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3版)在产业振兴方面,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近三年全市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去年达到1092.8万吨;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柑橘、榨菜等特色产业面积稳定在3800万余亩,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4800亿元。在人才振兴方面,大力实施在乡、返乡、入乡“三乡”工程,累计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31.2万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22.2万名,回引本土人才1.6万余名。在文化振兴方面,深入开展“百乡千村”示范建设,常态化举办“梦想课堂”,累计完成1030个乡镇(街道)、1.1万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提升。在生态振兴方面,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99.9%,创建美丽庭院1万多个。在组织振兴方面,优化提升农村带头人队伍,通过换届,村“两委”年龄、学历实现“一降一升”,选派6648名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坚决守住守好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条底线”,扎实抓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个重点”,培育释放科技创新、农村改革“两大动能”,奋力谱写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把人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
重庆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视察重庆时强调,要“搞好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市第六次党代会对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作了部署。请问,重庆在平安建设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明清:重庆始终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根本遵循,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着力防范化解影响安全稳定的各种风险,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平安建设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有力维护了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全市群众安全感持续上升,2021年达99.34%,再创历史新高。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始终坚持党政主导,将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建设作为重点民心工程强力推进。建立党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和各专项工作组,落实领导干部责任,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健全各级各部门纵向横向联动机制、政府与社会互动机制、群众参与齐动机制,推进全周期动态治理、全方位依法治理、全要素智慧治理,形成了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格局。注重以改革成果增强平安建设成效,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平安建设的基础更加扎实。我市6个区县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其中黔江区连续3届、江北区连续2届获得“长安杯”。
二是始终坚持精准施策,有力回应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平安建设的新需求。严密防范影响政治安全的重大风险隐患,深入推进维护政治安全工作体系和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侦办涉黑犯罪组织23个、恶势力犯罪集团和团伙261个,推动扫黑除恶常治长效。深入推进“全民反诈”和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诈骗犯罪,全力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累计对3190个社会治安重点地区进行挂牌整治,持续整治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涉众型经济犯罪等问题,八类主要刑事案件较2012年下降59.7%。加强立体化、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织密织牢社会治安防控网。
三是始终坚持源头治理,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着力健全矛盾纠纷多元调处机制,在医疗卫生、劳动争议等10个重点民生领域设立调解组织582个,访调、警调、诉调对接组织534个,2012年以来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19万件,调处成功率达98%。着力加强矛盾纠纷四级联排联调、领导干部大走访大接访等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减存量控增量防变量专项行动,加强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依法治理。着力深化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扩面”“提质”“增效”,有效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
四是始终坚持预警防范,全力守护群众身边安全。相继出台《重庆市安全生产条例》等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两重大一突出”综合治理,严格产业准入,强化源头治理,推动非煤矿山关闭注销、化工企业搬迁入园、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整体退出,持续改善安全基本面。紧盯油气长输管道、交通运输、食品药品、高层建筑消防、少年儿童安全防护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全市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2012年分别下降49.3%、50.9%。
五是始终坚持夯实基础,擦亮更高水平平安重庆建设的底色。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工作体系和制度机制,不断优化社会治理格局。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划分网格8.1万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12.6万名,派出所、司法所实现镇(街)全覆盖;培育发展社会组织1.8万个,社会工作专业人才6.79万人,群防群治队伍110万人。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方法,江北区“老马工作法”、南岸区“三事分流”、合川区“红细胞·微治理”等治理品牌不断涌现,法院系统“一镇街一法官”、检察系统“莎姐”检察官、公安系统“一标三实”、司法行政系统“平安重庆·法进万家”等做法深入实施。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平安校园”“平安乡村”“平安社区”等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全面深入开展社区排查,筑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接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深入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守土有效,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力推动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市双核联动联建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今年6月底召开的川渝党政联席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进一步强化双核联动、双城带动。请问,在促进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市“双城”联动联建方面,重庆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就?下一步还将从哪些方面着力,更好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陆克华:唱好“双城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川渝两省市的共同使命,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相关议题时特别强调,要“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双核引领、区域联动”,到2025年初步形成双城引领的空间格局。
