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委常委会召开的会议强调,抓项目、稳投资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项目稳则投资稳、投资稳则经济稳,抓项目稳投资是积极应对“三重压力”的关键举措,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要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投资、实现高质量发展。
抓项目稳投资要着力聚焦重点领域。抢抓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机遇,聚焦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积极推进“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实施,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发挥好牵引带动作用。加快实施高铁、货运铁路、高速公路、城际快速等重大交通建设项目。以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围绕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精准发力,突出重点领域,有序推进数字设施化、设施数字化,建设全国领先的新型基础设施标杆城市,赋能现代经济体系。围绕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抓好项目投资,高水平推进长嘉汇、广阳岛、科学城等城市功能名片建设,推进中心城区“瘦身健体”和区县城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农村饮水安全、村内通组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和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注重“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发展,促进产业、园区、资源等领域对接互动,不断优化投资供给结构。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集链成群;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持续培育壮大特色农业、绿色制造、生态文旅和大健康产业。紧扣国家重大政策、重大战略和重庆发展需要,持续谋划储备一批利当前、增后劲、管长远的新项目好项目,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通过有效投资拉动当前增长、支撑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抓项目稳投资要着力加强要素保障。全力争取一批重大项目中央预算资金支持,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对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支撑作用。优先支持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重点方向项目发行专项债券,加快落实已筹资金,确保专项债券项目大幅形成实物工作量。不断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门槛,丰富民间投资项目库,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市政、交通、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领域补短板建设。积极引导技术、资金、土地、能源等要素向制造业集中集聚,稳定制造业占比。加快制造业强链补链,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药品制品等33条重点产业链,遴选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推动“链主”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和稳定配套联合体。加大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力度,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深入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点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与基础制造工艺、基础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软件等短板,启动一批产业化工程化攻关项目。
抓项目稳投资要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围绕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六大重点领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培育一批产值规模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和基地,带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迈上万亿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积极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紧扣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方向,引导和支持工业母机、医疗装备、农机装备等产业加快向技术先进、产品高端升级,千方百计增加产业投资,扩大优质产品供给。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完善发展“硬基础”和“软环境”。不断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渝快办”“渝快政”效能,最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深化线下“一窗综办”,川渝“跨省通办”,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发布“零跑腿”事项清单,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加快完善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用工招聘、物流配送、市场营销、投资融资、财会税务、法律咨询等服务,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大力开展精准招商,紧盯世界500强和大型央企民企外企和行业隐形冠军,灵活运用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定向招商等方式,引进更多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支撑和拉动力强的高端高质高效项目,不断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持续增强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