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田野里的新希望期待文物医生妙手让更多文物“活”起来小花椒变身大品牌的启示火爆的“羊”新起点新征程,东风日产的品牌向上之路
第011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看见田野里的新希望
期待文物医生妙手让更多文物“活”起来
小花椒变身大品牌的启示
火爆的“羊”
新起点新征程,东风日产的品牌向上之路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9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期待文物医生妙手让更多文物“活”起来

李慧勇

  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近日,重庆“最会修”文物的工匠们齐聚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上演强强对决。此举旨在为文物保护修复人才提供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舞台,通过以赛促培、以赛促训,让更多文物医生脱颖而出。

  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文物保护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馆藏文物约3800万件以上,而馆藏文物修复人员仅2000多人。文物修复人才出现严重缺口,其中传统文物修复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尤甚。

  一直以来,“口传心授”的师徒模式,是文物修复技艺的主要传承方式。重庆一直在通过“师承制”培养文物修复人才,但随着老一辈文物修复专家退休或流失,传统“师承制”延续遭遇不少现实困难。当前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需求巨大,亟需通过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机制创新等方式,持续推进和强化人才培养工作,为文博事业夯实人才基石。

  从文物修复师正式列入我国“职业分类大典”,到《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1年版)》颁布,一批批默默“修补时光”的工匠倍感振奋。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做更多。如畅通文物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帮助从业人员实现个人价值和建立职业归属感,建立健全管理规范、评价科学、激励有效的文物人才体系,支持鼓励更多优秀专业人才和青年人才从事文物保护研究,等等。

  值得欣慰的是,在重庆,文物修复人才培养渐入佳境。如重庆师范大学,就开办了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文物保护新思路:即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增设文物保护相关专业,聘请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遗传承人参与教学指导和文物保护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在职进修等多种形式,加快文博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锻炼,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

  文物保护,人才为本。完善人才激励、奖励、评价、收益分配机制,有效激发文物修复人才的创新活力,既吸引外来人才,也留住本地人才。如此,才能让文物医生不断涌现,让睡在库房里的珍宝“活”起来、“火”起来,走进千家万户。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