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石龙镇 盘活传统村落“聚宝盆”
第021版:T13 聚焦2022川渝住房城乡建设博览会
上一版 下一版 
巴南石龙镇 盘活传统村落“聚宝盆”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7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巴南石龙镇 盘活传统村落“聚宝盆”

  石龙镇覃家大院 摄/李显彦

  经过修缮,覃家大院重现原貌 摄/李显彦

  覃家大院木雕门窗 摄/李显彦

  跳蹬坝改造效果图

  核心提示

  石龙镇地处巴南、涪陵、南川交界点,驻地石龙场,距巴南区48公里路程。山高林密,这座小镇悠久古朴,仿佛藏在深闺。

  近年来,在市、区住房城乡建委的大力支持下,石龙镇盘活文化资源,守护文脉根魂,覃家大院、跳蹬坝等一批历史建筑相继被纳入了市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贯彻“重点保护、普遍改善、合理保留、局部更新拆除”的原则,石龙镇从建筑实际使用者的需求出发,使传统村落建筑成为乡村传统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的传承与延续,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百年老院

  倾听历史回响

  沿着大连村蜿蜒的村道向上行驶数百米,拐个弯便豁然开朗。

  三面环山、南高北低,依山傍水下,只见小青瓦铺面的屋顶连绵成片,上有泥灰脊、中塑宝瓶花、凤头翘,气象不凡。

  这正是隐藏在恬淡山林中的覃家大院。

  这座清朝大宅院被厚实高大的外墙所环绕,高约3米-7米,由中院坝、左天井、前左后右炮楼建筑群体构成,属于单檐悬山式建筑。

  大院坐南向北,为一正两厢加朝门的四合水布局。内院一楼一底、穿斗木结构、抬梁式梁架,是较典型的“撮箕口”式吊脚楼。

  仔细看去,整整一排房屋的木雕门窗就像精美艺术品,镂空刻着福禄寿喜、福寿八仙、人物故事、花鸟虫鱼兽等图案,象征着美好的祝福。

  相传,覃家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巴人后裔,在湖广填四川时辗转迁徙而来,经数代辛勤、勤俭持家,拥有了良田百亩,家业慢慢昌盛起来。1869年,覃应礼修建了覃家大院。

  据当地村民回忆:覃家大院占地三亩六分六厘,正大门为八字朝门造型。门前九级石阶,每一石阶都是用二丈六尺长、六十公分宽、四十公分厚的整块条石铺砌,九级石阶顶端便是戏楼,修建得十分别致,院里人不出门就能在任何角落观看表演,院外人不进院子也能看到戏台。

  大院落成之时,请戏班子唱了五天五夜,附近村民们都跑来看戏,把荒僻的山林草丛踩出了一条小路,于是覃家人就用修建房屋剩下的石料,沿着那些足迹铺了一条到石龙街上的石板路。

  如今旧景不再,但从村人的言谈中还能感受到当年这里的盛况,回忆中的景象仿佛被时光雕刻又遗弃,慢慢变为尘埃。

  2020年,覃家大院被纳入我市第二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沿用当地工艺

  还原原有风貌

  如何保护好这些老院子,把巴南区的“巴县老院子”品牌做强做靓?

  石龙镇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指导,通过“设计下乡”开展传统村落设计,引入“集中连片”的发展理念,决定有原则、有针对性地对村落进行保护与发展。

  设计师与镇政府、大连村村民共同制定和建立符合当地特色的传统村落设计编制方法、工作流程、工作内容、技术措施,专门出台了《石龙镇大连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设计方案》,指导覃家大院总体设计、重要节点环境设计、房屋改善设计。

  同时,结合巴南区打造“巴县老院子”和“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工作的契机,在巴南区住房城乡建委的支持下,石龙镇邀请了全市在农文体旅融合一线进行实操的20余名优秀企业家及2名文旅界专家前来调研走访,举办“巴县老院子”专题沙龙,对石龙镇如何高起点整体规划、高标准深度融合、高品质策划打造建言献策。

  2021年,石龙镇争取到资金790万元,在确保建筑安全的基础上,融入传统非遗周氏木作技艺,原汁原味还原覃家大院历史风貌。

  沿用当地手工艺,所有修缮均在不破坏原有建筑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具体采取修、补、换、清4种方式推进。修:修缮现状建筑破损的屋面和结构;补:补充建筑缺损的墙体构件;换:对建筑中损坏严重的构件进行更换;清:清理建筑立面。

