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建成的石柱县南宾小学B区里,学生们在阳光下快乐地奔跑 |
核心提示
石柱教育近年来声誉鹊起,不仅高考成绩优异,基础教育成效斐然,更在全县形成了兴学重教的好风气。
“向善、向上、向好、向美”,这是石柱县根据教育发展规律,结合教育实际正在探索实践的“善美”教育理念,它既是每个孩子的人生目标,也是每个石柱教育人的孜孜追求。
近年来,石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高举“教育优先发展”大旗,举全县之力在规划资源布局、强化教育内涵、完善保障机制、优化教育生态等方面创新发力、攻坚克难,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良性循环的科教兴县之路。
上学路上“一个不少”
教育扶贫实现三个100%
石柱县中益乡地处武陵山区,山高沟深、土地贫瘠,曾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而今,走进中益乡小学校,阳光下,教学楼熠熠生辉,外墙橙黄与白色相间。塑胶跑道、足球场、远程式教学设施、科技馆、热水器……这所大山深处的学校,外观上与城市学校毫无差别。
中益乡小学校的巨变是全市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全面改善的缩影。
石柱县教委主任阮斌文表示,全县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员工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做到“每日有必干之事,每周有必成之果,每月有成就之感”。
近年来,石柱县筹集资金11.15亿元,新增校地158881平方米,新改扩建校舍41万平方米,高标准实现学生“有学上”的目标。在《石柱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石柱县将再投入19.1亿元,用5年时间完成26个教育储备项目。
“无论是乡村还是县城,学校都是当地最好的地标性建筑。”这是石柱老百姓看到的最直观的改变。
通过走访排查,清理失学、辍学、残疾学生,建立台账,对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一对一”帮扶、“多对一”劝返、“送教上门”等,石柱县实现了全县义务教育学生100%入学,巩固率达100%,教育资助率达100%,成为全市教育扶贫的“样板区县”。
“孩子在大歇中学读书,每年享受各类补助共计4050元。小女儿也享受各类资助2300元,我再也不为孩子读书发愁了。”石柱县龙沙镇大沙村脱贫户成伟洋说。
教育斩断“穷根”,如今,石柱县精准织起了一张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的大网,兑现了“让每一个大山里的孩子不掉队”的庄严承诺。
改“输血”变“造血”
集团化办学跑出教育均衡加速度
石柱县通过优化学校布局调整,有效解决了“有学上”问题,但如何让孩子“上好学”?
采用集团化发展策略,组建教育发展集团,有效整合教育资源,石柱开启了加速实现优质均衡教育的破冰之旅。
石柱县将102所中小学校优化整合为17个教育集团,坚持“优质共建、合作共赢、资源共享、特色共生、发展共进”原则,构建起“城带乡、强带弱”办学模式,形成“集团式、一体化”发展构架,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影响、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校际差距不断缩小。
石柱县马武片区地处边隅,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生源流失,办学体制、教育管理、教师发展等都面临挑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转机出现在去年3月,马武片区7所小学纳入第四小学教育集团,在龙头学校带动下,各校融合教育理念,整合教育资源,耦合管理机制,与城区各校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上的差距大大缩小。
“这几年教育质量提升很快,以前想把娃儿送到城里去,而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跟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提起孩子的教育问题,马武小学教师彭桂兰眉飞色舞。
“以前一个学校就是一根手指,如今一根根手指紧握,变为拳头,教育生态更优质、更均衡,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力量。”石柱县教委相关介绍,强弱融合,资源再生,家门口好学校越来越多,“乡村弱”“城镇挤”的突出矛盾得以有效缓解。
为确保质量提升,县教委成立教学视导室,常态化开展教学视导,为课堂教学、教育发展问症把脉;教学常规联合视导组每月1次集体视导、每周1次分组视导、不定时开展学科视导、督促检查,集团教学管理不断规范化、制度化。
当好“领头雁”,细耕“责任田”。石柱县各学校积极挖掘开发个性化资源,打造特色品牌。三河小学“足球”品牌享誉巴渝,西沱小学“读书好美”品牌央媒报道,民族中学“竹铃球”品牌获奖无数……在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态势,石柱教育发展新蓝图正徐徐展开。
赓续土家基因
用民族文化之根铸民族精神之魂
走进石柱民族中学,民族气息扑面而来:土家风情文化长廊,民族元素雕塑,挂满56个民族图片的教学楼,民族知识橱窗、政策宣传的电子显示屏……每一名师生都在这里得到民族文化的浸润。
像民族中学校这样,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学校并非个例。
悦崃中学、枫木小学和华夏民族小学聘请多位土家艺人到校教授啰儿调、摆手舞、土家锣鼓;黄水小学创建“中草药科普园”,种植本地中药材黄连、三七、半夏、菖蒲等200余种,开发建设中草药主题科学辅助课程……
石柱县始终把民族文化进校园作为增进民族团结、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28个少数民族居住于此,催生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土家摆手舞、土家锣鼓、土家连箫、啰儿调、土家织锦、卵石画、腰鼓舞……通过‘一校一品’的打造,让更多民族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石柱县教研室音乐教研员谭旭霞谈起民族文化如数家珍。
