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发展启新程 办学更添国际范
第074版:T62 与时代同进步 与重庆共成长 重庆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特色发展启新程 办学更添国际范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8 月 0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川外国语大学
特色发展启新程 办学更添国际范

  四川外国语大学大校门

  从1950年到2022年,四川外国语大学(下文简称“川外”)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与新中国同心同向同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担了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成为重庆乃至国家沟通世界的一扇窗口。

  走进新时代,四川外国语大学坚持改革创新,积极适应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以及“双一流”与新文科建设要求,打造新时代外国语大学内涵发展新品牌,加快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在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坚定高质量发展的主线,谱写川外发展新篇章。

  新使命

  四维一体加快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

  时间的意义,永远都是被脚踏实地的奋斗者赋予的。川外走过72年辉煌历程,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足迹。

  学校弘扬“海纳百川,学贯中外”的校训精神,形成了“国际导向、外语共核、多元发展”的办学特色,开拓出一条“内涵发展,质量为先,中外合作,分类培养”的办学路径,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党建思政工作打造样板、擦亮品牌;人才培养内涵提升、特色彰显;人才队伍建设亮点纷呈、喜报频传。学科建设取得大突破,社会服务迸发新活力,教育国际化开辟新局面,学校整体实现了新跨越。

  勇立时代潮流前端,川外肩负起时代担当使命,加快国际化特色建设步伐。恰如学校负责人所说:“大学作为传承先进文明的高层次文化教育机构,作为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肩负着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国际型人才的重要责任。”

  川外锚定目标,坚定前行,打开发展新格局,开启了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新征程。

  学校以“一核两翼一基地”作为整体建设目标,着力进行“多语+”国际化人才培养建设,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平台搭建,提升国际化智库建设能力,打造多语种跨文化服务基地。

  具体而言,学校以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为1个总体目标,系统构建学校国际化特色“1+4”模式,以“四维”作为建设抓手,即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本,以平台搭建为基,以智库建设为要,以服务社会为准;以“四多”作为建设内涵,突出多语复合、多元聚合、多科融合、多样契合;以“四通”作为建设成效,致力于实现人才融通、平台联通、研究贯通、交流互通。推动学校教育对外开放向“新、高、实、深”方向发展,打造显著的教育国际化特色,彰显一流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以蓝图为引领、以行动为导向,四川外国语大学正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大踏步地行进在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征程上。

  新担当

  紧扣国家需求培养国际化人才

  高校是创新基地,也是人才成长摇篮,70多年来川外努力创新育人模式,为国家培养了16万余名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川外依然将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瞄准高素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作为中宣部“三进”工作试点全国首批三所高校之一,学校积极推进“三进”工作,探索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培养了英、俄、日、德、法、西、阿拉伯语多语种国际传播人才,得到了中宣部的高度肯定。

  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学校主动将学校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不仅聚焦国际传播人才,还致力于培养非通用语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和国际法学人才。

  面对非通用语人才培养需求,学校增设15个非通用语种,建成了东北亚语种群、东南亚语种群、南亚语种群等五大语种群,同时在教学上增强学生的“五力”素养,加强学生译写能力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十四五”期间,学校规划增设波斯语、乌尔都语、印尼语、塞尔维亚语语种,建设第六大语种群,为助力渝新欧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的开放交流,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储备已成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当务之急。川外自2010年起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合作办学,并于2015年正式启动“SISU-Essex3+1国际组织人才实验班”项目,采用“3+1”本硕连读形式,培养国家急需的复合型、复语型、高素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在国际法学人才培养上,学校与西南政法大学联合办学,开设(“法学+法语”)班,通过联合办学,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让学生在精通法语的同时通晓国际规则,成为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跨学科跨领域、善于破解实践难题的涉外法治人才生力军。

  一个可喜的消息是,今年2月,川外歌乐书院首届学生开班,这意味该校在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商务人才和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上又提升了一步。

  从流畅对话到国际舞台掌握谈判话语权,从单语种学习到多语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不仅仅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更是川外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智慧之变,意味着学校在人才培养水平上迈上新台阶。

  新作为

  搭建智库平台服务国家战略

  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和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的国际角色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如何更加全面、深入、系统地理解我们所身处的世界?