  如今,百年覃家大院重焕生机,整齐规整的线网、重刷清漆的实木柱身、精美的雕花门窗……恍如步入历史时空,让人目不暇接。

  下一步,石龙镇将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强力推进覃家大院作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集中连片发展

  叫响“巴县老院子”

  据了解,不仅是覃家大院,石龙镇人文历史厚重、文物古迹丰富。

  有“石龙三宝”之称的除了覃家大院,还有杨氏碉楼、周氏传统木作技艺,另有百家宴、石龙民间吹打、石龙龙门阵等民俗文化,石龙镇志、覃氏族谱等古籍存留。

  目前,石龙老街(大连村跳蹬坝)已成功申报市第三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整修维护工作正有序推进中,杨氏碉楼正在积极申报市第四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今年,石龙已投入100万元,对杨氏碉楼附近的环境进行整治,修建了人行步道,清理了河道,设置了围栏铺草坪,通向碉楼的公路两旁也种满了格桑花。

  “覃家大院与石龙老街直线距离670米、车行时间2分钟,与杨氏碉楼直线距离3.6公里、车行5分钟-8分钟,在地理区位上,连片发展非常适宜。”石龙镇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将全力盘活文化资源,守护文脉根魂,叫响‘巴县老院子’品牌,带动当地村民增收。”石龙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石龙将整合资源,着力通过优美的传统建筑、完善的基础设施、怡人的生态环境、浓厚的传统文化、集中连片融合发展、设计施工一体化,打造以乡村田园生活体验为依托的休闲民宿传统古村落。

  链接>>>

  保留完好的文物古迹

  石龙老街

  清康熙年间,在“赶场坝”的几家野店发展成集市,后迁至距“赶场坝”一公里的石梁上建场,因地形似龙,故名石龙场。1993年,撤花石、长岭并建石龙镇。

  石龙老街的美在于它的朴素,三五米宽的青石板街道上长了青苔,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多为土木结构,房屋不高,最多只有两层,漫步行走在老街上,少见游客身影,虽然略显静寂,感受到的却是十足烟火气。

  杨氏碉楼

  杨氏碉楼位于大兴村绍兴湾,建于1840年,原为地主杨丙成旧宅,又称“杨氏庄园”。杨氏碉楼为防御土匪而建,承载了民国时期杨氏一族的兴衰,解放后改建为校舍。

  整体建筑群坐东向西,平面呈四合院布局,主体建筑为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原有4栋碉楼环围,现存3座。南角有一座五楼一底的碉楼,通高17.6米,四面开窗,有多个整石开凿而成的喇叭状射击孔,顶楼西墙外挑木廊道,外墙粉饰青砖勾白缝墙皮。

  碉楼大门立柱为整石构筑,上阴刻行书联“护宅龙层层曲抱,临门客步步高升”,横批“四知名范”。

  董家山碉楼

  董家山碉楼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共4层,20多米高,具有典型的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碉楼楼体的修建工艺与明代修长城类似,由黄泥、石灰和糯米粉的混合物按一定比例浇筑而成,强度很高,因而屹立百年不倒。

  底蕴深厚的村落文化

  周氏传统木作技艺

  周氏木作多为祈福题材,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具有戏剧性、生动性、有趣性等特征。如今,周氏木作技艺与床、桌椅、茶具、装饰摆件等生活家居用品结合,在设计上既有古朴韵味也符合现代审美,既突出传统工艺又注重实用功能。

  百家宴

  历年来,石龙镇当地村民都会自发举办百家宴,庆祝新春佳节。

  象征团圆的糯米丸子、寓意吉祥的红烧鱼、必不可少的腊肉香肠……不仅让大家饱了口福,更让大家增加了情感交流,展现出老街浓浓的邻里情意,营造了团结互助、文明和谐的邻里氛围。

  石龙民间吹打

  石龙民间吹打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年间便组建有石龙民间吹打乐队,皆为农民业余所事。每逢庆典、节日或乡民婚丧嫁娶有邀者,则由领头人临时召集组合而成。主要类型有清朝老锣鼓和将军锣鼓等。

  石龙龙门阵

  石龙龙门阵代表作有《神笼笼鬼笼笼》《宰相传奇》等古老故事、悠远传说,《解放军十七勇士》《平凡的两口子》等现代石龙人的奋斗凯歌。

  覃氏族谱

  《覃氏族谱》详细记载了覃氏圣谕十六条、家规十则,另设有劝、戒、禁各十条,以劝善惩,教化后人。

  贺娜 姚兰 图片除署名外由巴南区石龙镇政府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