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产业时代的重庆想象力
(选自《解码智能时代:从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瞭望全球智能产业(2018-2022)》第五章第三节)
在山水相依、立体交错的晨雾中,在鲜香扑鼻、麻辣交融的夜色里,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正在以自己的认知为重庆这座城打上一个又一个全新的标签。
而在今时今日重庆的各种标签中,有一半竟与智能有关。
因为重庆在经历了近一百年的制造业积累之后,终于等来了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基底的人工智能浇灌,一个是硬核的骨骼,一个是软性的血液,二者的结合立即形成了数字时代的都市生机,而重庆的发展也愈发清晰:目标是打造一座有血、有肉、有机、有生态的“智造重镇”,也是一座更美、更绿、更宜居的“智慧名城”。
长期以来,到底什么是“智慧城市”,其实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诠释、愿景与实践,而对于立志打造“智造重镇”与“智慧名城”的重庆而言,一个清晰而完整的智慧城市已经呼之欲出。
简而言之,“智造重镇”与“智慧名城”就是重庆智慧城市战略的一体两面,分别从城市经济与城市生活两个角度,去构建重庆智慧城市的未来格局。
按照这个思路来复盘重庆的智慧城市推进步骤,不难发现科学务实之处。简单总结,可以分为三步走:分别从经济发展、治理结构、社会生活三个角度,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逐步推进经济结构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生活应用数字化,战略层次清晰,推进节奏合理,更符合智慧城市的本质追求。
而在这个整体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智博会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打开天眼瞭望世界的窗口,也是敞开心胸接纳未来的门户。智博会的持续主办,将为重庆智慧城市战略不同阶段的逐步推进,源源不断地提供关键支撑。
2022年是重庆举办智博会的第五年,也是重庆面向一个前沿产业深度对接的第五年。智博会的大门一开,声音传出去,产业领进门,随着一家又一家在细分领域拥有无限可能的创新企业,将自己的人工智能总部落地重庆市,这座城市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已经初具雏形。至此,一硬一软,一刚一柔,智能产业的骨血相融已经齐备。那么,重庆市的智能制造基因,也就完成了顺应时代的自我突变。前面就是开阔的旷野,虽然也会有自我蜕变的艰难,但不会再有何去何从的迷茫。
智慧城市的未来,不仅是智能城市
(选自《解码智能时代:从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瞭望全球智能产业(2018-2022)》第五章第四节)
可能很多人会好奇,这个地球上到底有多少个城市?
显然,受制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聚居习惯、行政区划、城市标准等,每个国家对于城市的定义都有所差异,这个问题的答案甚至很难用常规统计方式去寻求。
而怀有这种好奇心的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团队,从2014年便开始用人工智能的方式解答这个问题,到了2018年1月终于有了答案:全球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所有的城市和建成区共13810个。
对于全球所有城市,吴志强院士团队不仅仅是进行了统计,而且把这13810个城市树的曲线边缘精确地画了出来。2014年起,吴志强和团队开始研发“城市树”全球影像智能识别技术,就是通过30m×30m精度的网格,将40年时间跨度内的全世界所有城市的卫星遥感图片进行智能动态识别并叠加,因得到的城市时空演进可视化轨迹呈树状,所以命名为“城市树”。
对全球首次被统计出来的这13810个城市,吴志强院士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甚至建立了世界城市演进数据库,运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确定城市建成区范围,总结世界城市发展规律,甚至可以推演城市2020年、2035年、2050年的发展情景,诊断城市的未来问题,为研究整个世界的人类城市问题提供支撑。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考题,摆在全球13810位市长的面前:如何将自己的城市建设成为智慧城市?13810位市长们的脑海中,对于智慧城市的想象或许不是相同的答案,但不难在近十年来全球智慧城市的探索过程中,总结出目前已经形成的部分共识。
智慧城市绝对不仅仅是智能城市。
智慧城市能够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和智能化应用,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治理、市民的生活,提高效率、提升便捷,但又不能止步于此。智慧城市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但不能把整座城市的命运交给机器。如果只是单纯将各种物联网设备进行自动化,按照人工智能程序设定运行,以及将各种仪器嵌入城市的各个角落,那么这座城市也只能沦为一台巨大的毫无生气的机器,徒具智慧城市的外形,而非智慧城市的本质。
人类智慧的加入,对于智慧城市而言更为重要。
之所以称为“智慧城市”,而不是“智能城市”,显而易见的区别在于,人才是整个智慧城市的核心。城市服务于居住于其中的人,人根植于充分科技化的城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简化掉那些烦琐、机械、低效、高耗的城市运行方式,剩下的空间则应留给人们个性生活、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