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7日,云阳县,市民参加三人制篮球比赛。通讯员 刘兴敏 摄/视觉重庆 |
|
8月8日,璧山区体育馆,“好体育人”健身技能展示现场。孩子们正在进行武术表演。特约摄影 谢捷/视觉重庆 |
|
8月7日,市民在健身房进行拳击训练。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
|
8月7日,市民在环境优美的北滨路上跑步。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
8月8日是我国第14个“全民健身日”,也是《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实施后的第4个“全民健身日”。8月3日,人民网“人民爱健身”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平台发布了《2022国民健身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综合城市中参与健身的人数、健身习惯分析和健身环境友好程度等因素,评出“全国十大运动活力城市”,重庆上榜。
上榜“全国十大运动活力城市”的背后,是重庆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连日来,记者采访发现,随着市民对全民健身热情逐渐高涨,重庆体育消费日渐增长,运动项目越发多元,全民健身已成为广大市民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手段。
全民健身消费逐年上涨
8月8日,迪卡侬袁家岗店内,随处可见带着孩子一起来购买体育用品的市民。市民刘达羽为孩子选购了自行车、头盔等体育用品,还为自己购置了一块羽毛球拍。刘达羽是一名运动达人,仅2021年,她用在运动装备上的钱就超过了5位数。“接触了跑步、骑行等运动项目之后,健身消费就成了我开支的大头。”刘达羽说,她不仅购买了大量专业运动装备,还聘请了私教,让自己能够科学地健身。
记者随机采访了50多位市民后发现,超过九成的市民都表示,他们用在健身上的费用呈现逐年增长之势。去年5月,由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1年大众健身行为和消费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大众健身每人年均总消费相比2020年提升35%。
小众项目进入大众视野
伴随飞盘、腰旗橄榄球等项目进入大众视野,重庆市民的健身项目也越发多元。
今年3月,极限飞盘凭借极强的社交属性,成功出圈。重庆涌现出雾都、UFO等多个飞盘俱乐部,飞盘爱好者从原来的数百人增加到上万人。
“到现在我们一周会做10—12场活动,活动的场地遍及中心城区各个区。即使这样,活动的名额依然供不应求,经常在短短1个小时内,就被一抢而空。”雾都飞盘俱乐部创始人贤文告诉记者。
随着全民健身的持续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助推,包括腰旗橄榄球、花样滑冰、街舞、攀岩等不少原本较小众的运动项目都已进入大众视野,轮滑、滑板、攀岩等项目已经成为市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飞盘、攀岩等新兴运动上手更加简单,意外受伤可能性低,既符合群众休闲运动的需求,又能够兼顾趣味性和社交性。”全民健身专家郭淳表示,以发展新兴运动为契机推广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科学健身项目,能够带动更多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扩大全民健身运动的内涵,拓宽全民健身运动的广度。
健身场地遍地开花
8月3日,江北区溉澜溪体育公园内,60岁的市民白瑜在运动广场上做着双杠单臂支撑,肩部隆起的三角肌,背部起伏的斜方肌,让人很难相信,他已是花甲之年。“之前要锻炼,需要开车去奥体中心,自从家附近的溉澜溪体育公园修好后,我每天只需步行5分钟,就能进行锻炼,实在太方便了。”白瑜告诉记者。
家住李家坪的市民李航则习惯前往家附近的大水井体育文化公园锻炼。作为我市首批利用城市边角地建成的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大水井体育文化公园除了规划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大众运动场地,还设置了青年跑道、登山步道、老人主题广场以及儿童游乐场等多功能健身场,满足居民不同需求。
“要想更好开展全民健身,就必须解决‘健身去哪儿’的问题。”重庆市体育局副局长杜学勇介绍,经过多年努力,这个问题已得到解决:过去几年,重庆充分利用边角地,建设了百余个各具特色的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修建了乡镇健身广场、农体工程等健身场地设施,基本形成覆盖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的四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城市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达94.74%,包括重庆市奥体中心在内的69个大型体育场馆已实行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数据显示,目前重庆共有体育场地13.66万个,体育场地面积6675万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42.5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8平方米。
“十三五”期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由“十二五”期间的43.28%提升至47.65%,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达9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