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20条举措 深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第075版:T63 与时代同进步 与重庆共成长 重庆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推出20条举措 深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8 月 0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川美术学院
推出20条举措 深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艺术赋能璧山七塘镇莲花穴院落艺术活化项目

  党委书记唐青阳率队赴巫溪县天元乡开展帮扶工作

  校长庞茂琨到天元乡写生作画

  四川美术学院巫山下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项目,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是家园,是回望乡愁的归处。

  艺术乡建,以“美”相见,不仅是“精神富有”的多样供给,也是激活乡村资源价值的手段。

  立足重庆、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高等美术院校——四川美术学院,一直心怀乡土、讴歌乡村、服务“三农”,引领“乡土”绘画潮流,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秉承“面向大众的学术、面向社会的研究、面向生活的艺术”教学和创作理念,四川美术学院更是创新推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20条措施”,勠力同心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川美智慧和力量。

  描绘乡村 引领中国潮流

  盛夏时节,走进酉阳板溪镇扎营村叠石花谷景区,寒武纪叠层石砌石成景,土苗小楼绿树掩映,色彩斑斓的鲜花点缀其间……自然遗迹、传统人文和现代艺术在这里不期而遇。

  《沟通之介》《斗笠》《千秋雪》《悄悄话》《水映风雨桥》等17件艺术作品,以乡村生活环境为背景和载体,集参与性、在地性、生态性、多样性、功能性等于一体,被巧妙地放置在村落各个空间,把人、村、景、艺完美融合。

  “不锈钢做的千秋雪,或是美丽的忧伤之象征;用木柴堆成的电话号码,能拨通童年;竹子编的龙卷风,会卷走身上的红尘与心中的烦恼……走进叠石花谷,就是走进童话;走出叠石花谷,就是走进红尘。一进一出,就是一个童话到红尘的来回。”本土作家彭鑫打卡叠石花谷后如此感慨。

  “景区开园两个月就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带动周边开办民宿、农家乐30余家,附近村民以土地流转、务工、开办农家乐、售卖土特产等形式,人均年收入增长超过1500元。”酉阳旅投集团叠石花谷项目负责人周永乐说。

  而这只是川美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案例之一。“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心系民族复兴伟业,以文艺引领风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一直是川美的立校之本。”四川美术学院校长庞茂琨教授表示。

  川美自建校以来,一直扎根乡土厚植情怀,用艺术描绘乡村,用设计助力乡建。20世纪60年代,学校师生与民间艺人共同创作的大型组雕《收租院》,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20世纪80年代,以《父亲》《苹果熟了》等为代表的反映乡村生活的一大批经典油画,引领“乡土”绘画的潮流。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用心描绘乡村,开展了“图说重庆脱贫攻坚”等主题创作活动,产生了以庞茂琨的《彝家新村欢迎你》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反映新时代乡村建设的优秀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近5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学校与重庆、四川、贵州三省市的区县(市)签署合作协议近20个,承担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项目150多个,参与打造了石柱中益乡、巫山竹贤乡下庄村、巫溪天元乡、黔江金溪镇、酉阳叠石花谷、渝北“巴渝乡愁”、北碚柳荫镇、璧山七塘镇、南川鸣玉镇向家沟等一大批乡村振兴示范点,以及设计了“万春村腊货”品牌包装(上市后,村户均增收1万余元)等,不仅形成了影响广泛的环川美艺术生态圈,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川美还先后举办梁平竹帘、梁平年画、荣昌陶、垫江角雕、大足石刻、重庆漆艺、木雕等9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承担“傣纸创新人才培养”等国家艺术基金培训项目12项,累计培训600多人次,持续为社会输送乡村振兴、非遗传承的优秀人才。

  围绕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有关主题,开设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课程8门,其中3门获批国家级、市级一流本科课程;实施毕业教学、外出教学“三贴近”实践项目40余项,参与学生近2000人;成立13个项目工作室、15个特色工作室,吸纳400余名学生;举办“设计介入脱贫攻坚”论坛等学术活动;获批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市级教改项目等10余项;多个帮扶乡村振兴品牌设计作品入选北京国际设计周等重要赛事;“匠造——设计融入乡村发展”上线2021年中国旅游文化周近50家驻外机构,传播中国好声音。

  值得一提的是,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学校一方面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师生和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思政+艺术”育人模式,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引导师生热爱“三农”、服务“三农”。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突出,“场景雕塑”获批国家级思政示范课程,“黑白木刻”课程等6门课程获重庆市思政示范课程。

