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乡村建成村民喜欢的样子 这些短板要补上
第008版:乡村振兴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把乡村建成村民喜欢的样子 这些短板要补上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7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乡村建成村民喜欢的样子 这些短板要补上

  七月五日,武隆区沧沟乡的“大田湿地人家”成为乡村旅游示范点,吸引了不少人游览。

  7月6日,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的微景观,成为村里靓丽的风景。

  7月4日,酉阳花田乡何家岩村,村民在院坝前缝制衣物。

  7月8日,梁平区合兴镇龙滩村,扫描墙上的二维码就可了解村民积分情况。

  7月7日,荣昌区昌元街道虹桥社区广场上,游人正在参观“小院讲堂”。

  核心提示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办、国办在近日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中指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7月4日—8日,重庆日报、市农业农村委、市乡村振兴局、北碚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看重庆乡村建设如何补短板”理论调研活动,专家学者深入黔江、酉阳、武隆、北碚、荣昌、梁平等地,调研我市在乡村建设行动中补短板的成绩和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短板 规划与产业脱节

  探索 把乡愁融进乡村建设

  “这座石头房子是村里人很多年前修建的粮仓,垒在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带有前人的体温,蕴藏着前人的意志,以前装的是谷米,现在装的是村史,是乡愁……”

  7月4日晚上6点,在酉阳县花田乡何家岩村史馆,墙上的介绍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馆里存放的生产生活老物件引发大家的乡愁。

  “真是太有感觉了,想不到这么偏远的小山村,把农耕文化保存得如此完好。”来自主城区的游客刘先生感叹。

  鲜为人知的是,这些宝贝差点毁了。

  何家岩吊脚楼建筑群始建于明清,由于海拔、气候优势,何家岩的稻米被作为朝廷贡米,盛极一时。岁月变迁,村庄慢慢沉寂,吊脚楼风化严重,“有村民把吊脚楼拆了修建砖瓦房,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意在家种地。”花田乡副乡长田洪波说,花田梯田一度萎缩到仅有几十亩。

  2018年,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当地将花田梯田和何家岩寨子修复纳入统一规划打造。针对古寨修旧如旧的原则,他们从邻近周边村子买来废旧木料对吊脚楼进行修复和加固,另一方面,邀请川美等高校师生来绘制涂鸦作品,打造一些乡村艺术装置;梯田保护上,坚持传统耕作模式,利用地势起伏优势,打造层层叠叠的稻田景观,让稻田和古寨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如今,顺着青石板路走进何家岩,粮仓变成了村史馆、牛棚打造成了便利店、废弃房屋变成了声音博物馆……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巴渝吊脚楼风光,让人流连忘返。村民何刚开了第一家乡村民宿,月收入上万元。现在,村里有10多家乡村民宿,人气很旺。

  今年5月,酉阳和腾讯共同推出了“何家岩云稻米”线上认养计划,把有600年历史的花田梯田搬上云端,仅上线后30小时,第一期总数为3.8万平方米的稻田就被认养一空。

  何家岩古寨、花田梯田是何家岩的两个人文生态宝贝,为了推动何家岩从脱贫攻坚向共同富裕迈进,花田乡坚持规划引领,走古寨和花田梯田景观打造、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融合发展的新路。

  在规划上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的还有北碚区三圣镇天宫村。

  站在天宫村金果园山顶,郁郁葱葱的柑橘园尽收眼底,彩色便道在林间蜿蜒,不远处的乡村驿站热闹非凡。天宫村三社村民王建军说:“这条4公里长的彩色便道既是产业路,也是游客休憩游玩的幸福路、村民出村的入户便道。大家都觉得这条路修得好!”

  “在前期规划时,我们就结合村民的意愿,通过充分论证和调研后,觉得把钱都花在刀刃上,集中修这样一条彩色便道。”天宫村驻村第一书记邓春华自豪地说。

  市农科院凯锐乡村规划设计院设计总监毕茹:

  大多数村庄在编制乡村规划时,考虑最多的是村民出行、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配套,而对乡村生产和产业发展考虑得相对较少。乡村规划必须统筹考虑村民的生产生活,实现科学规划,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实现乡村农田生态化、生态立体化与生物多样性,做到把乡愁融进乡村建设中。

  短板 农民参与度不高

  探索 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仲夏时节,荣昌区万灵镇玉鼎村唐家院子,碧空如洗。干净整洁的农村公路蜿蜒盘桓,走到三组村民罗明基家,墙上的“智村”二维码吸引大家的注意。“扫码就知道自己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多少积分,能换哪些生活用品,大家都积极得很。”罗明基说。

  “这是镇里开发的善治乡村数字化平台,积分制效果不错。”万灵镇党委书记皮荣刚介绍,在整治之初,罗明基等许多村民都闹过情绪:“住久了的老房子,怎么弄也比不过那些新修的房子。”

  “山上到处都是花花草草,哪里需要专门修个花台来种,还要浇水施肥,多的事都来了!”

