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
第070版:T58 与时代同进步 与重庆共成长 重庆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向“新”而行 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8 月 0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新”而行 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
——西南政法大学“以本为本”开创本科人才培养新局面

  西南政法大学代表队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参加国际赛事

  西南政法大学蒋亚娟教授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一等奖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

  随着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走向深入,西南政法大学在大势中塑优势、优势中聚胜势、胜势中成气势,以“新文科”建设为杠杆,撬动了一场深刻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革命”,开创出本科人才培养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在新文科建设中,西南政法大学坚持质量为王、守正创新、分类推进的思路,描绘出“一个引领、四个坚持、三个向面、三大支点、五大基建”路线图,旨在培养一大批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全球精英素养、行业领军能力”的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如今学校已成为重庆市高水平新文科建设示范高校。

  四个坚持

  让专业更专、特色更特、创新更新

  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的闭幕现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蒋亚娟教授、陈治教授走上颁奖台,他们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手捧烫金的荣誉证书,他们不仅为西南政法大学在国家级教师教学竞赛中揭开崭新一页,更实现了开创历史的“首次”与“唯一”——本次大赛一等奖既是重庆市首次获得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一等奖,也是全国政法院校唯一的一等奖。

  潜心学术科研,用心沉淀课程,这份荣誉见证了西南政法大学的办学实力,更是坚持“内涵发展”的生动诠释。

  紧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主线,西南政法大学将建设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本科课程作为办好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本科人才的着力点,打造本科专业与课程、学科统筹联动、协同并进的新格局。

  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西南政法大学以先行者的担当、开拓者的姿态锐意进取,“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围日趋浓厚。学校重点围绕“教学质量标准建设”,以“过程监控”为抓手,以“信息数据”为支撑,建立全方位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意识与质量文化。

  让专业更专,也让特色更特。西南政法大学坚持“特色发展”,围绕“四新”建设促进专业交叉融合,形成法学与其他专业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体系,深耕细作培养“法学+”人才。

  在坚持“内涵发展”、坚持“特色发展”的过程中,西南政法大学不断激荡创新的澎湃动力,以课程改革创新为抓手,从“应试教育”转向创新教育,实施科学课程评价,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以教学、教研创新为引领标杆,从“应题研究”转向志趣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的经世致用研究,提高教师教研、教学能力,建设了一支政治素质强、教育站位高、国际视野宽、育人效果佳的师资队伍。

  无论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让西南政法大学走得多远、飞得多高,它都始终没有忘记脚下的路,坚持“立德树人”,并以其为发展的立身之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本科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教育”的大思政育人体系为引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将价值塑造、人格养成、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西政特色的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三个向面

  基础面、急需面、前沿面“面面俱到”

  新时代呼唤新文科,文科教育一直都是形成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主战场、主阵地和主渠道。

  在新文科建设的实现路径上,西南政法大学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将学科知识更新与解决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像打磨钻石一样打磨新文科的不同“切面”,让基础面、急需面、前沿面“三个向面”绽放夺目光芒。

  锚定新文科建设的基础面,西南政法大学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这座“富矿”,坚持本科教育本色“真”、底色“红”、特色“明”、成色“足”,开设了一批彰显“红色基因”、历史传统、学科特色的思政课程,使西政学子在参观历史文物、回望历史场景、聆听感人故事中深刻体悟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深入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和革命传统,做到知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从历史走向现在,如何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意味?这是西南政法大学一直深入思考的问题。学校找准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的衔接点、关键处,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探索建立了具有西政特色的课程思政模式,做到专业不减、育人有增、思政更浓。

  锚定新文科建设的急需面,西南政法大学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步快跑”推动专业适应性调整、前瞻性布局和结构性变革,围绕数字经济、纪检监察、海外利益保护等领域布局新增新文科专业。学校“遨游”人工智能、涉外法治、国家安全、人权法学、数字经济“蓝海”,开设了跨学院、跨学科的新兴交叉课程,开展了反映新文科、新工科建设成果以及相关学科急需紧缺教材的新编立项工作,踢准科研成果落地的“临门一脚”。

  锚定新文科建设的前沿面,西南政法大学在“新度”上下功夫,做强人工智能法学、国家安全学两个交叉学科和专业的“春耕播种”,通过虚拟仿真资源、模拟实训系统、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府校企”合作等方式,让司法鉴定中心、法治科技园、证据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平台、证据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平台、大数据侦查联合实验室等8大实验室长出腾飞的“翅膀”。学校还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现代信息技术、刑事科学技术、国家安全学与法学专业的深度融合,打造科技牵引、“文—工”结合的智慧司法学科专业群,创立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法学院”、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法学”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全国首个海外利益保护实验班,3项“全国首个”扩大了育人的美誉度、影响力。

