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重庆医学科技创新策源地广告
第017版:卫生
上一版 下一版 
打造重庆医学科技创新策源地
广告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6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昨日召开的全市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大会提出
打造重庆医学科技创新策源地

  重庆研发的世界首台具有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海扶刀

  卞修武院士

  蒋建新院士

  璧山区人民医院肿瘤博士团走进中小学校,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把肿瘤科普带到校园 胡悦建/摄

  6月29日,重庆市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大会成功召开。会上,一组数据格外醒目: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科研平台“十三五”期间实现总数翻番;现有医学科研人员2万余人,高端人才“国家队”后备力量充足,科技奖励数量西部领先;发明专利516件;出版著作1592部……

  2020年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近年来,重庆锚定“科技创新”主题,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更好地支撑引领新时代重庆高质量发展。

  2022年,卫生健康系统交出一份高质量科技创新答卷。

  ●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00余项,实现从“重庆制造”到“重庆智造”

  世界上第一台不用开刀不用流血的治疗肿瘤设备会出现在重庆吗?

  答案是肯定的。被誉为“21世纪肿瘤无创伤治疗高科技新技术”——“海扶刀”,由重庆人在重庆的土地上创造而成,这也将全球医疗界的梦想变成现实。这台全球首台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的1号机已于2020年12月作为中国科技“从0到1”代表之一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强调,重庆卫生健康事业要坚定不移地走医学科技自立自强之路,投入十足的干劲,做梦想的摆渡人,让异想天开的“重庆医学火花”闪耀出更强烈的光芒。

  近年来,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到医疗卫生机构,全力做好医学科技创新服务保障;集中最优资源,创建创伤烧伤复合伤、超声医学工程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儿童健康与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投入45亿元开展科研工作,其中立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44项,建成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84个、国家重点学科17个。

  重大“重庆原创”竞相涌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ZELIF经皮内镜辅助腰椎间融合技术一经问世便是世界首套,远销国外;人类胚胎AI辅助评估系统,1秒钟分析4000张人类胚胎图片,成为国内首款采用AI技术实现人类胚胎自动评估的智能软件;3D打印距骨假体研制与临床引用突破复合工艺技术瓶颈,解决足踝疾病个体化假体规规模化应用的行业难题……重庆医学科技创新的自立自强,让重庆在一些领域实现从跟跑迈向并跑、领跑。

  变化,也发生在科技领军人物的身上——

  卞修武院士将中国肿瘤血管病理学和肿瘤分子病理诊断水平提升至国际前列;蒋建新院士“不走寻常路”,破解爆炸冲击波致伤机制与防护难题,实现创伤感染的预警识别与精准防治;我国葡萄膜炎诊治第一人杨培增教授,将中国眼科界曾是最薄弱的葡萄膜炎的治疗推向了国际的最前沿,在世界上亮出闪亮的“重庆创造”;全国名中医主任医师刘华宝总结出“以基础理论为本,辨证论治为标”慢性肝病诊疗规律,在诊治中做到了精确、精当和精准。

  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谈到:“当医学科研人员有了强烈的‘科技自立自强’意识时,打赢医学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抢占世界医学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实现从‘重庆创造’迈向‘重庆智造’的梦想,就有了巨大潜力。”

  ●争分夺秒,开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医学科技创新

  2020年1月21日,重庆医科大学决定自主研制抗体检测试剂盒。因为在这一天,重庆首个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出现。

  守护人民健康,重庆全力以赴,只争朝夕。41天后的3月4日,新冠病毒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上演了惊人的重庆速度。这款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产品被盛赞“相当好用”。

  试剂盒获批上市的头一天,有人注意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有重大改变——首次增加“病理改变”部分。专家评价,这对揭开新冠肺炎患者全身病变真面目、调整和完善救治方案、降低病死率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实这也是重庆力量催生的成果。

  挽救生命,重庆中医人同样分秒必争。30天研制成功并获批用于临床救治的藿朴透邪合剂、麻杏解毒合剂,当即用于4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的诊疗中疗效良好。