  今年3月8日,重庆首个当代中国研究院在川外成立。在同一天,川外在原重庆国际战略研究院的基础上,整合校内资源,新成立“区域国别研究院”,面向世界重点国家和地区开展专业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力争发展成为“重庆第一、西南领先、全国一流”的高校国际问题研究新型智库。

  高校新型智库的“落地”“升格”,是四川外国语大学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新突破,也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新成效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学校突出国际化特色,形成了国际化办学定位、发展目标、服务面向,所有学科专业建设均以国际化作为要求,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主打外字牌,突出涉外特色,先后成立金砖国家研究院、以色列研究中心、当代国际话语体系研究院、重庆市国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形象与舆情监测中心等应用研究平台,发挥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市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作用,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学校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渝新欧蓝皮书:渝新欧沿线交通物流效率评价报告(2018)》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受到专家们高度评价,认为本书不但完善了“渝新欧”沿线国家交通物流业的理论体系,而且为“渝新欧”沿线国别研究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升级平台搭建,深化理论研究,四川外国语大学勇担传播智慧的使命,向建设高端智库服务国家战略的新高度迈进。

  新姿态

  发出“川外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坚持抢抓机遇,服务国家战略,在发展的过程中,四川外国语大学以生动实践为国家和区域发展提供“川外智慧”,发出“川外声音”。

  2020年1月,学校与重庆市商务委联合打造渝企“走出去”服务港,重庆教育国际发展研究中心、重庆国际战略研究院国际审计研究中心作为承办方,为“走出去”服务港搭建渝运营提供支撑和动力,服务港政务公共服务微信平台设置了包括政策发布、办事指南、专业视点9大板块,为企业的国际化、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持续发力。

  学贯中外,以使命担当传播中国声音。

  2021年,短视频《山水重庆 中国桥都》在网络走红,在英文版视频基础上,川外师生翻译和编配了俄语、德语、法语等7语种的配音版本,在60多个国家进行目标区域精准推送,形成了海外传播热潮,阅读量达到2.13亿次,也成为重庆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经典案例。

  化身友好使者,搭建文化交流桥梁。

  在川外,始终活跃着一群致力于推动中外交流交往的热心人,川外教授陈英专注译作,让那不勒斯四部曲等海外优秀文学作品走进大众的视野。70多岁的赛勒玛·易卜拉欣是川外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外籍教师,10多年来她让许多人热爱上阿拉伯语,不仅被学生们称为“赛妈”,还获得“全国十大外教”荣誉。在川外就读的法国留学生罗曼,被中国的诗词文化深深吸引,他参与拍摄的《诗橙奉节》获得“我眼中的中国——美丽乡村”全球短视频征集大赛特等奖,但他更高兴的是向更多人传递了中国城乡的时尚与活力。

  办好重庆青年电影展,讲好中国故事。

  8年前,川外两位青年教师发起重庆青年电影展,至今已举办8届,规模日益扩大,品牌影响力逐渐升级,已经成为全国青年电影人展示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在2021年举办的第八届影展上推出“国际传播计划”,并增设“国际传播计划·最佳短片奖”,进一步提升了影展以及四川外国语大学和重庆市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带着责任前行,谱写动人新篇,学校开展多语种志愿服务,传播中国抗疫经验,组织57名中外籍教师,高效完成德语、法语等18个语种的翻译任务,16个语种的200名志愿者为在指定医院、酒店和社区进行诊治、观察和隔离的外籍人士提供咨询或语言服务。开设涵盖22个外语语种的外文门户网站,极大地提高了国际传播能力,展现出一所高校的责任和担当。

  链接>>>

  重庆国际传播学院落户川外 助力重庆更好走向世界

  近日,重庆国际传播学院在2022悦来城市国际传播论坛上揭牌成立,并落户四川外国语大学。

  这一消息令川外师生备感振奋、深受鼓舞。据悉,川外现有22个语种,51个本科专业(包括24个外语类专业),外国语言文学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1年7月,川外率先成立国际传播学院。一年来,新申请获批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设立国际传播硕士培养方向、国际传播二级学科博士点,完善了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层次。

  重庆国际传播学院的建立,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未来将进一步集结整合科研平台,发挥川外多语种优势,在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等领域形成合力,建设重要的国际传播新型智库;开展区域传播研究,深入总结、研究地方性国际传播经验和规律,助力重庆城市形象国际传播。

  国际化办学亮点纷呈

  ●中外合作办学走出特色路

  学校与海外合建孔子学院3所,分别在非洲多哥洛美大学,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国立语言大学和美国俄亥俄东部中央教育服务中心。孔子课堂1所,在厄瓜多尔思源中国语学校。

  ●教师出国访学呈现新局面

  截至“十三五”末期,全校所有专业教师有出国(境)经历的比例达到58%,外语类专业教师有出国(境)经历的比例达到91.5%。

  ●国际学生来华留学取得新突破

  过去5年来,学校年度接收留学生最多达423人,学历生占56.1%,覆盖本硕博3个层次。

  ●国际化特色办学实现新发展

  2021年4月,学校顺利通过“重庆市高校国际化人文特色建设项目”终期验收。同年9月,学校获批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学校国际化办学进入一个新时期。

  王小寒 胡忠英 图片由四川外国语大学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