据悉,石柱县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列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贯穿到小学至高中教育阶段,挖掘整理出以土家《石柱历史》《土家竹铃球》《黄莲栽培》《土家民俗》等校本教材30余类5.6万余册,将土家摆手舞、白杆钩环枪、竹铃球、板凳龙等纳入学校课间操,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
让民族文化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间,为培养好民族文化后继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去年,石柱县民族中学、黄水小学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双减”重拳落地
以减负增效锚定高质量教育
“现在作业减少了,我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我很开心!”这是石柱县南宾小学校五年级学生谭熙博的心声。
在“双减”政策指导下,如何将质量提升和学生减负两个关键点抓牢抓好,已经成为石柱教育人普遍共识。为做好校内减负提质,石柱县着力围绕精细化指导作业设计,严控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间。
与作业减负相对应的是严格教学常规管理,创新开展课后服务,让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为此,石柱县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行课后服务“5+2”“1+1”模式,形成涵盖学业巩固、学科拓展、综合实践、素质提升等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近日,石柱县南宾教育集团积极开展教学开放周暨“探寻‘双减’高质量课堂”主题教研活动。通过听课、说课、评课、研讨、交流等方式进行,有效促进集团教师进一步掌握教学规律、熟练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释放出“双减”政策的教育活力。
举行“两操”展示活动,是石柱马武镇小学落实“双减”工作的举措之一。作为全国青少年篮球特色学校,结合“双减”政策,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自编自创篮球操在全校推广,不断创新课间操形式,让学生感受运动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目前,除了课后服务提质扩面,石柱县扎实推进“五项管理”等民生工程,“出重拳、下猛药”规范校外培训,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生态。
下一步,石柱县将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持续推进“双减”,努力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声音>>>
秉持初心 一往无前
“十四五”建设教育强县
近期,石柱县教委主要领导带头下沉一线,先后走访了西沱、马武、临溪等8个片区学校。这种不打招呼,解难纾困的走访,已成为石柱县教委班子工作常态。调查显示,职教中心己超额完成今年招生指标,高考、中考平安、顺利、温馨,全县各校师生神态向善、形态向上、状态向好、生态向美,石柱教育系统呈现出良好生态。
进入“十四五”,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关键期,石柱教育目标笃定:到2025年,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县人民,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化解,多样化可选择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渝东教育强县地位进一步巩固。到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达到渝东南先进水平,基本建成教育强县。
未来,石柱教育人将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锐意进取的昂扬斗志走进新时代,迈向新的征程,大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教育布局规划,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提升学校基础配置,书写“十四五”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中共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县教委主任 阮斌文
数说>>>
整体质量实现新提升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幼儿占比分别达90%、91.3%、58.2%,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毛入学率100%。学生综合素质合格率100%。高考特殊资格线上线率从16.1%提高到32.53%,位居渝东南前列。
成功创建体育艺术特色学校41所,学校获国家级奖项1个、市级奖项35个,学生获国家级、市级奖励和荣誉称号107余人次。
教育公平彰显新成效
2015年以来,发放贫困生资助资金56万人次3.75亿元,全县4875名中小学教师结对帮扶9868名贫困学生,无一例适龄学生失学,实现贫困学生帮扶率100%。
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
全县86所中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参与学生44065人,参与教师3675人,学生参与率99%。国家基础教育管理监测平台调查学生27789人,满意度为98.56%;调查家长27793人,满意度为98.57%。
教育保障迈上新台阶
教育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达58.41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增长65.19%。新建公办幼儿园17所、中小学5所,改善幼儿园办学条件74所,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117所,新增幼儿学位3000个、中小学学位6120个,实现建制乡镇寄宿制学校全覆盖。
谭腊梅 谭知 陈锐 图片由石柱县教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