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的新城,漂亮的学校。江津区滨江四牌坊小学的孩子们在操场快乐游戏 |
|
江津区青少年在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参加活动 |
核心提示
江津区是人口大区、经济强区。近年来,除了勇当“融入主城的先行区、渝西发展的领头羊、川渝合作的排头兵”,江津教育也一路飞跃,对标全市乃至全国教育强区,成功入选首批60个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成果荣获“全国第五届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优秀奖”,教育扶贫工作作为行业扶贫唯一典型入选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市政府对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予以督查激励,江津区继入选2020年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率高区县后,再次入选2021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区县。
当前,江津正紧扣高质量建设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围绕“五地一城”奋斗目标建设宜居城市,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面对发展新机遇,作为奠基工程的基础教育,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教育新格局?在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建设中该有怎样的担当作为、贡献怎样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江津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系统谋划、强力推进、对标一流,下好教育“优先棋”、打好“质量牌”、啃下“硬骨头”,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发展,赋能同城化先行区发展。
下好“优先棋”
开创教育强区建设新局面
“全区上下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开创教育强区建设新局面。”这是江津区主要负责人关心教育民生、支持教育发展的鲜明态度。
字里行间看到的是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彰显的是对城市发展的责任担当。事实上,江津区委、区政府领导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也是民心所盼、民生所系,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教育决定着城市的今天,也决定着城市的未来。为打造与“五地一城”相匹配的现代教育,江津区从全市乃至全国找标杆,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区委、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
看得见的是上下齐心的“雷霆行动”。江津区委、区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区党政主要领导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区级领导联系学校、深入一线调研教育、为师生讲思政课等工作制度,主动扛起责任担当。
摸得着的是拔地而起的美丽校园。城市的定位和功能决定了配套的标准和规格。江津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就建一流名校,修就修品质学校。过去5年,全区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达到147亿余元。全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7亿元,累计新、改、扩建校舍85万平方米、运动场28.2万平方米,新建成投用中小学11所、幼儿园7所,全区校园面貌大为改观。
感受最深的是持续升温的民生温度。江津区多措并举加强控辍保学,目前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35%、小学巩固率100%、初中巩固率100%。创新实施“点名式”资助,精准资助实现幼儿园到大学全覆盖,近5年年均投入1.4亿元,惠及贫困学生23余万人次,让教育暖度直抵人心。
尤其是关系到民生福祉的学前教育,在江津区亦有着暖心实践。全区如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25%,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55.38%,普惠性幼儿覆盖率达98.78%,位居全市前列。去年5月,受到市政府通报表扬,入选全市10个大力推进幼小衔接实验区之一。
解决老百姓当务之急,顺应民生期盼,紧抓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江津区不仅为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以教育暖民生、教育兴城市的战略之举,让这座城市积蓄了焕发青春活力、永葆发展生机重要和持久的动力。
打好“质量牌”
丰富教育强区建设新内涵
成功入选首批60个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成果荣获“全国第五届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优秀奖”,与教育部共建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这是江津区教育近年来交出的一份亮眼答卷。
无论是“全国示范”,还是“典型案例”,或者是“实验区”,每一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都是江津区坚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不变初心和务实行动。
对于江津区而言,同城化发展先行区的建设,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新机遇,更是教育质量的新挑战,意味着江津教育将迎来一次系统升级、一次全面优化、一场整体提高,加快从“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的铿锵步伐。
升级意味着自我加压、不断更新。自2019年区教委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建“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以来,江津在课程建设中取得硕果累累,如今又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从“点”抓起,以“点”带“面”,纵深推进教育改革,大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描绘出一幅全新的课改蓝图。
优化意味着敢破敢立、敢闯敢试。江津区推进联盟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结对发展等办学模式探索和实践,全力推进“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成立首届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深入实施“文化育人”战略,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先手棋,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带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在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江津区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发展要求教育做坚强的后盾,而教育发展的原动力来源于教师的不断发展,来源于更多站在教育领域前沿的“先行者”。
为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江津区加大校长、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校长跟教师的区域培养培训体系,打造“2+4+N”教师教育工作品牌,即创建江津区教师进修学院、创建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区,鼎山、白沙、油溪、四屏4个教师教育培训基地,N个教师教育现场教学点。以现有人才为基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真正做到引进人才跟培养人才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确保中小学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近5年,江津培育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重庆英才·名家名师”2人,被市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7人、重庆市骨干校长3名、区级骨干教师及以上1227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广优秀教学成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江津区以有质量的教育切实增进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学在江津”“成在江津”成为城市一张响亮的“名片”。
奏好“改革曲”
注入教育强区建设新活力
创新突破、奋勇争先是江津区的责任和担当,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在这种氛围中办教育,自然就有着一往无前的创新改革精神。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一项项举措落地生根。邀请专家宣讲,组织1500余名教师参加国家专题网络培训,严格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禁止事项。印发“五育”专项工作方案,修订学校考核评价细则,启动学校章程及内部管理制度修订。成功申报“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试点区”等评价改革市级专项试点和课题5个,布局区级专项试点和课题13个。
应对教育区域合作,一个个行动务实有力。抓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江津与川渝合作方联合开展1项改革试点,共建2个教育联盟,签订3个合作协议,28所学校参与结盟结对,联动推进渝西川南(泸永江荣)名师课博会等20余项合作交流行动。
应对“双减”政策,一招招重拳直击关键。区教委牵头印发《江津区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推进中小学“5+2”课后服务模式,解决12.87万名学生放学无人照顾问题,学生参与率达97.7%。全面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62所,压减率达100%,学科类培训机构实现全面清零。
应对突出问题,区教委啃下“义务教育公参民”学校整改、停收普通高中“择校费”、治理学科类培训这3块“硬骨头”,全区教育改革持续走深走实……一系列的改革实践折射出江津区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生态,各个中小学校迸发出强大生命力。
小学教育呈现五彩缤纷的“教育之美”。四牌坊小学以“融”为核心理念,在全国首创融和教育,教育成果被遴选为市优秀教学成果重点培育项目,在市内外100余所学校推广应用,产生了广泛影响。四牌坊尚融小学“尚融尚善·言行美好”核心理念彰素养、显美德。菜市街小学融合核心素养,为“明德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鼎山小学以“鼎”文化为根,抓实红色教育,培养家国情怀。双福二小将耕读文化与时代之需耦合,引领学生品味和创造美好生活。双槐树小学建设槐美文化,槐花朵朵惊艳绽放。
中学教育彰显奋勇拼搏的“卓越之姿”。江津中学以“为祖国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建设人才、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为目标,深化改革,多点突破,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中华名校、教育部体育工作优秀学校等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150项。江津二中沙滩排球队多次在各级各类排球比赛上取得佳绩,学校女子沙滩排球队已成长为国内一流强队。聚奎中学充分发挥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国家级“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学校优势,聚焦人工智能教育打造,实现了百年老校的新腾飞。江津八中以古诗词进校园为创新点,以“五心”教育深化德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龙门中学构建“鱼跃龙门”文化体系,实现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华丽蝶变。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全区共创建国家级体育特色学校29所、全国航空特色学校2所、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3所、中华诗词诗教先进单位8个。全区学生参加国家和全市体育、科技、书画等各类竞赛活动年均近3000人次,位居全市前列,素质教育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江津区全员竞跑、各放异彩的教育景象,让人看到了教育发展的无限可能,学校的教育实践生动呈现蓬勃发展的新生态,教育的创新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王咏梅 文秀月 胡忠英 图片由江津区教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