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方设法降低高温干旱带来的损失今起大规模人工增雨重庆水务集团多举措保障城市供水平稳“大铁牛”减损有妙招感谢你们为重庆拼过命成都市向重庆支援山林防火应急物资须警惕!可能旱涝急转
第004版:齐心协力 防暑抗旱 保供电 战旱情 防疫情 防中暑 保安全
上一版 下一版 
想方设法降低高温干旱带来的损失
今起大规模人工增雨
重庆水务集团多举措保障城市供水平稳
“大铁牛”减损有妙招
感谢你们为重庆拼过命
成都市向重庆支援山林防火应急物资
须警惕!可能旱涝急转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8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众志成城 好人力量
我市党员干部冲锋一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
想方设法降低高温干旱带来的损失

  8月23日,渝北区华蓥山林场苗圃基地,智能滴箭灌溉系统让山茶花苗茁壮成长。记者 万难 摄/视觉重庆

  8月23日,璧山区大路街道加速推进张家湾山坪塘扩容工程建设。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8月25日,綦江区古南街道清水村,党员志愿者帮助村民收割水稻,确保秋粮颗粒归仓。特约摄影 陈星宇/视觉重庆

  当前正值全年粮食丰收的关键时期,必须想方设法降低高温干旱带来的损失,坚决打赢粮食丰收保卫战。连日来,全市各地用足用好现有水源,加强田间管理,加强新品种研发,加强抗旱技术指导,适时组织改种补种,全力抗旱减灾。不少党员干部冲锋一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保障群众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做好农业减灾工作,努力减少旱情影响。

  綦江藻渡村第一书记侯光毅:

  用专业知识解决蓄水难题

  今年7月以来,重庆遭遇历史罕见的连晴高温天气,村里快要成熟的水稻一度无水浇灌,綦江区赶水镇藻渡村第一书记侯光毅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协调附近的水厂将中水(水厂清洗过滤池的水以及多余的进厂原水)引入稻田进行灌溉,这才有了后来的收获。

  侯光毅是綦江区水利局干部,去年6月担任藻渡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这个懂水的第一书记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时解决了村里的水源地水质、新增山坪塘积水区域等问题,为藻渡村今年抗旱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村前,侯光毅在綦江区水利局从事水生态治理与保护工作。因此,他驻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调查全村供水设施。

  他不仅通过工程措施改善了水源地水质,还千方百计为村里的水库、山坪塘增加集水面积。以今年6月完工的马桑沟水库借水渠改造工程为例,该工程仅花费8万元,却为水库新增了6.4平方公里的集水面积。

  7月以来的连晴高温,造成了藻渡村八社部分地区20户、36人吃水困难。侯光毅与村支两委干部一起,多渠道想办法找水,最终协调了赶水镇桥城水务公司通过延伸管网来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

  根据气象预报,预计29日开始重庆将出现大规模降雨降温天气,侯光毅松了一口气,但他立即着手进行村里的供水企业化管理以及农业节水灌溉等工作。

  “今年的旱情给我们提了个醒。”侯光毅说,我们要提前做好农业灌溉措施、塘库维修整治等工作,确保今后再出现旱情能够有效应对。

  涪陵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

  向长江“借”水保住2000亩果树

  “真是太感谢了,要不是刘书记你想了好办法,这些果树早干死了。”8月28日早上8点,涪陵区南沱镇副镇长、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在田间地头挨家挨户查看果树的灌溉情况,73岁的村民何禄会拉住了他,连声道谢。

  睦和村毗邻长江,是典型的移民村,通过20多年发展,睦和村成了“春有枇杷、夏有荔枝、秋有龙眼、冬有脐橙”的水果村,果树种植面积2600亩,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但今年夏天的极端高温天气,让睦和村的蓄水池、山坪塘快要见底,果树不同程度出现干枯现象。

  “得抓紧开展生产自救!”8月11日,见山坪塘露出了池底,40℃的高温仍在持续,刘家奇连忙召开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大家一起商量找水保果树的事。经过讨论,最终大家一致赞成刘家奇提出的方案——向长江“借”水。

  当天下午,村干部筹集了13万元资金,买来21台抽水设备、4500米水管,镇上又派来工作人员安装水泵和拼接管网,种植大户、村民代表也自掏腰包买来抽水设备和水管。经过努力,8月12日早上5点,长江水通过水泵、水管抽到了山上的山坪塘、蓄水池,长江水通过管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果树下。站在山顶,望着一棵棵果树吸吮着长江水,刘家奇长舒了一口气:“果树保住了。”

  因抢救及时,全村2000余亩果树保了下来,再等几天,200多亩龙眼就将成熟。不出意外的话,村民们也将获得金秋的第一笔收入。

  黔江高坪村合作社负责人李莫书:

  “像我名字一样,抗旱保收不能输”

  8月28日凌晨四点过,黔江区邻鄂镇高坪村,拉着大水罐的小货车在路边停下,村里成立的志钊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莫书跳下车,往喷雾器里装水,和几位村民一起下田喷灌稻叶。

  “我们一般凌晨3点过起床,到3公里外的深溪抽水回来喷灌,一直到早上9点过;下午4点过下河抽水喷一次,直到晚上快10点。”今年34岁的李莫书,从8月14日以来已经这样连轴转了半个月。

  这段时间黔江高温少雨,高坪的稻田也裂了口。为了让全村千余亩稻田能及时“解渴”,李莫书和村民们早早地一起背着喷雾器下田,经常喷完1/3的面积,才能看到山巅透来的阳光。

  经过近半个月的“抢救”,喷水的稻田收成基本上保住了。“不少村民还靠着这些优质米作为收入呢。抗旱保收这事,就像我名字一样,再辛苦,抗旱保收也不能输!”李莫书坚定地说。

  (记者 龙丹梅 赵伟平 罗芸 实习生 吴金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