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滩镇高山晚稻成熟,金黄铺满大地 摄/方霞 |
|
姜家镇黑水稻收割 摄/刘金权 |
|
智慧梨园数据监测站 |
|
东温泉镇村民正在采摘金丝皇菊 摄/冯亚宏 |
|
二圣镇定心茶园 |
金秋时节,行走在巴南大地,一片片充满希望的优质作物、一个个不断崛起的涉农企业、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让人真切感受到农业高质量发展给这片热土带来的强劲活力。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要培育现代农业。近年来,巴南紧紧围绕“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高品质生活新典范”的要求,以“双高(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业先行区为目标定位,攻重点、抓亮点、补短板、建模式、强政策,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经济发展活力。
今年上半年,巴南区高质量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林牧渔总产值实现27.7亿元,同比增长6%;第一产业增加值19.8亿元,同比增长5.8%,增幅在22区中排第6位……全区呈现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
固本强基 多措并举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时值天晴,巴南区麻柳嘴镇刚刚完成秋收,各村各社随处可见喜人场景:田区地块平整、道路笔直、沟渠畅通,房前屋后机械往来,稻谷归仓,现代农业发展盛景正徐徐展开。
刘显安是镇里的种植大户,今年初靠着机械开展宜机化改造闲置地30余亩,如今的收获让他满心欢喜:“无论是质量和产量上都要比过去种的方式好,这给我们极大的信心,正在考虑明年是否再扩大种植面积。”
种田大户在大展宏图,个体农户则在精耕细种。在赚宝村,不少村民正在翻耕好的土地上种植秋菜,打窝、施肥,每一步都一丝不苟,为了未来收割的蔬菜更加纯净有品,以便卖个好价钱。
昔日闲置地,今日米粮川,一切变化源于巴南推进现代农业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应。
粮食优质高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近年来,巴南坚持把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作为头等大事,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稳粮食生产、保粮食安全,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固本强基。
一系列破瓶颈、除痛点,开创性组合拳也由此展开。据巴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巴南区藏粮于地保面积,建立了闲置耕地核查利用工作组和包片负责工作机制,已累计复耕复种闲置地25339.64亩,成为全市第一个完成复耕复种的区县;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成功创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整建制推进县;围绕姜家“十黑”产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石龙精品粮油基地,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
为藏粮于技保产量,巴南区接续实施了优质中稻绿色高质高效和粮油单产能力提升“百千万”行动。在11个镇街建设了5个水稻万亩示范片、20个千亩示范片、11个百亩核心示范田。
让技术下乡,让新品入地。如今各千亩示范片单产同比增产10%以上,百亩核心示范田经市级专家组验收,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辐射带动了全区大面积平衡增产。
治理痛点变亮点、打破瓶颈谋发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多措并举,让优质高产刷新了“巴南粮仓”的新高度。
赋能增效 “黑科技”为农业转型装上“智慧芯”
基地里建观测站,通过大数据平台就能查看梨园的空气湿度、降水预报等信息。用手机一扫就可获得生产地的施肥方案、病虫害防治计划,坐在监控中心一键远程浇灌……在二圣镇集体村智慧梨园基地,一系列优化升级后的“黑科技”成为基地技术员的“千里眼”和“听诊器”,为今年梨子丰收实现产量跃升目标再添助力。
“从阳光、空气、水到土壤,脚下这片土地的脉搏都以数据的形式被感知,还能自动上传至云端服务器进行统计和分析,实现自动或远程手动,控制自动喷滴灌等设施,实现生产智能化。”据巴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如今新科技、新技术已然成为这里的“新家当”。
近年来,巴南把农业科技现代化作为提升农业转型升级水平的重要任务来抓,积极探索“科技+农业”,为农业发展各环节嵌入“智慧芯”。
推动数字赋能,围绕“特色粮油、精品果蔬、优质茶叶、生态渔业”等支柱产业,巴南区深入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应用,打造了巴南银针茶叶智能化试验示范项目、中坪村智慧粮油、集体村智慧梨园、沙井村智慧水产良种场等一批智慧农业项目。
其中,巴南银针茶叶智能化试验示范项目建成后,生产效率提高15%,提升茶农的年均鲜叶收入10%。“区块链+农业”项目则将“巴南银针”等3个品牌茶叶生产数据上链,实现了从田间到舌尖全透明,为二圣茶叶节约维权成本近100万元。
实现科技转换,巴南区推广先进高效农业技术,引进优质果蔬品种40余种,通过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在耕地面积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全区蔬菜产量近3年平均增幅达5%,水果产量近3年平均增幅达7.5%,池塘水产养殖单产776.3千克/亩,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1.8%。
以示范促应用、以应用促发展,一项项科技成果像一粒粒载有创新梦想的种子,扎根于芬芳的泥土里静待花开,让巴南农业“含金量”越来越足。
蓄势共融 “接二连三”提升发展竞争力
虽然还不是旺季,但东温泉镇黄金林村九花谷却一片繁忙。村民刘志贵和工友们一起在花田间不断走动,为金丝皇菊补充肥料。
“秋季是花期,消耗的养分也比较多,需要补充磷酸二氢钾肥料,这样能促使花芽更好地分化,可延长花期。”看着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刘志贵满是期望。
一朵金丝皇菊,见证着巴南农业现代化的新变化。据东温泉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借力菊花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跟传统的产业比起来,效益也翻了几倍。在开园的第一年,九花谷种植的金丝皇菊就吸引了近6000名游客前来观赏,生产加工的菊花茶由于口感好、品质高深受消费者喜爱。随着种植面积扩大、加工能力提升和经营项目增加,第二年九花谷项目的综合收益突破100万元。
农业产业链高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尺,巴南在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上做足文章。
近年来,巴南区从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出发,加快探索“农业+”模式,完善产业融合支持政策体系,已构建起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新格局,一系列新模式新业态蓬勃而出。
其中,以发展优质茶叶、果树、蔬菜生产基地为基础,巴南区不断延长产业链,积极争创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全区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企业已增至41家。今年1-7月,全区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65.9亿元,同比增长19%。
以发展都市型效益农业、乡村旅游、“三养”产业为重点,巴南区促进“农、文、旅”和“产、加、销”一体化,形成“一村一亮点、一镇一特色、一片一产业”的农业发展新局。今年上半年,全区乡村休闲农业营业总收入55.5亿元,增长12.34%;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7亿元,增长20.6%。
深挖产业链条,做大融合文章,这里既做强一产,又做优二产,还做活三产,生产要素、技术创新在广袤的土地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擦亮了巴南农业新名片。
链接>>>
现代农业更优、农业产业更强 让农民口袋更富
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75元,同比增长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18元,同比增长5.2%。
“四个不摘”要求落实到位,3001户8665人实现稳定脱贫,精准检测和帮扶214户522人,“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动态清零。脱贫基础不断夯实,全区脱贫人口和监测人口就业4965人,增长7.9%;预计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20654元,增幅17.7%。
刘钦 龙搏 唐楸 图片除署名外由巴南区农业农村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