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减碳 加快建设成渝双城“绿色经济圈”高质量推进我市乡村特色产业深度拓展聚焦三个方面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力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第008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下一版 
联合减碳 加快建设成渝双城“绿色经济圈”
高质量推进我市乡村特色产业深度拓展
聚焦三个方面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
大力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1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库圆桌

联合减碳 加快建设成渝双城“绿色经济圈”

  ●主持人:

  重庆日报记者 朱涛

  ●访谈嘉宾:

  市生态环境局总量与排放管理处(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 张敏

  西南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 苗壮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饶光明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也强调,要共抓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川渝两地肩负着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历史使命。如何深化成渝地区“双碳”合作,加快建设“绿色经济圈”,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这一主题,本期约请了三位专家进行讨论。

  ——编者

  “三链融合”驱动成渝地区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主持人:绿色产业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点。在推动成渝两地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您认为该如何着力?

  饶光明: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低碳产业圈+绿色经济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柱。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新旧动能转换的动态过程,要通过“三链融合”驱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产业链、价值链和“减碳链”三链融合,是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建设“低碳产业圈+绿色经济圈”的重要抓手。产业碳排放分布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且相互关联,成渝地区必须从产业链整体出发构建“减碳链”,在研发、生产、制造、服务等各个环节开展技术创新和工艺与流程创新,提升产业链的碳生产力,实现减碳、脱碳和绿色低碳发展,做大做强绿色低碳价值链,建成“低碳产业圈+绿色经济圈”。

  “三链融合”驱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需要多业并举统筹推进。一是集群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进“碳减排”做大做强绿色低碳产业链。要实现对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绿色化数字化改造升级,如以电动车、氢能源车等新能源汽车制造业替代和淘汰燃油车制造业等。二是创新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共生发展。成渝两地要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机器学习、智能制造、智慧服务等“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孪生”与传统服务业融合共生发展。三是推进“1+2+3”产业融合发展,振兴乡村特色绿色产业链。通过“光伏+农牧渔”“风电+农牧渔”“大数据+农牧渔”等,推进共建粮油业、畜牧渔养殖业、都市休闲农业等绿色低碳农业示范区建设,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与农林牧渔业低碳集群发展。四是共建“碳金融+碳交易圈”,为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新活力。如设立碳金融联合基金,开展“碳信用贷”“碳汇贷”,川渝两地碳排放交易中心联合试点发行“碳票”等。

  以科技创新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区域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是双城经济圈“双碳”联合行动之一。该如何以科技创新推动成渝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苗壮:面对“十四五”碳达峰的窗口期机遇,成渝地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平台,切实推动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是加快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以科技创新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一是做好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锚定动力电池、能源互联网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构建减污降碳、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极具推广前景的低碳技术体系,提升成渝地区低碳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自主化研发水平。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探索合作研发新模式,共同申报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的技术推广链条。健全绿色低碳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低碳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绿色低碳技术经纪人,有效识别和评估新兴技术潜在的商业价值,打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以数字技术创新赋能产业低碳发展。运用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改造,建立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实现全过程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精准、科学和动态管控。充分发挥智慧集控、智慧决策等信息技术的优势,打造高效集约的低碳示范工厂。积极探索成渝碳资产交易市场建设,共建西部环境资源交易中心,开展跨区域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交易合作,提升金融对低碳零碳产业与技术孵化的驱动能力。

  三是优化高端科技创新人才供给模式。把握好“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重庆英才计划”,探索共建“共享人才”机制、创新创业人才飞地建设等,推进高素质青年创新人才引育工作。探索绿色低碳城市合伙人模式,健全“项目清单+城市合伙人”对接机制,吸引具有区域辐射、带动作用的本地重点企业及一批本土新兴服务企业作为城市合伙人,促进行业“固链、补链、延链、强链”。加强创新人才培养,适度超前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碳金融、碳管理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支持多学科协同培养复合型低碳人才。

  两手发力协同推进成渝地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主持人:在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方面,该如何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

  张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我市正加快制定“1+2+6+N”政策体系。下一步,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加快建设“绿色经济圈”,重点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系统谋划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成渝两地形成“以点带面、协同联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格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实施方案》,从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等10个方面细化措施,明确路径。签署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框架协议》,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面的政策制定、市场建设、试点示范、能力提升等6大领域深化合作交流,共同携手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二是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合作。重庆是西部唯一出资参与全国碳市场联建省市,也是全国7个地方试点碳市场之一。截至目前,重庆碳市场碳排放权累计成交量2791万吨、成交额5.14亿元,2021年成交量和成交额跻身全国第二。2021年重庆建成上线全国首个覆盖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的“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截至目前,碳汇类生态产品累计交易超50万吨,交易额近1300万元。围绕重庆在碳排放权市场建设方面的基础和经验,将继续探索两地碳排放权交易合作的路径,借鉴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的改革思路,推动四川企业跨区域进入重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建西部环境权益交易中心。

  三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打造重庆经开区、自贡高新区等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实施重大绿色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联合打造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和绿色工程研究中心,编制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实施方案,创建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例。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推行绿色产品优先。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加大向双城经济圈投资力度,创建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共建绿色城市标准化技术支撑平台,完善统一的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推广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和新型建材,携手减排、协同治污、共同增绿。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