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5日,梁平区星桥镇两路村,梁平10万亩级农田示范区,农机手驾驶收割机在参加水稻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特约摄影 刘辉/视觉重庆 |
“损失率高于3.5%就要扣分,割茬高度不能超过40厘米,不然也要扣分……我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减损!清楚没有?”
“清楚了!”
8月25日上午,梁平区星桥镇两路村,一片金黄色的稻田里,3台同型号的收割机对应摆放在3个划分好的田块前方,正静待全市首届水稻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的开始。
稻田边,听完评判专家组组长兰显发讲完规则后,12名选手中首轮参赛的3名机手迅速跃上农机,经过一番调试、适应后依次下田,现场顿时轰鸣声四起。
随着收割机前方拨禾轮快速运转,后方出杂口秸秆碎屑飞舞,金黄的稻粒纷纷“尽入囊中”,只留下一行行稻茬。不一会儿,农机之间的差距也逐渐拉大。
见状,在田间仔细注视的兰显发微微一笑道:“不是开得快就好,今天的目的是减损,评分标准中损失率占60%,效率才占20%,在操作技术到位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才能得高分。”
怎样叫技术到位?“你看,这个明显就差点,路都没走直,机器来回作业就容易压到谷子。”市农业农村委农机化处专家胡腊全指着3号地块操作后的痕迹解释,影响机收损失的因素有很多,如机器型号、水稻成熟度、机手操作水平等,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机手的操作水平。
“别看来参赛的都是些‘老’机手,但他们平时为了抢进度,往往不注意细节,你看这里,拐弯的时候明显没有减速和调整角度,这里还有没割到的,这不就漏了吗?这种肯定也是要扣分的。”在2号田块,兰显发指着收割机掉头处的区域说。
说话间,第一组选手已操作完毕,专家组成员纷纷到各自负责区域数谷子,先是用卷尺测定收割面积,再用绳子圈出一小块测定区,抓起稻茬间的秸秆碎屑一颗颗寻找“漏网之鱼”,以此得出损失率。
经过4轮比赛,最终来自江津的机手蒋新彬因将损失率控制在2.4%获得第一名。“留茬高度扣了点分,但我损失率低又加了分,最后得了107分!”蒋新彬很自豪。近几年在江津区农业农村委的组织下,他多次参加机收减损的理论及实践培训,“学了就是有用,损失率低老百姓也满意,都愿意找我帮忙搞机收。”
市农业农村委农机化处处长邱宁表示,目前我市水稻收获正全面展开,机收占比接近八成。“‘减损就是增产’,机收每亩损失减少1%,全市就能增收稻谷8000万斤左右,可供20万人吃一年。”他说,举办此次活动就是希望以赛促训、以赛提技,加快普及机收减损技术,今后还将继续开展这项竞技活动,努力保障粮食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