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如何做“大”建好“大思政课”要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约稿
第013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大思政课”如何做“大”
建好“大思政课”要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
约稿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9 月 2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思政课”如何做“大”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日前,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旨在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大思政课”是进入新时代更好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理念和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如何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重庆日报约请了大中小学校相关领导及市教委相关处室负责人谈谈他们的看法。

  ——编者按

  善用“大思政课”培养德法兼修的时代新人

  樊伟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要善用“大思政课”。作为全国法治人才培养的重镇,西南政法大学通过讲好“大道理”释放思想伟力、用好“大课堂”形成实践合力、建好“大师资”提升育人功力,开启“大思政课”铸魂育人新篇章,努力培养大批德法兼修、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讲好“大道理”释放思想伟力。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立足于讲好“大道理”,学校突出“红色铸魂、德法兼修”育人特色,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支持者和实践者。一是理论武装入脑入心。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设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等特色课程,构建起同向同行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二是理想信念常修常炼。积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将“四史”学习纳入理论学习体系和思政课程体系。开展百人导学、千人宣讲和万人力行的“红色领航百千万行动”,引导学生坚定信念、勇担使命。三是研究阐释聚焦聚力。实施“科研创新支持计划”,聚焦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广大师生有组织地开展科研。编写出版《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之路》《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论纲》《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方法理论与实践》等理论专著。

  用好“大课堂”形成实践合力。“大思政课”必须开门办学。立足于用好“大课堂”,推动从“理论思政”向“实践思政”创新性转化,画好实践育人“同心圆”,用好鲜活历史生动实践宝贵素材,引导学生把远大抱负落脚到实学实干。一是让“大思政课”有声有色。从抗击疫情到扑灭山火、从冬奥盛会到神舟飞天、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时把热点话题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真正让思政课与时代同行、与现实联通、与情感共鸣。二是让“大思政课”有滋有味。联合实务界实施“高端法治人才培养计划”“蓝鲸计划”等,探索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新路径。打通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壁垒,以虚拟仿真课堂、多师同堂、模拟庭审等方式增强教学实效性和互动性,实现解疑释惑、浸润人心。三是让“大思政课”有力有效。积极拓宽“大思政课”场域,在全国各地建设一千所实践育人基地。大学生讲习所、民法典学生宣讲团等实践团队每年组织数千场面向基层的理论宣讲、参观调研、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坚定强国之志、砥砺报国之行。

  建好“大师资”提升育人功力。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立足于建好“大师资”,学校坚持“经师”与“人师”相统一,坚持“六要”标准,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一是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创新推广个人自学、辅导学习、中心发言、问题探讨、交流发言、学习总结的政治理论“六步学习法”,实施“头雁工程”“铸魂工程”“育英工程”,强化教师队伍理论武装。二是形成三方协力机制。配齐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实行思政课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制度,充分发挥专职思政课教师“主力军”作用,辅导员、班导师“先锋军”作用,专业课教师、党政干部、先进模范“生力军”作用,构建高效协同的“大师资”队伍体系。三是优化评价培育体系。建立重育人成效、重师德师风、重质量贡献的评价体系,实施“西政好老师”荣誉制度。发挥全国全市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和市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培训研修基地暨创新发展中心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推进“大思政课”教学实践与课程创新

  魏正伦

  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事。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聚焦青少年成长成才,聚合资源、发挥优势、跨界合作,推进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渝北区龙塔实验学校着力强化教学实践与课程创新,加快构建特色思政教育体系,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创新理念,与时俱进。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在思政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上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既要扎根中华大地,又要面向世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以思政教育为引领,凝练核心价值导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每年精心策划艺术节、体育节,以活动为载体,演绎了一堂堂生动的“大思政课”。2022年4月,以“喜迎二十大 一起向未来”为主题的艺术节现场展演活动,1000余名师生以舞蹈、演唱、快板等形式同台展演“双减”成果,以创新的方式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和合教育,和美人生。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和历史渊源,龙塔实验学校秉承“和合教育 和美人生”的办学理念,注重思政教育的“融盐之道”,通过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把育人元素巧妙地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做到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有机融合,达到“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效果。与此同时,在“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中,充分发挥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彰显学校特色和当地文化特色,既要用好思政小课堂,也要善用社会大课堂。用好思政小课堂,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运用虚拟仿真技术、网络课堂、直播互动等方式打破时空壁垒;善用社会大课堂,需要充分运用校外资源和平台的优势来弥补学校传统教育资源的短板,让学生走进纪念馆、革命旧址、博物馆等地进行深入学习和体验。学校充分利用了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让思政课教师和纪念馆讲解员共同备课,把课程内容与红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

  加强建设,保障运行。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还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龙塔实验学校在进一步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逐个破解建设困境。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政工作体系,完善思政课建设的相关制度,加强校媒合作、家校联系,形成校内外共建共享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二要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育,为不同学段的教师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把社会精英、专业人士等纳入师资库,每月召开一次“龙塔大讲堂”,邀请各行各业精英进入校园,打造一支体现学校特色的育人队伍。三要完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立足人的全面发展,强化过程评价,把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等纳入考评体系。四要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注重知识的衔接和思政教育螺旋式的上升,如小学阶段侧重知识点的认识与了解,中学阶段偏重概念理解与观念养成,做好不同学段之间知识的衔接。