  “重庆速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重庆效率”令人惊叹。其实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重庆卫生健康委便展开了一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科研攻关行动——紧急立项新冠应急科研专项并予资金支持,建立调查处置、调度储备机制,支持陆军军医大学开展临床研究,支持市疾控中心率先成功分离3株Delta变异株病毒……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充分肯定。

  “关键时刻靠得住,危难时刻顶得上,抗疫只是一个缩影。”市卫生健康委科教处相关负责人一语道出医学科技创新的“海阔天空”。

  在儿童肝移植方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开创国内第一家儿童专科医院独立开展肝移植的先河,成功挽救了上百名患儿的生命。

  在食管癌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江氏吻合术”将食管癌术后并发症从30%降到5%,有效降低患者住院治疗费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可视化智慧急救平台的研究与应用,实现单一语音报警向多模态数据报警的转变,解决了聋哑等特殊群体自主急救报警的难题。

  “如今,让群众看病就医更方便更舒心更省钱,已成为重庆医学科研人员的普遍共识和工作动力源。”市卫生健康委科教处相关负责人说。

  ●加快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打造重庆医学科技创新策源地

  “重庆医学政策好,快来创新创业吧。”奔着重庆市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2017年,陆军军医大学博士许商成来到了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实验医学中心开展科研工作。

  这条路从未让他失望。他不仅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高灵敏度的百草枯快检诊断试剂盒,更迎来了创业创新的春天——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出台《医学科技创新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下称“《政策》”),从行业到个体、从工作到生活、从创新环境到保障服务,为医学科研人员量身定制,实力团宠科研人员。比如为不同类别人才提供子女入学帮助、健康疗养、学术休假、考察学习、专业进修、岗位评聘、职称晋升、容错机制等关心关爱政策。

  “这份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本身就是创新。”市卫生健康委科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出台的46条政策是在综合现状摸底、政策梳理、广泛调研、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而成的。”

  《政策》中明确指出,重庆将重点组织攻克一批重大疾病、专病技术难点,培育一批高层次人才,提升一批临床专科能力,推进产生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在医学科研攻坚计划方面,将推进医学科技创新“培育”“提升”“攻关”“冲刺”四大工程,布局专病医学研究、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研究、药物器械(材料)临床评价研究、中医药创新研发四大中心,组建医学研究数据库、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医学科技平台、研究型医院等“4+X”平台,并建设协同创新体系,为科研人员搭建更多平台。

  在队伍建设方面,将强力推进人才与项目深度融合,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加快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高地。在激励方面,市卫生健康委拿出实招大招,对成功创建国家区域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单位给与1000万元奖励,并对获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的科研团队给予物质奖励。同时,还对攻关、冲刺、研究项目等实行“一事一议一评价”,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政策落地,许商成对于未来的工作更有信心:“有这样的好政策,我相信我的团队将会更加壮大。接下来,我的试剂盒大规模推广以及基因易感性芯片、线粒体靶向性活性化合物研究肯定会有更显著的突破。”

  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今后的奋斗目标,市卫生健康委把“建立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作为重要任务,这无不让人们感受到市卫生健康委对于创新驱动的努力。

  开创性制定系列政策,率先出台配套实施方案。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坦言,科技创新就好比栽树,不仅要种植好更要培育好,“我们通过顶层设计,强化科技创新的系统观念和创新导向,打造出‘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

  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持续坚持“四个面向”,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围绕科技创新,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确定目标任务,面向长远发展加强系统谋划;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医学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实施攻坚计划,集中力量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注重人才为本,加快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高地;完善评价管理机制,加强学风作风建设“六大任务”,推进建设一批高级别科研平台、培育一批高层次科研人才、攻克一批重大疾病技术难题、产生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提升一批临床专科能力“五个一批”目标实现。到2025年,基本形成协同、高效、开放的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为群众看病就医更方便、更舒心、更省钱提供坚强有力的“医学科技支撑”。

  文/图由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