重庆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推动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市双核联动联建。陈敏尔书记多次听取专题汇报,深入一线调研,主持召开系列会议研究部署。胡衡华市长靠前指挥,推动相关工作机制化、项目化、事项化落实。两年多来,我们与四川省及成都市一道,坚持一盘棋思维、一体化发展,制定相关行动方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设立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推动双核联动工作落细落实,取得了系列成效。
重点抓了“五个共建”:一是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包括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协同加密铁海联运班列开行频次,协同首发中老国际班列;共推中欧班列(成渝)高质量发展,两地累计开行国际班列突破2万大关;协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重庆江北机场、成都双流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二是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联手培育汽车、电子信息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协同建设成渝氢走廊、电走廊,合力争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落地。两江新区与天府新区共建了8个产业联盟。
三是共建西部科学城。配合科技部编制具体建设方案,并联手编制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共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相继获批,协同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进展良好。31个共建科技创新中心重大项目加快实施,总投资949亿元。
四是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联合国家部委编制《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统筹功能性金融机构布局,保险异地出险通赔通付、公积金互认互贷、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同城化举措相继落地。
五是共建现代化国际都市。协同推进川渝自贸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举办“成渝地·巴蜀情”等活动,推出系列精品线路,协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动便捷生活行动和政务服务通办事项落地,共同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两中心两地”的定位,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从“双核引领”和“区域联动”两个方面下功夫,发挥好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在“双核引领”方面,重庆市将在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极核功能、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的基础上,与四川省及成都市一起,强化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工作协调,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资源、城市服务功能、社会公共政策等“五个互联互通”,增强产业引领、科技创新、门户枢纽、综合服务等核心功能,提升“双核”高端资源要素集聚配置能力,更好支撑和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在“区域联动”方面,深入推动川渝全方位合作,依托毗邻地区合作共建,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保联建联治、改革开放共促共进,以大带小、以点带面、以城带乡,双圈互动、两翼协同,打造高水平区域协作样板。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是重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我们将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蓝图变为一幅幅施工图、作业图,进一步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让绿色成为巴渝大地最亮丽的色彩
经济日报记者:近几年,重庆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努力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请问,重庆在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做了哪些工作,效果怎样?
陆克华: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守护好三峡库区“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是党中央赋予重庆的重要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书记、市长共同担任相关领导小组组长以及市总河长、市总林长,带领全市上下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致力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重点抓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我们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突出治水,推进江河湖泊、左右岸、干支流、上下游协同治理,各级河长累计巡河366万余人次,综合治理各类河道1145公里,“三排”“三乱”等专项整治成效显著,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2.5%。持续育林,推动国土绿化扩面提质,持续开展天然林保护、“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营造林2797万亩,森林蓄积量净增加25%。抓好禁渔,完成长江“十年禁渔”退捕任务,5300多艘渔船有序处置,1万多名渔民上岸转产,重拳整治非法捕捞取得良好效果。注重防灾,健全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安澜长江,已完成库区地灾治理重大项目770处,实施长江干流、中小河流和山洪沟治理项目284处。强化护文,突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积极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增至53项,白帝城·瞿塘峡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建设增添了长江文化的亮色。
二是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们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国家年度考核连续2年获“优秀”等次。打好碧水保卫战,强化工业、城乡生活水污染治理,48段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得到巩固,9个由重庆入四川和16个由四川入重庆的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地表水总体水质提升为“优”。打好蓝天保卫战,突出控制交通、工业、扬尘和生活污染,“一区一点一策”精细管控,2018年以来没有重度以上污染天气。打好净土保卫战,“无废城市”建设经验做法入选全国典型模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排在全国前列,2021年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三是全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我们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环保产业营收超过1300亿元、增长20%以上。有序推进“双碳”工作,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碳强度下降任务,上线“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碳排放指标成交额累计达7.8亿元。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建成绿色园区15个、绿色工厂171个,垃圾分类工作排名西部第一,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72.5%。
