这条道路;什么共识呢?大力发展智能产业这个共识。

  某种程度上,“道路”和“共识”至关重要。

  “道路”指明方向,事关一个城市的发展战略,是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共识”则决定能够为这条道路聚集多大的力量。经过智博会5年的宣传和教育,重庆已经在市民及全世界关注智能产业的人们心中深深打上了智能制造的烙印,这便是共识。这个共识将吸引本地及世界各地的产业相关者,在重庆进行相关研究、投资、创业等,从而推动产业迅猛发展。

  这是五年来智博会为重庆未来发展带来的“智”的部分,还有“实”的部分。

  2018年,智博会官方数据显示:按照现场集中签约和场外专场签约相结合的方式,共签约重大项目501个。其中,现场集中签约56个项目,包括来自重庆20个区县、开发区的36个市内签约项目;来自新加坡、湖北省等国家和地区的10个国际和兄弟省市签约项目;以及重庆市政府、有关部门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机构现场签约的10个战略合作项目。此外,重庆各区县、开发区,和兄弟省市进行场外专场签约445个项目,覆盖国内外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各行业领域。

  从2018年的签约数据可以看出,重庆各区县展开了与国际、各省市、各企业、各机构在智能产业方面的全面合作。虽然这些签约项目或许并非仅因智博会促成,但不可忽视智博会在其中的平台作用、虹吸作用、激发作用。

  2019年至2021年,根据四届智博会公开的项目签约情况统计,重庆共计签约相关重大项目1194个。

  可以想象,随着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智能服务三大板块,覆盖集成电路、物联网、大数据、新能源和智能汽车、智能硬件、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慧总部、智慧物流等众多智能产业和智能化应用关键领域的1300多个项目,近2万亿元的投资金额,逐渐在渝州大地落地生根,释放效用,构筑起智能产业的庞大基础并发挥聚集作用,将重庆打造为国内乃至世界的智能产业新星。

  这是智博会为重庆带来的“智”与“实”。当然,过去5年,并非只有智博会为重庆智能产业发展做标注、做引领,实际上,未来发展的关键,还藏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产业链的规划、创新氛围的营造上。

  “数字化”构筑美好生活新图景

  (选自《解码智能时代:从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瞭望全球智能产业(2018-2022)》第三章第一节)

  人类的科技和文明是建立在美好生活之上的,而美好生活所延伸出来的美好智慧生活,正在由万物互联、万物可感知的世界书写。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在迅速、深度地步入数字化时代。

  重庆担负着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双重使命。近年来,重庆围绕制约数字经济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努力构建新型的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改革试点、应用示范,积极推动产业培育和经济转型,正在成长为内陆智能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地、高水平国际开放合作的聚集地。

  连续举办4届的智博会,也已经成为重庆展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常态化名片。在具备当代都市的典型特征之外,重庆也是了解中国现代数字化城市发展的重要窗口。

  在2021智博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表示,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广度在日益扩展,其应用正在走出实验室,进入制造、交通、商贸、法律、销售、服务以及城市管理等生产、生活的场景,进一步发挥赋能作用,有力推动了各个领域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态势。

  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新冠疫情迫使很多事不得不按下“暂停键”,但数字信息技术却插上了“腾飞之翅”,线上授课、线上办公、线上购物等将我们带进了更智能的时代。

  智能服务是数字经济为生活带来的直接改变,数字化生活正在颠覆着传统生活方式。云拜年、云学习、云办公、云旅游,万物皆可“云”成了数字生活的标配。

  一时之间,数字化转型成为千行百业的刚需,不仅被认为将带来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的提升,更会成为推动整个人类社会更智慧、更高效、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布局。

  重庆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已接入200多个系统,重点打造近30个综合应用场景。“渝快办”“渝快政”“渝快融”“渝康码”等智能化创新应用,正在为重庆市民的城市生活、生产经营带来巨大便利,让城市管理更加智慧。

  智能门禁、智慧厨房、智慧节水、智能温控、光线调节等一体化智能家居,正为居家生活添彩。

  刷脸/二维码入店、可视化搜索商品信息、感应区结账等功能应用在无人售卖商街,让外出购物更加便捷。

  网上支付、人脸识别、景区智能导服等技术的应用,为出门旅游提供更便捷、更强大、更人性化的智能服务。

  “衣食住行游购娱”中的智慧化应用,不断满足着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

  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走入人类生活、让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是科技与人类共处的理想图景,也是重庆的愿景。

  中国数字化生活引领全球

  (选自《解码智能时代:从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瞭望全球智能产业(2018-2022)》第三章第二节)

  “数字重庆”建设的显著成就正是“数字中国”建设快速推进的缩影。伴随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相互融合,中国数字经济气象万千。

  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8%。

  “数字化”在中国的迅速普及与国人对数字化生活的开放态度密切相关。以网络支付为例,早在2017年中国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支付市场,二维码已成为广泛使用的支付手段。

  2018年3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2017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2017年移动支付业务量保持较快增长,网上支付业务485.78亿笔,金额达2075.09万亿元,移动支付业务375.52亿笔,金额达202.93万亿元。

  短短四年之后,2022年4月2日,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中,2021年网上支付业务1022.78亿笔,金额2353.96万亿元,移动支付业务1512.28亿笔,金额526.98万亿元。

  日常生活的深度数字化,使中国消费者网上支付业务笔数比起四年前翻了一番,金额稳步增长,而移动支付笔数增长到2017年的4倍,移动支付金额也达到了四年前的2.6倍。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全球消费受到疫情的影响,也难撼动中国在世界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2021年8月2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疫情冲击下的复苏新曙光》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5.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

  疫情之下,“宅”成为多数人的日常。需求在哪里,供给就朝向哪里。海量的人群“足不出门户、行不逾小区”,庞大的生活消费需求叠加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既要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又要兼顾复工复产的现实需要,于是出现了“无接触商业”。

  以餐饮业为例,中国饭店协会曾与多家餐饮品牌联合落地首批“无接触餐厅”,一些大型商场和超市着力发展线上销售,各大快递公司出台各自的无接触配送标准……通过线上交易、线下定点配送、用户自提等方式,避免买卖双方直接接触,这种“无接触商业”模式受到消费者青睐。

  “无接触商业”除了解决疫情之中大众的生活所需,也倒逼数字经济本身萌发出各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各种新商业、新服务层出不穷,比如无人货架、无人超市、智能快递柜、无人配送车等,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零售的业态,也创造出了新的就业机会。

  此外,“云旅游”“线上读书会”“影院卖品外卖”等文旅新品应运而生。事实上,我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数字技术。我们不仅早已“在场”,而且时时“在线”。“隔离疫情不隔离经济”,不得不说,中国的数字化生活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影响国际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

  2022年2月5日,时任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Imran Khan)正式访问中国并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他表示:“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环顾整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像中国这般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