  深度赋能

  用艺术激活乡土

  为进一步发挥川美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以及建筑学、教育学等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多层次、全方位赋能乡村振兴,学校更是创新推出了艺术赋能乡村振兴“20条措施”,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推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把作品和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这些举措包括艺术人才助推乡村振兴。组织引导艺术人才,围绕乡村规划、创意设计、艺术旅游、数字文化、乡村美育等重点领域,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和企业,挖掘本土特色资源,扎根乡村创新创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支持农业增值、农民增收。探索建立以打造制度范本、形成区域示范、营造人才生态、创建乡建品牌为目标的“重庆艺术乡建特派员”制度。鼓励引导学校大学生到乡村就业、创业,鼓励引导有创业经验和成功孵化创意企业的大学生返乡创业。促进艺术人才实现从服务乡村到扎根乡村、从在地创作向在地创新创业转变,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

  规划设计服务乡村建设。发挥建筑与环境艺术人才优势,鼓励师生与村镇“结对子”,建立“一村一师一规”工作机制,对口帮扶制定乡村建设发展规划。加强在地研究,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历史文化传统、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要求,增强乡村建设发展规划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参与建设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创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良好乡村环境。

  创意设计服务乡村农旅。发挥文创设计、产品设计、手工艺设计等专业人才优势,参与发展创意农业,以创意设计服务农特产品包装、展示和营销,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农产品文化附加值。设计研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美术展演激活乡村旅游。发掘和利用乡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组织艺术考察、场景写生,参与、支持乡村艺术展览、文化节会、展销会等。在地创作大地艺术、公共艺术,打造特色艺术景观、艺术公园、艺术民宿,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数字文化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发挥影视动画学科专业、人才优势,围绕乡村的特色文化、民间技艺、乡土风貌、田园风光、生产生活等主题,对口创作乡村数字文化产品,推动乡村文化传播、农特展品展销和旅游消费。开展乡村网络直播人才培养培训,激活乡村数字文化建设内生动力。

  文化建设提振乡村文明。积极开展乡村文化研究,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通过乡村空间营造、风貌改造、环境品质提升、人际关系重塑和生态和谐重建等方式,提振农民精气神,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突出艺术特色,打造传统文化记忆现场和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等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教育服务助力乡村发展。发挥艺术院校优势,组织举办乡村振兴急需的基层干部培训班,组织实施乡村多种类型的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能工巧匠的专门培训,组织举办乡村美育讲习所。鼓励支持乡村青年到校参加继续教育,鼓励各院系为乡村中小学、幼儿园美育和艺术教育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与重庆日报合作,共同推出“乡建云课堂”,向全国广大县乡镇村的政府工作人员和各界乡建人士开展乡建教育服务。

  深度服务

  让乡村美百姓富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

  在川美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20条措施”中,还包括将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乡村振兴,开启乡村振兴“智力引擎”,打造乡村人才振兴的“强磁场”。

  如,学校将牢牢巩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理念。加强校史和地方百年乡建史研究,继承发扬学校扎根乡土、心系人民的优良办学传统,以乡土现场磨砺艺术感受力,以乡土精神涵养人民之心,以艺术创造助力乡村振兴,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围绕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主题,探索建立学习、创作、实践三结合的“社会主题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新时代川美育人新特色、新亮点。

  构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学科专业体系。以需求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发挥学校现有学科、专业优势,推进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相关学科、专业跨校、跨区域交叉融合发展。优化本科专业结构,进一步推动学校专业设置、培养定位与乡村振兴产业群(链)对接,培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艺术人才。重点围绕乡村的人居环境改造、生态修复、产业复兴、手工艺振兴、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领域,以服务乡村振兴全面推进“高水平新文科建设高校”建设。

  推进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工作进课堂。强化教学研究,建设一批服务乡村振兴的课程、教案、教材,建设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库,推进案例教学。采取项目工作室、创新工坊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扩大师生参与度和社会覆盖面,把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全面纳入专业教学体系。鼓励毕业创作、设计、论文围绕乡村振兴相关主题展开。推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与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全面融合。

  立足乡村打造艺术实践第二课堂。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师生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群众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锤炼个人品质。建设“社会调查”“田野考察”“乡村写生”等一系列开放课堂,以乡村为学院,提高艺术教育在地服务能力。加强校地合作,打造一批联合培养基地,支持学生聚焦地方发展需要展开研究,在项目研究和实施过程中提升创新水平,增强实践能力。坚持艺术实践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增强专业教师参与力度,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水平等。

  此外,川美还将开展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科学研究、强化党建思政助推乡村振兴等。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面建成融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科研创作、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于一体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体系,重点培养一批服务乡村振兴艺术人才,产出一批乡村振兴理论成果,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落,建成一批乡村艺术实践、劳育美育、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一批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助力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美好蓝图早日实现。”四川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唐青阳表示。

  谢静 朱朝燕 图片由四川美术学院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