  三大支点

  培养德、法、知、行兼修的法治人才

  办学72年来,西南政法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30余万人,是全国培养法治人才最多的高校,被誉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黄埔军校”。一批批“德法兼修”的应用型法治人才服务在国家战略的“风口处”,奋进在法治建设的“主阵地”,耕耘在智能法学的“最前沿”,活跃在法律服务的“第一线”。

  他们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学校“靶向育人”的精准支撑力。学校聚焦“一带一路”建设、海外利益保护、国际争端解决、RCEP区域法治建设等领域,突破国内法治人才培养高度同质化的瓶颈,率先设立卓越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一带一路”双语双法国别法实验班(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人工智能法学实验班等特色法治人才实验班,设立了“法学+英语”“法学+审计”“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复合型双学士学位项目,建设了国家首批高端智库培育单位“人权研究院”、中国法学会首批法治研究基地“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等,精细化设计差异性的法治人才培养方向,培养了一批心系天下、具有家国情怀的卓越法治人才。

  从“育人”走向“育心”,西南政法大学不仅要培养“德法兼修”的应用型法治人才,还要培养“德知行能”的复合型法治人才。学校坚持“思政、国情、专业、语言”四位一体,突破传统法治人才培养“零敲碎打”的困境,将法律实务技能划分为案例分析技能、检索写作与谈判技能、综合技能三大模块,构建以“德—知—行—能”为主线、要素齐备、知行合一的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由“人”到“心”,不只是一字之变,更是观念之变、行动之变、方法之变,由此引发学校立德树人成效之变,人才济济的美好景象正如春之铺展,一路生花:组织学生参加世界人权模拟法庭竞赛、中国“WTO”模拟法庭竞赛等高水平、全英文涉外竞赛,屡获佳绩;探索“纯粹案例教学法”“多师同堂专题研讨式教学”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将国内外法治的最新经验和生动案例带进课堂教学……

  从国内走向国外,西南政法大学将“德知行能”升级为“融通复合”,不断丰富“内圈”,以协同创新为抓手,以“法学+”为路径,整合校际优势资源,与四川外国语大学于2021年联合举办全国首个“法学+法语”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不断激活“外圈”,与“一带一路”沿线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与英国考文垂大学、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建立本硕两个层次的法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班,是西部地区唯一承办法学学科中外合作办学双学位项目的高校,形成多元主体互动参与下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

  五大基建

  全维度创新教学 垒筑人才培养高地

  专业、课程、教材、教法、教师,是新文科建设的“五大基建”,学校从广度、深度、效度等多重维度,大力推动“金专”建设,精心打造一批“金课”,用心编制一批“立体化”教材,不断革新教法、壮大师资,垒筑起人才培养高地。

  西南政法大学广耕专业建设生态圈,围绕法学、新闻传播学、国家安全学等优势学科布局构建卫星式本科专业群,按照“跨专业、跨学院、跨学科、跨区域、跨国际”的模式,通过内涵建设、资源配置、责权管理、质量控制等一体化设计,持续推动一流本科专业的扩容增效,持续打造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

  西南政法大学深耕课程建设主阵地,大力发展新文科、新工科课程,积极推进一流课程集群化建设,建有10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法学专业一流课程在全国政法院校中居于首位)、2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西南政法大学精耕教材建设更高处,加强与一流本科相匹配的教材规划顶层设计,积极探索以“教材—教辅—案例—视频”为内容的立体化教材建设,同时对标传统、新兴和交叉三类课程,着力推进教材编写方法的改革,即跨专业的交叉编、“实体法+程序法”的融合编等。

  西南政法大学丰富教学方法多样态,及时将新时代的新理论、新知识融入课程体系,借力信息技术和智慧教室,及时将大数据挖掘、信息可视化等行业实践中的新技术新方法融入教学体系,推动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同时,强化学生思维训练,开设了创新思维训练、批判性思维、逻辑与思辨、学术研究方法等课程。

  西南政法大学持续壮大教师培养蓄水池。从“为师”走向“为人”,围绕“德与才”“内与外”“纵与横”“个体与团队”等元素,全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学素养、教学能力和学术能力培养;探索建立跨学院、跨专业的教研机制和虚拟教研室,让“传、帮、带”为教师能力“搭梯子”,实现教学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四大创新”。

  “一个引领、四个坚持、三个向面、三大支点、五大基建”汇聚起强大的育人合力,让“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更加生动、更为深刻。西南政法大学把握高等教育培养新范式,聚焦高等教育教学新基建,《新文科“四通”融合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等两个项目成功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项目立项,《新文科“敢闯会创”人才培养范式改革与治理创新》等两个项目成功获批重庆市首批新文科项目立项,树立起新文科建设的新标杆。

  王怀勇 图片由西南政法大学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