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邮电大学科技园 |
|
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实训室 |
重庆邮电大学是国家布点设立并重点建设的邮电高校之一,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在信息通信和大数据智能化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被誉为“中国数字通信发祥地”。
近年来,重庆邮电大学不断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让重邮成为我市大数据智能化的一个实验场所、人才高地、科技高地”的要求,实施“世界一流学科攀登计划”。
为此,重庆邮电大学持续提升产学研合作能力,创新产学研合作方式,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积极构建合作关系。学校通过推动“下山办院”和“下山办园”,服务重庆打造“智造重镇”、建设“智慧名城”,助力重庆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为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质“原动力”。
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获批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
前不久,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公布了6个新设立市级博士后工作站名单。其中,重庆邮电大学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获批设立“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据了解,“重庆邮电大学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位于渝北区仙桃数据谷,是学校深入推进“下山办院”与渝北区合作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旨在“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推动校地融合发展、校企协同发展”。依托建设单位为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主要围绕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与智能技术、工业互联网平台工程实训等领域开展相关应用创新工作。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紧密结合渝北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工业互联网产业,积极建设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应用创新中心、工业大数据与智能技术应用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工程实训基地等平台。
目前,研究院已成功被市科技局认定为“重庆市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在科研项目上,主要在工业互联网、IPv6、TSN、SDN领域牵头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重点项目。比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软件”重点专项“新一代现场级工业物联网融合组网与配置前沿技术研究”项目。
此外,重庆邮电大学依托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工业物联网研究团队已经突破精确时间同步、确定性调度等工业物联网核心技术瓶颈,形成专利保护群,获专利授权157项,在工业无线、异构网络、TSN时间敏感网络、边缘计算、IPV6工业物联网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重庆邮电大学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对学校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扩大学术交流构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依托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建设的工业互联网学院成为首批立项的50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之一。
未来,工业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将继续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重庆市区域经济社会需求,重点对接重庆市工业互联网产业需求,围绕工业互联网技术架构核心内容,以重庆市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纽带,以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为载体,着力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基地与创新服务平台,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实践教学与产教融合育人,不断汇聚校内外优质资源,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工业互联网卓越工程师。
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 培养社会需要的实战型专业技术人才
“学校之所以提出‘下山办院’是为了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更好地对接产业需求,推动校地融合发展、校企协同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实战型专业技术人才。”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表示。
为此,学校围绕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在南岸区、重庆经开区举办“重庆邮电大学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采取统筹规划而又协同配合,跨学科、跨学院、跨团队等方式建设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创新研究院组织形态。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多学科交叉、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广泛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成果产业化,打造应用技术研究、行业技术研发的载体,大力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科技企业,构建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
如何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转型?重庆邮电大学在创办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过程中找到了答案。
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着力于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的研究,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指导方式、承担项目形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有效创新,努力探索新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导师、研究生主动对接产业服务的激励政策,激发师生参与“下山办院”的积极性。制定实施与项目定位于目标要求相适应的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管理方案。利用区位优势,以产学研结合为指引,积极和外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合作,促进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产业界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尤其是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创新举措,完善研究生培养创新机制。
此外,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形成了完整的从人才供给、技术供给、能力供给及成果转化的大数据智能化创新生态,全方位服务地方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为南岸区智能化产业发展、重庆市经济发展和中国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保障,为学校“世界一流学科攀登计划”提供平台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以“下山办院”为依托,启动了重庆邮电大学科技园建设。按照“一校一园”“一核多点”的建设模式,立足广阳湾智创生态城这个核心,加速技术资本与金融资本、研究开发和实际生产、开发队伍与经营队伍高效结合,构建“众创空间+苗圃+孵化器+科技园(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通过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空间通信研究院 成为区域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
两江新区作为中国内陆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也是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核心承载地,发展前景广阔。
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依托学校的优质创新资源,发挥对接、集聚和服务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打造空间通信领域创新示范高地、产业孵化高地和人才培养高地,使研究院成为重庆邮电大学服务重庆及两江新区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
据了解,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主要围绕空间通信和卫星互联网产业,开展先进技术科研攻关,集聚创新资源、汇聚高端人才、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组织开展智能感知、通信、计算、信息融合及网络组网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转移、技术咨询、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
具体而言,空间通信研究院以自主研发的芯片和智能计算平台为基础,构建应急网络生存性机理与资源优化技术,重点突破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开展基于多实验平台的智能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重点开展空间通信协同技术、空间通信多源大数据融合智能技术的研究。聚焦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研究,加强空间通信虚拟网络仿真技术研究、空间通信网络协议研究与验证。空间通信研究院深度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与两江新区在空间通信领域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等领域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集成电路协同创新中心和集成电路学院 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成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规格启动建设。
重庆邮电大学积极主动作为担当使命,在西永微电园举办“重庆市集成电路协同创新中心”和“重庆集成电路学院”,实现技术支持服务、人才培养引进、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企业培育孵化等五大功能。
据了解,学院项目建设包含柔性电子薄膜与新能源材料中试生产线、耐高压与硅光集成工艺特色线,建设材料、光刻、刻蚀、薄膜、金属等工艺设施,开展IGBT、氮化镓HEMT、硅光芯片等关键“卡脖子”工艺技术研究,服务打造“辐射成渝、放眼全球”的集成电路服务、创新及人才培养为一体国家“芯火”双创基地,营造集成电路创业文化与创新生态,全方位服务微电园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集成电路资源辐射与聚集中心,服务西部(重庆)科学城,支撑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此外,学校成立了董事会。依托董事会平台,学校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中国铁塔、华为、中兴等行业知名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与长安汽车、四联集团、机电控股等在渝大型企业,与重庆南岸区、渝中区、永川区、江北区、大足区、开州区、云阳县等地方政府、园区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以董事会为纽带,重庆邮电大学已与610家企业围绕人才培养、实习实训、企业培训、教师企业挂职、科技攻关、成果转化、联合报奖、共建基地等全面开展合作。学校构建产教融合发展生态,促进校企合作与协同育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协同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重庆邮电大学以“下山办院”为试验田,主动对接重庆各产业园区新兴产业发展和重点科研的人才需求,将人工智能、软件开发、信息通信、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等学科方向的研究生入驻校地共建创新研究院,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服务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探索产教协同育人模式,校企共建创新人才培养中心、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面提升了创新人才供给水平。
未来,学校将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探索研究院高质量建设的有效路径,大力推进高质量产业输出、高水平创新人才输出和高水平师资培养的有效结合,继承好坚持产学研合作的优良办学传统,坚持服务社会重大需求,努力实现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有效统一。
温平川 敖永春 孙厚彬 图片由重庆邮电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