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的和记忆的春过佛图关再访中益乡生命中有盏点亮的灯“70年春华秋实——我与重庆日报”征文启事
第004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在场的和记忆的
春过佛图关
再访中益乡
生命中有盏点亮的灯
“70年春华秋实——我与重庆日报”征文启事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4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70年春华秋实——我与重庆日报

生命中有盏点亮的灯

文猛

  一方都市,一张报纸,一盏灯。

  写出这三句话,眼中有泪。

  都市是重庆,报纸是《重庆日报》。

  一张报纸的70年时光底片,前26年在大人们语言讲述的河流中,后44年照耀在我生命中,就是我生命中的一盏灯。

  第一次见到《重庆日报》是1978年9月。老家村庄建在祠堂的小学因为老师回城彻底关门,我只好远离家乡到重庆郊区舅舅家的村里继续读小学三年级。那时,我能够认识写在乡村土地上的庄稼,也开始认识写在纸上的文字。大人们说,那是乡村的另一片庄稼地。

  我是在村支书家里读到《重庆日报》的。门口挂村牌,桌上摆报纸,那是那个年代乡村支书最大的标志。

  村支书说《重庆日报》从山那边很远的城市中来,那座城市叫重庆。在乡村的天空下,我无法想象城市的模样。于是,我从《重庆日报》油墨香中读到更远天空下的村庄,更远天空下的城市,以一种叫铅字的光粒照耀着我的村庄。

  有一天,村支书指着《重庆日报》上的一则消息要我读,上面记着邻近村庄春耕的事情,说作者是乡上宣传干事杜克斌。

  我突然感觉《重庆日报》离我很近。

  没过几天,村支书领着一个乡上干部到舅舅家派饭。来的人居然就是报纸上发表新闻的杜克斌干事。看见我捧着《重庆日报》读得津津有味,他眼睛一亮,非常严肃地对舅舅说:“这么小的孩子就爱读书看报,长大后一定有大出息!”

  杜干事走了,临走时送给我一个蓝色本子,上面印着“重庆日报采访本”。我把采访本放在妈妈给我的大木箱里,继续读着我的小学,读着村支书家的报纸,随时把木箱打开,看那本采访本,不敢在上面写下一个字。

  在舅舅家读完小学后,我回到家乡读初中,后来读师范,后来参加工作,我每天读到的报纸是本地的《万县日报》和《四川日报》,我看不到舅舅家乡的《重庆日报》,《重庆日报》成为记忆中的报纸。

  1997年,重庆直辖,我们祖祖辈辈的四川人一下子成为和舅舅家一样的重庆人。更为走心的是,我转行到了天城区委宣传部报道组工作,《四川日报》特约记者证换成了《重庆日报》特约记者证,办公桌上摆放的《四川日报》变成《重庆日报》。于是,我研读《重庆日报》,给《重庆日报》投稿。那时还没有大规模使用电脑,我手写的通讯和消息《天城的事当天办》《敞开城门迎凤来》《瓦子村的花真香》《师道天缘》《黄土地上的奋进之歌》等陆续在《重庆日报》《重庆晚报》发表出来。

  1998年冬天,我作为《重庆日报》优秀通讯员代表走进较场口85号,参加通联会。会上发了一盏精美的台灯和两本蓝色的重庆日报采访本。回到万州,打开台灯,打开我的木箱,拿出当年杜克斌干事送我的重庆日报采访本,温暖的灯光,温暖的蓝色,虽然我的城市隔着主城400多公里的公路,但我感觉它就在我身边,因为《重庆日报》就在我案头。

  1999年夏天,《重庆日报》著名的田坎记者罗成友来到天城,指名要我陪他到乡村采访,手把手教我如何找新闻点,如何同群众交流。市里最大报纸最著名的记者到乡村,那是乡村不敢多想的喜悦。每到一个乡镇,大家像接待贵宾一样,但罗老师从来不在政府安排的餐馆吃饭,到哪个村天黑了就在农户家中住下,和群众拉家常,吃农家饭。罗老师回到报社后,一系列乡村见闻陆续在《重庆日报》推出,那是我一生中获益最深的一次新闻培训。

  后来罗老师多次到我们天城采访,看见我办公桌上寄来的样报样刊,发现我在搞文学创作,非常高兴,马上拨通报社电话,把我推荐给当时的副刊编辑李元胜和蒋春光。于是,我和编辑之间的交流成为脚步和脚步的对话、电话和电话的对话、手把手和手把手的对话、心和心的对话。

  生活给了我灵感,发表给了我力量,我陆续写出几十篇新闻作品在《重庆日报》刊出,我的文学作品《斑鸠叶豆腐》《槐花麦饭》《有人敲门》等也陆续在《重庆日报》两江潮副刊发表。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那些年参加通联会,发给我们的重庆日报采访本,每年总是不够用;那些年重庆日报每年发给我们通讯员的纪念品都是各式各样的台灯,我把它们摆在我的书架上,一盏盏地照耀着我。

  在区委宣传部工作八年间,我每年在《重庆日报》发表作品都在30篇左右,获得过多次好新闻奖和副刊优秀作品奖。获奖证书上赫然印着我的名字,但我深深地知道,那上面应该有《重庆日报》无数编辑的名字。

  后来重庆日报社搬迁到同茂大道416号,我也离开区委宣传部到了新的岗位任职,我与《重庆日报》的新闻故事暂时结束,但是我与《重庆日报》两江潮副刊的文学故事永远继续。

  重庆作代会上,我见到李元胜老师,他笑着说:“过去我见到你文章,今天我见到你文猛。”

  重庆文学院第二届创作员开班仪式上,我见到蒋春光老师,我们成为了同学。

  2021年1月8日,《重庆日报》两江潮副刊座谈会在重报集团万州中心召开。一个省级党报专门在万州召开一个关于副刊、关于文学的座谈会,这对于我们万州作者还是第一次,那是一个喜出望外和热泪盈眶的文学座谈会。

  如今,我离开区委宣传部多年,工作单位的不断变化让我不再采写新闻,而《重庆日报》照亮的业余作家之路却永远没变。

  我永远记着《重庆日报》的地址:解放西路66号、较场口85号、同茂大道416号,那永远是我向往的地方,因为那是我梦开始的地方,那是我经常和编辑老师们“磋稿”的地方。

  我知道,报社门前是长江,长江远方是大海,大海远方是天空……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