  ……

  村民有意见,不愿干,不想干,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的“拦路虎”。

  为充分调动积极性,2020年万灵镇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度。室内环境整洁卫生、门前院坝干净、鸡鸭圈养等都能获得积分,积分能兑换生活用品。

  通过召开村民院坝会、村干部入户宣讲等方式,村民慢慢开始养成清洁卫生习惯。同时针对村民思想接受慢等实际情况,村里还总结了朗朗上口的扫、洗、摆、擦、捡“五字诀”,倡导大家坚持搞好环境卫生。

  罗明基的房子虽然老旧,但收拾得规规整整清清爽爽,他还有一个新身份——唐家院子清洁家园志愿服务队成员,负责对周边的清洁卫生进行清理。

  现在,很多村民主动关心村里的环境卫生,只要道路边、广场上、公共区域有人乱扔果皮纸屑,他们都会上前提醒,劝诫不文明行为。

  与唐家院子探索积分制不同,荣昌区昌元街道虹桥社区蔡家坝则利用社区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1+N”模式带动村民清理庭院垃圾、整理硬化阳沟、定点圈养畜禽等。同时,围绕“庭院美、居室美、厨厕美、身心美、小院美”定期开展评比,让群众在“比、学、赶、超”中自觉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以小家美推进全村美,让村民的事村民自己说了算。

  重庆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处长卢向虎:

  乡村建设必须坚持为民而建,为民而兴,但一些村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存在政府大包大揽,出现“政府干,群众看”的情况,这就必须发挥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他们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老百姓的意愿,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短板 重建轻管

  探索 扫码报备“码”上办

  在厕所改造这件事上,梁平区合兴镇龙滩村民吴政万遇到了烦心事。

  去年10月,通过农村户厕改造,吴政万家告别了一块门板两块砖的旱厕,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水冲式厕所。但没用几个月,厕所下水道堵塞了。吴政万说,他尝试自己疏通,但搞了几次没解决,无奈之下只好找到村党委书记何耀春求助。何耀春把问题向镇里反映,镇里又把问题反馈给改厕施工队,前后花了三天时间才解决了问题。

  今年3月,何耀春将一张印有“‘码’上办—重庆市农村户厕改造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码”上办)字样的二维码门牌,贴在了吴政万家的大门旁,说只要扫码报备,村里就会安排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门维修。

  “码”上办是市农业农村委针对农村户厕管护难专门开发的一款软件,里面有村民改厕前后的基本信息,还可以将下单信息第一时间推送给辖区内的镇村干部。

  半个月前,吴政万家的厕所出现了漏水情况,他扫了墙上的二维码,填报了报修信息,当天上午村干部、维修人员就上门来检查维修,仅半小时厕所漏水的问题就解决了。

  乡村设施设备的建管并重,资金不足也是一个老大难。

  这一点梁平区星桥镇两路村党支部书记杜江东感触很深。他坦言,村子在实施环境改造时,由于前期资金投入有保障,工程建得很快。但项目完工后,由于不再有资金补助,后期公共基础设施设备的管护成了问题。

  杜江东也在积极寻找办法。村里将2000多亩稻田流转给4个大户耕种,按照60元/亩的标准交纳村级设施设备管理费。这样一来,后期管护除了村民实行“门前三包”、村集体出一部分资金外,再加上这4个种粮大户交纳的费用,村上的公共环境卫生有了专人管理,稻田沟渠、便道也纳入了管理。

  西南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高静:

  重建轻管是乡村建设的一大难题。由于没有形成长效的建管机制,导致设施设备破损严重,浪费资源,浪费资金。这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结合实际,创新途径和方式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前端、末端等多角度解决后期管护问题。

  记者手记>>>

  尊重村民意愿 让乡村建设少走弯路

  为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全国各地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乡村建设。近几日记者调研发现,我市部分区县在实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复建设、资产“沉睡”、照抄照搬城市改造经验等问题,导致好心没办成好事,农民不买账,走了不少弯路。

  比如重复建设。由于前期规划不到位,有些地方匆忙上项目,导致改造不到位,后期又推翻重来,浪费了大量资金。再比如先修了一条便民公路,后期又要配套排水沟、管网等,就把公路挖了又修,修了再挖,群众意见大。

  有些区县结合农民需求,很好地避免了重复建设的问题。譬如武隆区沧沟乡沧沟村,将乡村建设的重点事项优先实施,安排农民需求强烈的公路建设项目,再依次改善水、电、网等设施,兼顾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项目,并制定“负面清单”,防止形象工程。

  二是乡村建设所形成的资产处于“沉睡”状态。一些村子路修好了,房子改建了,公共设施完善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运营手段,美丽环境无法变成“美丽经济”。

  黔江区冯家街道寨子社区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在乡村基础设施的建、管、用上,寨子社区通过提前引入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盘活坡地改造建设二十四节气农耕园,成为乡村旅游景点,不仅盘活了设施资源,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三是乡村建设中照抄照搬城市改造经验。在一些村子,依旧能看到大广场、大观景台等“气派”的公共设施,与乡村风情格格不入,还对乡村水系等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在记者看来,乡村建设既要塑形还要“铸魂”。比如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结合当地的柳编、黄金香柳、水渠等自然人文资源,打造了极具IP的“柳门竹巷”艺术院落、“稻香故园”“童画工坊”“闻柳观渠”等微景观节点,让乡村成为市民安放乡愁的地方,吸引了不少人来参观体验,很接地气,也很有人气。

  (本版稿件由记者赵伟平采写,图片由见习记者刘旖旎摄/视觉重庆)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