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启龙在对污水进行检测。(受访者供图) |
嘉陵江边出现黑色污水,空气中飘来刺鼻气味……这些现象表明有人在非法倾倒污染物。但是,谁在非法倾倒,倒在哪里,让人一时无从着手调查。
案件陷入困局之际,一个人站了出来,带领同事们将非法倾倒污染物的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他就是市公安局环保总队污染环境案件查处支队民警谭启龙。
今年33岁的谭启龙,从2016年成为一名环保民警至今,参与侦办污染环境刑事案件180余件。今年初他被生态环境部、最高检、公安部联合表彰,获评2021年度全国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突出个人。
半路出家
自学环保法律和技术规范
“环保民警不是我从警的第一个岗位。”谭启龙告诉记者,2011年刚加入警队时,他是一名派出所刑侦民警,2015年市公安局成立环保总队后,他于2016年通过内部遴选成为一名环保民警。
谭启龙办理的第一个环保案件,是一起偷排污水案。他们接到群众反映,称长江边发现不少黑色污水。可污水从哪里来,为何而来,群众也不知晓。
谭启龙和同事来到江边寻找,发现污水是顺着雨水冲刷从江边的山林中流出的。于是,他们又进山查看,却什么也没发现。
不过,他们在山中找到一个电镀工厂。“难道是工厂在偷排?”谭启龙见案情没有进展,于是想到了最有效的办法——蹲守。
一连数天他蹲守在山林中,直到一天晚上,他再次发现有污水流出,顺着污水找到一根掩埋在地下的暗管,终于找到确凿证据,证明污水的确是该工厂偷排的。该案告破。
作为一名环保民警,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这些年来,谭启龙自学了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和一系列技术规范,并成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考取了律师资格证,成为单位的公职律师。
斗智斗勇
侦办环境刑事案件180余件
6年环保民警岗位上,谭启龙破获许多疑难案件,成为名副其实的环保专家。文前提到的案件,正是谭启龙今年牵头破获的一起特大跨省非法倾倒固体废物污染环境案。
今年2月,北碚区公安分局食药环支队接群众举报称,嘉陵江边有人倾倒固体废物。北碚警方接到举报后,鉴于案情重大,立即上报市公安局。市公安局环保总队随即集约北碚分局、合川区局等单位警力成立专案组全力侦办,谭启龙是专案组负责人之一。
“我到现场勘查发现,倾倒的固体废物为类似泥土的褐红色物质,散发出刺激性气味,流出黑色污水。”谭启龙说,经检验,这些固体废物是锂电池正极材料滤除渣,是电池材料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他和同事一边走访周边电池材料企业,一边通过查看高速公路货车监控视频,最终锁定了可疑车辆,“我们发现,嫌疑货车都是晚上来倾倒,并且倾倒时车灯都不开,非常狡猾。”
犯罪嫌疑人的反侦察手段没有难倒谭启龙,他和同事们用上了高科技手段——热成像无人机。
说着,谭启龙掏出手机给记者播放了一段无人机拍摄的画面:灰白的画面里,两辆渣土车停在一处空地上,随着车斗升起,一大团明显与周围颜色不同的物质从车斗中被倾倒出来,顺着斜坡向山谷中滑落。
掌握了直接证据,谭启龙和同事们立即控制住渣土车司机,并顺藤摸瓜查获主要犯罪嫌疑人杨某和龙某等人。
杨某和龙某交代,为躲避公安机关打击,他们安排司机从四川一家电池材料企业把固体废物运出后,先运到合川的一处山区里隐蔽,待到晚上夜深人静时才分赴多处倾倒,有时是山谷,有时是废渣场。在废渣场倾倒完,他们还会找来推土机推平并覆盖一层泥土,以掩人耳目。最后经查实,该案犯罪嫌疑人累计倾倒固体废物4.7万余吨。
近年来,谭启龙先后参与“长江流域污染环境违法犯罪集中打击整治”等20多个专项行动,侦办污染环境刑事案件180余件。
心细如发
从小小菌群中发现偷排线索
在破案过程中,谭启龙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创新采用生产原料溯源法、物料平衡和算法、信息交叉比对法等一系列方式方法。
所谓生产原料溯源法,就是通过了解企业原料使用情况,掌控原料供货渠道,发现末端“黑作坊”。
物料平衡和算法,则是通过大数据分析研判企业生产原料、用水、能耗、生产工艺等,核算企业污染物产量。“例如该企业生产1000吨货物,需要产出10吨废水,可实际排放的废水却只有1吨,就可能存在偷排的问题。”谭启龙说。
2018年4月,谭启龙对一家印染企业进行检查,在对该企业污水处理厂兼氧池内污水进行分析时,发现该企业污水处理菌群不活跃。
“这些菌群主要是用于吸附污水中的污染因子,起到降低污染物含量的作用。”谭启龙说,菌群不活跃意味着它们没有吸附到足够的污水,说明该企业存在偷排污水的嫌疑。
谭启龙随即使用管道机器人,对企业兼氧池周边地下管道进行探测,最终在兼氧池与厂区雨水沟之间发现暗管和潜水泵。经查,2018年3至4月,该企业负责人郑某在明知该企业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安排工人私设暗管偷排未经处理达标的废水进入嘉陵江流域,偷排污水量达41870吨,造成生态环境损害。郑某案发后说,自以为天衣无缝的计划,没想到却被环保民警从小小的污水处理菌群中发现了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