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照城市精神 讲好重庆故事重庆日报6次“重走”
第017版:T5 与时代同进步 与重庆共成长 重庆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烛照城市精神 讲好重庆故事
重庆日报6次“重走”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8 月 0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望

烛照城市精神 讲好重庆故事

  本报对冉绍之的报道。

  本报对梁强的报道。

  创刊70年来,《重庆日报》始终在提升城市文化自信、宣传人文精神,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动力。70年来,重庆日报采编队伍孜孜不倦地发掘着这座城市那些激动人心的吉光片羽,他们既是生活的守望者,还是时代的筑梦者,更是历史与记忆的见证者和书写者。

  一张态度纸、思想纸、观点纸、故事纸

  5000多个文件、上千万字的资料……7月22日,重庆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打开办公桌上的电脑,指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件说,这些由他经手探讨、修改、审定的文章和稿件,记录了数十年来他和《重庆日报》的不解之缘,见证了《重庆日报》的守望、责任、担当。

  “她是一份有文化自觉的报纸,挖掘了城市人文底蕴”

  “我家有两代人与重庆日报有缘。”周勇说,解放前,父亲以报人身份从事党的隐蔽战线工作,与重庆日报一众老报人多有交集。解放后,父亲也曾在《重庆日报》上发表了一些文章。

  上世纪80年代初,周勇大学毕业后回到重庆工作,接续报缘。1985年7月28日,三十出头的周勇在《重庆日报》发表了第一篇短文《读邹容〈涂山〉诗》。

  周勇回忆,当年,重庆市委与四川省委联合举办邹容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史专家齐聚重庆。《重庆日报》用整版刊发了多篇有关纪念邹容的文稿。“那时的《重庆日报》只有4个版,却拿出整版纪念邹容,以此梳理重庆的革命文化源头,整理其内容,建构其体系,继承革命传统,由此可见她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上世纪90年代,经过深入研究,周勇写了《红岩精神与延安精神》一文,首次论证了红岩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相互关系。2001年,该文在《重庆日报》发表。周勇在文章中写道:“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1985年见报第一篇短文起,我先后在《重庆日报》上发表了100余篇作品。而我仅仅是众多重庆历史文化探究者、记录者中的一员。在这个过程中,《重庆日报》帮助了我们的成长,我们也有幸见证了《重庆日报》踏实前进的步伐。她是一份有文化自觉的报纸,挖掘了城市人文底蕴,提升了城市文化自信。”周勇说。

  “重走”系列报道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重庆日报》在发刊词中写到:报纸必须努力起着人民教科书的作用,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工人、农民、青年学生,妇女界、文化知识界与工商界的时事学习和政策学习,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水平,介绍文化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同时帮助干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提高理论水平。

  在周勇看来,“教科书”这一作用,集中体现在《重庆日报》的6次“重走”上。

  2014年6月,《重庆日报》推出了“君从何处来 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之路”系列报道,开启了对“重庆人从何处来”的追寻。

  从2016年起,《重庆日报》连续五年推出了“重走”系列报道:2016年的主题是“重走古盐道 感受新变化”,以20个版、10多万字的报道,揭秘古盐道背后的文化密码,反映近年来盐道沿途各区县在脱贫攻坚中发生的巨变。

  2017年是“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共36个版、近20万字。这是重庆第一次以区域为视角对巴渝古诗进行全面梳理。

  2018年是“重走信仰之路 传承红色基因”,用新视角、新发现、新表达,浓墨重彩地讲述英雄故事,传播革命文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重走”的最后一站,是浙江省嘉兴市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重庆日报》报道了重庆党史研究的重大发现:1920年3月12日成立的四川省重庆共产主义组织向共产国际提交的《重庆报告》表明,重庆共产主义组织是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是“丰碑 重走成渝铁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述说着一个真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创造出这项伟大的工程奇迹。

  2020年是“重走成渝古驿道 感受双城新变化”,讲述川渝交往的历史渊源,展现古驿道沿途城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新气象新作为新故事。

  “我参与了整个‘重走’系列的报道活动。”周勇点开一个个文件夹,一篇篇精彩的“重走”故事历历在目。他说,《重庆日报》的“重走”系列报道,以当下的视野、受众的视角、融媒体的方式烛照历史、溯源文化、弘扬时代主题,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浸润心灵,成风化人、凝心聚力,“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从一张报纸看出一座城市的精气神

  重庆文化究竟是什么?

  周勇称,《重庆日报》刊登了重庆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报告首次提出重庆人文精神(“行千里·致广大”),首次明确了重庆历史文化体系(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和移民文化),强调要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为重庆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成就。

  “直辖以来,重庆开始梳理自己的城市精神,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有幸参与其中。”周勇说,《重庆日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8年3月,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与重庆市文化研究院举办了重庆文化体系研讨会,专家们就文化形态、体系建设等进行了热烈讨论。

  2018年3月至5月,市委宣传部组织周勇和这批专家发表了研究重庆人文精神的文章。随后,周勇花了3个月时间完成研究报告《答“重庆文化之问”——对重庆历史文化体系的一种探讨》。2018年8月10日,《重庆日报》大篇幅推出这篇文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讨论。

  “从一个人的穿着和言谈举止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位和修养,从一张报纸可以看出一座城市的精气神。”周勇感叹,70年来,《重庆日报》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动力,是一张态度纸、思想纸、观点纸、故事纸。

  “未来将有更多的历史文化耕耘者与她同行,持续传递正能量,发出好声音。”周勇说。

  (记者 李珩)

