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何春阳)7月8日,市政协常委视察团第一分团赴两江新区、江北区,围绕“完善‘双碳’政策支撑体系”开展常委视察,并与市级有关部门、相关企业代表进行交流座谈。
市政协常委们先后走进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集团、国家电投集团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实地视察我市碳排放交易情况、碳捕集利用情况等,深入了解我市在落实“双碳”政策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
“截至7月7日,2022年重庆碳市场碳配额成交情况在全国各试点碳市场中排名第二。”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集团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该交易所于2014年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开市以来,搭建起满足碳市场有效运行的整套系统、专业团队及交易规则,截至今年5月底,聚集排控企业、投资机构等碳交易主体367家,累计完成碳排放权交易3800万吨,交易额7.8亿元。数据表明,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我市碳交易市场已成为推动重庆碳减排的重要政策工具。
在实际操作层面,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前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从工业、交通、建筑等碳排放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包括利用太阳能、风能、氢能、核能等各种清洁与可再生能源,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电能和其他能源,用可再生的生物基材料替代石油、天然气等化石材料。二是采用相关技术将排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吸收、固定、利用起来,进行长期封存或者再利用。
在国家电投集团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常委们集中参观碳捕集装置模型,认真听取碳捕集技术介绍。大家欣喜地了解到,该公司的二氧化碳捕集装置采取化学吸收法,可对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然后通过压缩、液化制取液态二氧化碳进行储存,制成的二氧化碳产品可再次进行资源化利用。
“我市碳排放权交易走在前端,二氧化碳捕集领域前景无限。”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常委们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深刻认识领会“双碳”目标任务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扎根在重庆大地上。要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碳交易中来,提升碳交易的流动性,增强碳市场的活跃性。要努力实现降本增效,大力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如在将二氧化碳加氢经催化生成甲醇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显著降低工艺成本等,助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