  (作者系渝北区龙塔实验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以教育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

  李潇珂

  “大平台”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重庆巴蜀中学以巴蜀云校作为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载体,在实践探索中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创造性地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助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际效果。

  以教育数字化丰富“大思政课”育人内容。巴蜀中学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大思政课”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搭建起了全方位、高质量的“大思政课”教育资源平台。一是建设“大思政课”课程群。巴蜀中学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开设课程模块,借助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技术,丰富和创新了“四史”教育、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课程模块的内容和方式,逐渐形成了有特色的“大思政课”课程群。二是丰富“大思政课”课程的教学内容。借助数字化技术,以云校为纽带将各学校“大思政课”教学的优秀案例、优质素材、示范课程等进行整理和储备,作为“大思政课”课程的重要教学资源。三是调动各学科课程的“大思政课”因子。思政教育要广泛融入各学科的常规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探索打造“全科思政”“全员德育”的“大思政课”线上教学模式,拓展思政课堂教学空间。

  以教育数字化创新“大思政课”育人方式。巴蜀中学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积极借鉴优质的互联网作品,实现了“大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优化与重塑。一是促进教学方法的数字化转型。运用翻转课堂、课前“微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形式,促进课堂场所、课程设计、师生互动形态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形成了可感、可视、可听、可交互的个性化思政教育新方法。二是促进学习方式的数字化转型。打造个性化“大思政课”沉浸体验交互学习中心,运用VR、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借助线上平台和移动端App加以应用与推广,做到形式新颖、内容精彩、亮点突出,充分调动起近端、远端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三是课程共享的数字化转型。以巴蜀云校为纽带,开创联动八省一市百余所学校的沉浸化、可共情的全新教育模式,将高水平高质量思政课覆盖至部分缺少专业师资、“开不齐”“开不好”思政课的学校和地区,整体推进各区域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

  以教育数字化推进“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巴蜀中学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逐步形成了全过程、系统化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激活全社会“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一是调动全社会资源。整合多方优质资源线上布局,邀请知名历史学家、非遗传承人、运动员、高校教授等,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思政课”课程教学,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更有效地实现了互动交流。二是汇聚全社会力量。运用数字化技术,调动和激发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挖掘和培养了一大批“大思政课”家庭教师,促进了“大思政课”的平台和体系建设,由此形成了思政教师与科任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组成的“三主体”团队,真正实现了“大思政课”课程的“实时教学”和“处处教学”。

  (作者系巴蜀中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合力构建小学“大思政”育人格局

  杨荣涛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破解当前思政课建设突出问题的有效路径,我们必须善用之、常用之。重庆市树人小学传承红色基因,通过筑牢思政课程主阵地、畅通课程思政主渠道、发挥全员育人的能动作用,合力构建小学“大思政”育人格局,以实际行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筑牢思政课程主阵地,让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一是以具体的内容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个词都是宏大的命题,我们将它转换成儿童都能理解的清晰定义,结合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实践事例,从细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生活中对的事、真的事、有价值的事,激发学习积极性。二是以真实的生活去砥砺学生的道德实践。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接真实的生活,围绕教育主题,开展树人学子十大礼仪、树人劳动教育之生活课程、树人学子教养16条等活动,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学生道德品质螺旋上升,真正实现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良好道德习惯的目的。三是以鲜明的态度去澄清学生的道德观念。为了提高学生道德自觉程度,学校通过假设性道德两难问题的对话与讨论,如设置“没有人看到,国歌声响起,你会肃立站好吗?”等话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战胜矛盾和冲突,实现学生追求知善、爱善、行善的真正统一。

  畅通课程思政主渠道,让课堂产生思政教育协同效应。一是建设“宽广可选、个性丰富”的课程体系。精心打造60多门选修课,通过人文与修养、运动与健康、艺术与审美、科学与思维四类课程,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二是办“养根”的教育,描绘课程思政的底色。把同学们的成功放在更长的时间轴上去考量,不把课程学习的成果窄化为成绩、分数、名次,倡导玩耍是少年儿童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他们成长的途径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根”的教育,为学生留住了适应未来生活的兴趣与热爱。三是改革学生评价模式,让课程与思政产生协同效应。实施“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选任务表现性评价”模式,根据学生素质学科内容的分项、分类考核评价制度,注重形成性,关注日常性,使用绿色性评价要素,将评价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自信、坚韧、有激情、有使命感。

  发挥全员育人的能动作用,让教师在思政教育中有思有为。一是建立导师型班主任制度,为班主任发展导向。从2012年起,开展2年一届的导师型班主任评选活动,通过班主任读书会加强理论学习,着力引导班主任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二是实施项目建设,为班主任发展定标。学校思政领域先后推行了“树人学子6年间要完成的50件事”研发、“树人(校史)十讲”编辑、“立德树人修身精粹”编写等,促进老师们聚焦问题、深入学习、扎实实践、不断反思,进一步丰富课程内涵、提高育人实效。三是搭建“育苗讲堂”平台,促进全体教师练兵。“育苗讲堂”是“育苗杯”的重头戏,设置有新生教育专场、德育心育融合专场、家校共育专场等,是教师育人智慧的交流分享会,更是共谋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舞台。

  (作者系沙坪坝区树人小学副校长)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