  坚守信仰力量 展现城市荣光

  70年来,《重庆日报》参与、见证、记录、推动了重庆的建设发展。聚焦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奋斗者、引领者,几代报人薪火相传,用无悔的追寻,守望信仰的力量。

  守望,这座城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人民——

  面对高山绝壁合围、生活闭塞落后的艰苦环境,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时代楷模毛相林带领下庄村村民,以愚公移山般的决心和毅力,用实干苦干修出了一条让村民摆脱贫穷闭塞的“天路”。

  《重庆日报》对下庄人的报道持续了20多年。1999年12月24日,在毛相林带领下庄村民修路最困难之时,《重庆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感天动地下庄人》一文。下庄“天路”通车这一年,2003年12月16日,《重庆日报》又推出整版报道《一条路与一个村庄的命运》,让下庄再次感动世人。党的十八大后,《重庆日报》对毛相林和下庄人不等不靠、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事迹更加关注,先后推出了多篇重点报道。

  包括毛相林在内,多年来,上百个一线扶贫干部和贫困地区群众披荆斩棘、拼搏奋斗的故事见诸报端:将青春献给扶贫一线的杨骅、用生命书写扶贫日记的胡华平、牺牲在扶贫路上的王明香……在他们身后,是全市尽锐出战的5800个驻乡驻村工作队、5.71万名工作队员、20余万名结对帮扶干部。

  守望,这座城市冲锋在前、敢啃硬骨头的优秀共产党员——

  自1993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正式实施以来,《重庆日报》用大量篇幅聚焦这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2000年7月5日至7日,《重庆日报》连续3天刊发报道《为了移民的根本利益——记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冉绍之(上、中、下)》。党员冉绍之时刻牢记移民根本利益,在奉节县安坪乡三沱村探索出农村“就地后靠安置”的移民路子,既完成了党和人民交付的任务,又受到移民爱戴,被誉为“移民先锋”。

  在这座英雄的城市,有千千万万个像冉绍之这样时刻牢记人民利益、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的共产党员。

  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谢兰,20年如一日,把党的城市工作和基层治理化为春风细雨、民心所盼、民生所需,成效卓著。

  2019年,本报记者通过蹲点采访,相继推出《一位社区党委书记和1422人的安居梦》《谢兰为什么能》等系列报道。这组报道以纪实笔法,聚焦城市更新问题,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全景式呈现了居住在老旧社区群众的“苦”,基层治理的“难”,社区干部的“磨”,干群关系改善后的“乐”,展现了邢家桥城市老旧社区治理的“四部曲”。

  报道生动展现了城市基层治理的难点与痛点,深情展示了基层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在巴渝大地引发热烈反响。参与报道的20多名记者深切体会到基层社区工作的艰难,这也成为他们践行“四力”的生动案例。

  守望,这座城市凡人义举、英雄辈出的底蕴——

  礼赞英雄,亦是《重庆日报》新闻报道的永恒主题。

  “抱走一团火,救了一车人”。1995年3月21日,因为司机加油时违规操作,一辆长途客车突然燃起熊熊大火,正在车上的成都军区某团战士梁强,为拯救车上的27名乘客,奋不顾身抱起起火物,把它抛到离车7米多远的地方。乘客们安全了,梁强却全身重度烧伤,生命危在旦夕。在经过当地医生69个小时的抢救后,梁强终于挺过了休克大关,3月24日,医生们护送梁强来到重庆接受治疗。《重庆日报》迅速推出梁强的连续报道,梁强的英勇事迹很快传遍大江南北,许多人被他的事迹感动,不少人更是主动献血献皮肤,想要帮助这位可敬的英雄。

  2021年6月1日,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体育老师王红旭,百米狂奔纵身跳入长江救起两名落水儿童,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英勇牺牲。他的英雄事迹和背后的救命“人链”,感动了一座城。

  重庆日报迅速成立采访组,一方面深入大渡口和万州,梳理王红旭的社会关系图,围绕王红旭的成长经历作链条式采访;一方面联合兄弟媒体发起寻找救命“人链”里的好心人行动,连续数天对许林盛、张广荣、马波、张亚等救命“人链”的主要当事人进行报道;6月21日、22日,连续两天推出重头报道《用生命托起师魂——追记舍身勇救落水儿童的王红旭老师》《王红旭老师背后的城市力量——记救命“人链”中的那些人和事》。

  这些报道催人泪下,感动无数重庆人。报道组的年轻记者说,越是深入采访,越是被王红旭老师身上闪耀的光芒所感染,而毅然与王红旭一起结成“人链”救人的那些常怀义勇之心、救人之仁的平民英雄,更是用非凡的胆识书写了新时代重庆好人的形象。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改革开放、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党的建设、卫生健康、文化繁荣、疫情防控……70年来,《重庆日报》报道了重庆各行各业涌现出的一大批奋斗的前行者、社会的引领者。

  从不断涌现的“好人”到各行各业的“最美”,从受到表彰的时代奋斗者到默默无闻的热心大叔大妈……重庆这座城市最普通、最真实、最鲜活的面孔,占据了《重庆日报》的大量版面,受到读者的认可和喜爱。

  正如1952年8月5日《重庆日报》发刊词中写到的“大力宣传与表扬广大人民群众”“报纸必须努力起着人民教科书的作用”,70年来,《重庆日报》守望城市精神,为凡人善举立传,让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都能学有榜样、行有示范,为城市精神写下鲜活注解。

  (记者 张莎 实习生 王懿瑶)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