四是全力增进生态环境民生福祉。我们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让群众实实在在有所感、有所得、有所获。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进展良好,缙云山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全面完成,龙溪河流域综合治理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淘汰锰产业落后产能的做法得到国家长江办充分肯定。提升城市山水颜值,在中心城区实施“两江四岸”“清水绿岸”、“四山”治理和城市提升行动,城市“绿肺”功能得以恢复,黑臭水体等“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广阳岛“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成为绿色发展新名片,入选全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打造乡村发展范例,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价值转化通道,不少山居山寨、江镇江村因此端上了生态旅游、特色产业的“金饭碗”,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
经过近五年不懈努力,重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7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居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首位。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2021年达到54.5%,首次进入全国前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021年达326天,其中优的天数比2017年增加4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全市上下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今天的重庆,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下一步,重庆将坚持不懈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把市第六次党代会描绘的美好蓝图转变为沉甸甸的生态答卷,让绿色成为巴渝大地最亮丽的色彩。
从七个方面发力,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重庆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深入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持续抓好文化强市建设。请问过去十年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市繁荣文化发展方面成效如何?未来又有怎样的计划?
姜辉:首先是过去十年特别是近五年来的情况和成效。重庆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大力繁荣发展文化,可以说是成绩显著、成效喜人。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举新时代党的思想旗帜,用心学进去、用情讲出来、用力做起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可以说干部群众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更加牢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从思想文化深处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开展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系列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全市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极大迸发。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高校等重点领域意识形态工作持续加强,网络空间风清气正,重大主题宣传有声有色,主流思想舆论持续壮大。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岩精神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拓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人物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文艺文学精品可以说是竞相绽放,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切实加强,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做好对外宣传,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深入开展文化交流,唱响“山水之城·美丽之地,重庆,行千里·致广大”形象品牌,重庆文化吸引力美誉度不断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的要求,守正创新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紧紧围绕进一步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奋力书写重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这个主题主线,紧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从以下7个方面发力。
一是深化理论武装,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健全理论学习、研究阐释和宣传普及体系,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带动作用,创新“六进”宣讲,做优“学习新思想”基层理论微宣讲,推出高质量研究阐释成果,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加强“四史”宣传教育。
二是做强新闻舆论,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突出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办好一些专题专栏,比如“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牢记殷殷嘱托 谱写巴渝新篇”等专题专栏,组织“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重大主题采访,开展好“一江碧水向东流”等主题宣传,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三是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确保舆情平稳有序。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依法强化传媒监管,加强文娱领域综合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生态。
四是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传承弘扬红岩精神,施行好《重庆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规定》,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设好“书香重庆”,使文明新风满山城。
五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探索实施重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打造一批“渝字号”社科品牌,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统筹各类智库建设,发挥好资政建言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六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深化文化领域“放管服”改革,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文艺文学作品质量提升等工程,加快推进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依托文化和生态提升文旅品质,合力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七是加强对外宣传,更好传播重庆声音和展示重庆形象。全面启动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国际传播和对外话语创新,提质扩面文化交流,让源远流长的“长嘉汇”、雄阔壮美的“三峡魂”、绚丽多彩的“武陵风”唱响中国、走向世界。
从四个方面加快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
