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深入内蒙古考察调研,连续五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为内蒙古的长远发展擘画蓝图、明确路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的要求,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苦干实干,凝聚起“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但生态环境基础非常脆弱,过去片面追求经济收益,一度加重草原退化、林缘后退,很多湖泊水质下降、湖面萎缩。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十年间,内蒙古每年完成林业和草原生态建设任务分别超过1000万亩和3000万亩,均居全国之首。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3%,较2012年提升1.97个百分点;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5%,比2012年提高5个百分点。
十年间,内蒙古通过科学规划、系统治理、产业引领等措施,战“荒”斗“沙”。全区年均完成防沙治沙1200万亩,占全国总任务的40%,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了“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重大历史转变。
十年间,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15年内蒙古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至今大兴安岭林区销售碳汇产品交易总额已逾3000万元;每年约4.04亿亩草原通过禁牧得以休养生息,6.16亿亩草原通过草畜平衡得以合理利用,140多万户农牧民从中受益。
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内蒙古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但也一直受困于“一煤独大”的经济结构和“挖煤卖煤”的粗放式发展。
“十三五”以来,内蒙古坚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努力由资源依赖、粗放高碳、分散低效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集约高效转变,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全面深化“科技兴蒙”行动,高标准打造乳业、稀土新材料、草种业三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2021年,内蒙古能耗指标结束连续增长态势,由“红”转“绿”;非煤产业增加值占比约六成,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158家增长到2021年的1223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480亿元,是2012年的5倍多;2022年,国家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内蒙古跻身国家算力枢纽节点,获得新的机遇。
近几年,内蒙古紧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把新能源产业作为转型重要突破口,借助丰富的风光资源禀赋和广阔的沙漠、戈壁、荒漠等可开发地带,打造风光氢储四大产业集群。新能源装机占比已从10年前的22%提高到2021年的36%,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能源发电量首次突破1000亿千瓦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内蒙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建立定期专题研究民族工作机制,相关工作纳入自治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
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中心校校长梅花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在履职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梅花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管理,指导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把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深深植入孩子们心中。在伊敏中心校经常组织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我为祖国唱首歌”等主题活动中,《红领巾心向党》《童心向党》等歌曲是孩子们最愿意唱的歌,天安门前各族小朋友的欢聚场面是孩子们画得最多的图画。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内蒙古各族儿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砥砺前行,奋力将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记者于长洪、张云龙、刘懿德、侯维轶)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