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日前印发了《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编制和实施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改革开放和区域合作的有益尝试。
一、促进中心城区和周边地区同城化
同城化,主要体现在交通的便捷、经济要素的无障碍流动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重庆的中心城区虽然地处山区,跨越长江和嘉陵江,但经过长达数百年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坚持不懈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体系已相当发达,城市路网、跨江桥梁尤其是城市地铁建设,使重庆的交通为世界所瞩目,但和周边城市和城镇的交通尤其是城际交通还处在起步阶段。要实现同城化的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修建中心城区到涪陵,到合川,到广安,到永川的城际铁路,为周边城市的产业发展、为中心城区的瘦身健体、为经济要素的有序流动创造条件。
规划提出共建轨道上的重庆都市圈,有序构建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区互联互通、便捷通勤的轨道交通网络,推动江津区、铜梁区、合川区等至中心城区市域(郊)铁路建设,规划建设中心城区至永川区、南川区、大足区、綦江区—万盛经开区等重庆都市圈市域(郊)铁路。有理由相信,这些铁路修通之后,周边城市就有条件承接中心城区的产业转移,城市规模就会迅速扩大,缩小与重庆市中心城区在经济发展上的落差。
规划建设重庆现代化都市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周边城市扩容提质,促进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分工协作,以大带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融合,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重庆都市圈发展格局。
二、加强都市圈范围内次区域合作
重庆都市圈是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下,不断加强和周边城市、城镇乃至农村的全方位区域合作的经济合作区。在促进中心城区和周边城市加强合作的基础上,同时加强相邻区县、乡镇的合作,打通断头路、共同保护生态、共建产业园区,把一个合作区内不同层次的合作称为次区域合作。重庆都市圈有多个次区域合作区。规划提出,设立合(川)广(安)长(寿)协同发展区,发挥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重点加强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协同完善政策标准体系,探索建立招商引资协同推介机制和土地指标、土地储备统一管理机制。推动合川区燕窝镇、武胜县万隆镇一体化发展,支持长寿区洪湖镇、万顺镇与邻水县黎家镇、御临镇等共同开发建设大洪湖,促进毗邻乡镇一体化发展。
次区域合作区因为具有地缘关系,所以存在着比较密切的经济联系,但由于行政分割,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应从解决矛盾和存在问题入手,消除历史上形成的各种“积怨”,从解决问题出发,达成合作协议,建立互利共赢的经济社会共同体。共同建立规模不等的产业园区和跨区域合作平台。规划提出,共建合川武胜产业园、川渝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园、合川岳池医药健康产业示范园,通过这些合作,一方面,进一步密切不同行政区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消除彼此之间的重复竞争,真正做到互利共赢。
三、建立健全合作机制
加强区域合作是各行政主体的共同愿望,但合作机制的建立是关键,是难点,很多区域合作由于有效的合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而流于形式。规划提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渝合作机制框架下,建立重庆都市圈联席会议机制,研究推进重庆都市圈重点任务、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问题提交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决策,由两省市相关部门、广安市分领域策划和推进具体合作事项。这是建立合作机制的第一步,还要建立都市圈合作办公室和各个次区域合作办公室,建立行之有效的有一定权威的协调机构。各合作园区和各类合作平台也要建立强有力的管理机构,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招商引资、统一运营管理。规划提出,川渝高竹新区重点探索城市新区管理权所有权适度分离,推动在一体规划、设施互联、产业共兴、园区共建、环境共治、利益共享等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有效承接重庆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创新合作开发模式,构建“领导小组+管理机构+市场化运营公司”运行体系,探索创新跨区域规划管理、项目审批、市场监管、统计分算等经济管理方式,建立存量收益由原行政辖区各自分享、增量收益五五分成的分配方式,探索设立川渝高竹新区建设发展基金。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是一个大课题。重庆都市圈是经济区,次区域合作区是经济区,新区和产业园区也是经济区。在行政区不变的前提下,发挥经济区的协调作用,建立新的合作机制。建议:决策机制上,建立跨行政区的领导小组或市长联席会议制度;运营机制上,整合功能、机构、人员、资金,借鉴新区和开发区模式,建立管委会或平台公司;投资和利益分享机制上,提取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建立合作基金投资建设跨行政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园区基础设施,按照投资比例进行税收分成,在新设立的产业园区或次区域合作区进行先行先试。真心希望重庆都市圈发展能级迈上新台阶,同城化发展取得大突破,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我国西部的强劲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