中国新闻社记者:长江重庆段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重庆有什么优势?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
姜辉:把长江重庆段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可以说是党和国家根据重庆的综合优势作出的决策部署。这样的综合优势,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优势,长江重庆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护传承基础较好。一是历史源远流长。据记载,204万年前,“巫山人”已在长江沿岸生息;商周时期,巴人以坚毅劲勇的精神立国;历代歌咏三峡的诗作超过4000首;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刘伯承、聂荣臻,仁人志士杨闇公、邹容等,沿长江出巴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二是文化璀璨多姿。全市现存不可移动文物2.59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处,珍贵文物4.2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535项。三是保护传承扎实。三峡文物保护历时30年,实施了保护项目996个,可以说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
第二个优势,长江重庆段地理风貌独特,文化旅游正在深度融合。一是人文风光秀美。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自然遗产3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3个、传统村落110个、国家工业遗产5处。二是三峡旅游蜚声中外。三峡是万里长江从高山到平原的“分界线”,有重要文化资源124处,核心旅游资源246个,可以说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乘邮轮游览的内河大峡谷。三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用凸显。近年来,长江重庆段突出“治水”、持续“育林”、抓好“禁渔”、注重“防灾”、强化“护文”,全力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第三个优势,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正在扎实推进。一是重庆考古成果显著。完成三峡文物起底式调查,完成考古项目391项,实证了三峡是中华人类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巫山大溪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重点实施合川钓鱼城遗址等4项考古发掘和保护展示项目。二是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登记备案的博物馆110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5家。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等17座综合性博物馆进行了提档升级,建成了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三是三峡库区发展势头良好,三峡移民131.03万动迁人口中重庆库区就有111.96万人,占85.4%,三峡移民精神时代价值非常鲜明。
下一步,重庆将从四个方面加快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重庆市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统筹推进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二是加强规划建设。加快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实施方案》和《保护规划》,进一步加强长江沿线文物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三是加强项目储备。围绕长江干流和嘉陵江、乌江沿线文物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申报一些工程项目,力争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精品项目。四是强化共建共享。加强与长江重庆段上下游的四川省、湖北省沟通协作,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从点的建设,到线的联通,再到面的覆盖,推动重庆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作出更大贡献,以一域为全局添彩。
深入实施“六大工程”,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光明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作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等重要指示。请问重庆近些年围绕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蔡允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就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认真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推动全市人才事业发展持续向好,重庆正在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从512万人增长到599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增幅达93%。主要有3个方面的工作和成效:
一是紧扣国家战略强化人才服务支撑。围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部署,在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指导下,创办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人才发展峰会,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并成为永久赛址,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人才联盟,构建川渝人才协同发展机制,积极为高质量发展汇聚人才力量。特别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政策协同、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活动联办,共享共用两地近4万名专家资源,实现经济圈与人才圈的互促共进。
二是做实“重庆英才”加快人才培养集聚。以习近平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重要指示中的“英才”命名,推出重庆英才计划,每年支持优秀科学家、名家名师、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技术技能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450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100个,加快壮大科技创新主力军。连续举办3届重庆英才大会,集中引进“高精尖缺”人才5700余名、项目870多个。目前,重庆英才大会已成为重庆与国家人社部共办、川渝联办的招才引智平台。常态化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通过全球英才云聘会、“重庆英才·职等您来”直播招聘等多种形式,线上线下联动引进各类人才15万名。
三是坚持靶向施策构筑人才发展优势。出台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人才发展政策,创建全国首个数字经济人才市场,着力做大做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等人才方阵,全市数字人才总量超过80万人。实施“巴渝工匠”行动计划,加强西部职教基地建设,获批“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打造高技能人才国际合作先导区,全市高技能人才达151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1.9%。实施青年人才荟萃行动,推出博士后倍增、博士“直通车”科研项目、百万大学生筑梦等专项,探索发布青年人才发展指数,全市青年人才集聚步伐加快,博士后招收人数实现“两年3倍增”。同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加大创新创业金融支持,推出重庆英才“渝快办”,努力为人才提供全周期、全要素优质服务,让各类人才在重庆干得安心、住得舒心、过得开心。
下一步,我们将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主力军壮大、产才融合发展、人才引进攻坚、人才培养强基、人才改革赋能、人才生态创优等“六大工程”,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全力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地、产才融合示范地、青年人才荟萃地,让“近者悦、远者来”成为重庆人才事业发展的响亮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