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落实好一“小”一“大”着力推进成渝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新模式牵住乡村产业振兴“牛鼻子”要抓好五条“链”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下一版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落实好一“小”一“大”
着力推进成渝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
探索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新模式
牵住乡村产业振兴“牛鼻子”要抓好五条“链”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4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策建议

着力推进成渝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

罗晶

  2022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纵深发展。加强全方位协同、全领域合作,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数字文创产业作为成渝两地产业经济的新兴活力,要深刻把握国家顶层设计赋予的重要新使命,顺应数字科技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国家新战略,积极探索成渝数字文创产业创新合作的新动能、新模式、新标杆;以引入新平台、新业态、新投资为重点,优化成渝数字文创产业结构和布局,构建要素集聚、竞争有序的现代化数字文创产业生态体系,推进成渝数字文创产业向纵深化、融合化方向高质量发展,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建设。

  着力完善数字文创产业政策和生态体系。一要完善政策体系。聚焦壮大市场主体、强化品牌建设、吸引优秀人才等核心环节,研究制定成渝数字文创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以及细分行业的配套政策,扩大政策惠及范围,推动优势项目、优质企业集聚发展,弥补产业短板,打造数字文创产业政策“成渝口碑”。二要完善版权体系。增强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对于数字文创知识产权和资产系统全链条保护能力,推动中间流程线上化、可视化操作。以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等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成渝两地高新区等作为首批“版权示范园区(基地)”,设立数字资产交易中心,推进数字版权授权交易,持续举办数字版权交易博览会,强化版权司法保护和服务管理,把成渝两地打造成为全国数字版权高地。三要优化服务平台。加快建设集政策发布、项目申报、供需对接、人才信息、服务管理等内容于一体的数字文创产业高标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各类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线上与线下投资结合的数字文创“双创”服务平台,完善成渝数字文创产业生态体系。

  着力加快数字文创技术创新应用及推广。一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紧随数字文创产业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以服务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为导向,支持各行业数字文化需求,推进文化产业数据中心、“巴渝文创云”和“天府文创云”等通用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完善数字文创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所需基础数据、计算能力和模型算法,支持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研究基地。二要加强数字文创技术研发。推进数字文创智能云转播、沉浸式体验平台、数字媒体艺术展演展示等智能化应用研发和技术服务。推动“源于成渝、引领前沿”的硬核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加强新兴主流媒体的深度融合。加快提升VR、AR、MR、5G、IPv6等核心技术竞争力,通过机器人应用、数据挖掘、可视化分析、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图谱、人机交互等技术研发在成渝文化创意、旅游、教育等行业的应用,提升用户体验感。三要加快数字文创技术推广。推进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间交流合作、协同创新,以重庆大学、四川大学数据智能与计算艺术实验室等为依托,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数字文创产业创新成果的对接交流,通过在渝、在蓉企业提供成果转化应用场景,构建数字文创产业创新生态链。

  着力促进巴蜀优秀文化资源数字转化。一是促进巴蜀文化资源数字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展数据采集,加快推进解放碑-洪崖洞、大礼堂-磁器口、缙云山-金刚碑、天生三桥-仙女山、金沙-三星堆、青城山-都江堰等巴蜀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鼓励巴蜀文化场馆、文物单位、景区景点、街区园区的数据资源互通互用,攻关数据存储、分析发掘、版权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激活巴蜀传统文化元素,推出更多现象级数字文创精品力作。推进“故事IP、形象IP、产品IP、企业IP”四位一体化,打造“成渝智造”原创IP产业链成为全国文创独角兽。二是推动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承。加快推动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鼓励非遗基因跨界重组,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予非遗作品新生命,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数字化推广。鼓励开发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产品,建设一批非遗体验中心、美学生活馆、主题演艺馆等,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巴蜀非物质文化资源价值最大化。三是加快城市文化场景数字化。大力提升重庆十八梯、山城巷、两江游、江北嘴、长嘉汇灯会,成都夜游锦江、天府绿道、金融城双子塔灯光秀等数字化场景品牌。以数字音乐、数字艺术、数字影视等赋能成渝文创产业园区、文创街区,打造数字文创消费新场景。融合文化科技、城市景观、公共空间、节庆仪式、生活美育、闲适生活、夜间光影秀等多功能复合型美好生活场景、智能生产场景,建设一批多元化“沉浸式数字文创空间”,增加全民友好、全龄友好、全时友好的数字文创消费场景有效供给,塑造“成渝智慧城市”幸福美好生活样本。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