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 “七新”展现都市中心担当
第010版:聚焦主城都市区高质量发展·渝中
上一版 下一版 
渝中 “七新”展现都市中心担当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7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渝中 “七新”展现都市中心担当

  美丽渝中

  陆海国际中心效果图

  夜幕下的十八梯

  加装电梯后的医学院路小区居民更方便

  核心提示

  近年来,渝中区认真贯彻市委对渝中提出的“五高”要求,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全力投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提升价值,积极推动产业升级振新、城市有机更新、人文渝中铸新、改革开放创新、绿色生态焕新、基层治理出新、民生福祉添新,全面提升渝中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实力,坚定扛起“重庆母城·都市中心”担当。

  产业提档升级 展现城市新颜

  夏日华灯初上,暑热依旧,渝中区各景点开始热闹起来,尤其是解放碑、洪崖洞、十八梯等地,游客熙熙攘攘。

  旅游,一直是渝中区响亮的名片。山、水、楼、桥高低错落,俯仰之间,最能体现山城、江城、不夜城的韵味。

  在夜经济的带动下,渝中区2021年共接待游客504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8.3亿元,同比增长13.5%、29.7%,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位居全市第一。

  旅游产业只是一个缩影。

  渝中区正积极推动产业升级振新,促进全区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在经济“压舱石”金融、商贸产业方面,新增市级以上金融机构49家,金融业增加值、绿色金融规模稳居全市第一;华润集团、老佛爷百货入驻渝中,重庆国际商务区加速建设,解放碑—朝天门商圈以不到全市万分之0.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2.3%的地区生产总值,地均产出位列全国中央商务区第一,是全市唯一突破900亿元社零的商圈。

  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渝中区抽样销售额18529万元,同比实现3.1%平稳增长。

  数字经济方面,工业软件、区块链等动能强势,渝中区以全国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成功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

  专业服务、健康服务等产业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深化改革开放,以创新的思维谋划发展,是渝中区推动产业振新的路径之一。”渝中区相关负责人说。

  比如,解放碑是重庆自贸试验区板块之一,朝天门又是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核心承载地。借助两大开放平台优势,在自贸试验区范围内落地重点项目472个,累计引进新资企业50余家,落地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22个、涉及金额49亿美元,占全市五分之一;星展等驻区银行开展金融领域合作项目100余个、金额超170亿美元,占全市一半以上。

  再如,借助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特质,渝中区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18项国家级重大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增值税“一表集成”、探索涉外法律服务新模式、“汇保通”汇率避险新模式等多项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重庆唯一城镇化率100%的行政区,渝中区无论是产业振新还是改革开放创新都紧扣城市发展。

  在渝中区下半城有很多“旧”区域,比如十八梯、山城巷、白象街等。随着城市发展,这些区域迎来改造与新生,逐一以新面貌面向大众,不仅成为商贸、文旅等产业的新增长点,也成为城市更新的典范。

  据统计,渝中区积极探索存量时代都市区有机更新路径,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40万平方米,打造3个历史文化街区、9个传统风貌区、7个山城老街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21个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渝中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

  留住历史文脉 彰显城市底蕴

  既是“母城”,便满是岁月的痕迹。

  渝中区是重庆历史文脉传承最完整、文化遗产最富集之地,全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49处,历史文化遗产数量之多、密度之大、价值之高,居全市首位。

  这是属于重庆的文化底蕴,也是人文渝中铸新的基础。

  渝中区出台《渝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和实施工作方案》《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十七条措施》等,注重将历史人文融入城市气质、街巷肌理、百姓生活,为“人文渝中”建设提供新滋养新能量。

  近年来,渝中区先后新建成开放博物馆(陈列馆)8个,区域博物馆(陈列馆)数量达30家,数量居全市第一;新增市级非遗项目12项、区级非遗项目35项,全区非遗项目累计达到64项;推动实施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大楼旧址、《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桂园、周公馆等52项文物保护工程修缮完成,全区文物保护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文物完好率达95%。

  同时,渝中聚力打造“红色三岩”,并获评全国十佳保护利用案例。

  文化典藏历史,精神照亮未来。人文渝中建设不仅让城市镌刻历史记忆,也让市民拥有更好的精神生活。

  渝中区不断在公共文化服务上推陈出新,让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充实。

  截至目前,渝中区拥有文化馆、图书馆、专题博物馆等公共服务场馆40家;文图两馆总分馆建设稳步推进,与社会力量合作建设分馆、漂流站45个;区属公共文化场馆年接待群众100余万人次。

  此外,渝中区还推出解放碑CBD广场周末音乐会、“城墙故事会”等惠民文化品牌,进一步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

  与人文渝中本底类似,渝中区在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中也有独特的生态环境。

  渝中区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精心修复枇杷山—鹅岭—虎头岩—红岩村6.3公里山脊线,整体提升两江19.4公里江岸线,深化“无废城市”建设,筑牢了渝中半岛生态屏障。

  在污染防治上,渝中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4年达到300天以上,“两江”渝中段地表水水质总体达到II类标准,嘉陵江大溪沟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在绿色发展上,渝中区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5、全国平均水平的1/6,居全国“最优”序列。

  “渝中区将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以积极的姿态、科学的谋划、务实的举措,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进步。”渝中区相关负责人说。

  完善基层治理 增添城市幸福感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城市发展的真谛。抓民生福祉添新,便是渝中区提升城市幸福感最直接的举措之一。

  在曾家岩隧道北部出口,原本的荒坡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个集运动、景观、文化于一体的曾家岩社区体育文化公园逐步成形,预计本月内基本完工。

  据了解,这个公园依山而建,占地约1600平方米,上下高差超过20米,向上连接上清寺求精中学片区,向下紧邻嘉滨路区域,靠山面江,在山腰处还可与轨道交通2号线遥遥相望、并行而立。

  将原本荒废的边角地修建成公园,这并非首个。仅2021年,渝中区便修建了15个边角地社区体育文化公园,直接改善周边市民的生活。

  此外,渝中区城镇新增就业5.2万人;保障5900余户“双困家庭”住有所居,完成老旧住宅加装电梯51台;扎实推动教育“双减”任务落地;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3个,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人均期望寿命等主要健康指标达国内发达城市中心城区水平。

  政府牵头利民生的同时,有效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也是渝中区推动城市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举措。

  作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之一的渝中区,探索了很多做法。“渝中群防”便是一个典型代表。

  渝中群防,是一支集政治、综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六治”融合的新时代专职群防队伍,整合社区巡防队员、流动人口协管员、禁毒义工、义务消防队员4支力量统编建立而成。

  渝中群防群治整编后,累计开展车巡16万余次、步巡85万余人次,及时制止违法犯罪行为600余起,协助抓获犯罪嫌疑人50余人;参与疫情排查防控2万余人次、抢险救灾4万余人次,处置先期火灾80余起,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件;开展法治、疫情防控、反邪教、反诈骗等专项宣传500万余人次……

  此外,渝中区还在多个领域推动基层治理,并取得积极成效。

  比如,全区推行全域网格化管理服务,“党建+物业”管理质效提升,49个“渝中怡家”筑起基层治理新平台,79个社区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宣传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行动,整治288栋高层建筑消防隐患,攻坚拆除可燃雨棚10万余户,专项治理“住改仓”突出问题2800余户。

  王彩艳 陈佳佳 图片由渝中区委宣传部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