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大渡口区各中小学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减负提质促发展,持续激发校园活力。在“双减”背景下,枯燥作业少了,生动实践活动多了,课后服务丰富多彩,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双减”之下,教育生态的良好转变,离不开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助力。作为区域性教研机构,学院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宣传员”、教育研究“排头兵”、教育改革“参谋部”、教育发展“贡献者”作用,为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着力区域“双减”工作落地落细,实现了区域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上升。
积极主动响应
拓展工作路径
“作为一所区域性教研机构,在党和国家重大教育政策改革面前,不能‘缺席’‘缺位’,必须率先响应,主动参与。”大渡口区进修学院院长谷小平说。
“双减”出台时正值暑假,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及时通过微信、钉钉等方式组织全区教职员工进行了专题学习,深入领会中央“双减”“五项管理”文件精神和重大意义。开学后,学院又多次组织多种形式的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等,让全体教职工准确把握教研机构在提升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水平等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时间,践行“双减”成为大渡口教育系统的热门话题。
随后,学院利用教研员信息来源渠道多、教育视野广的优势,迅速成立作业与课后服务等8个研究小组,对标对表“双减”要求,进行实证研究和实践探索。
本学期开学仅两周时间,各研究小组就研制出了研究方案、成立了研究团队、确定了研究内容并开展研究实践,加快“双减”落地。
整合教研优势
助力减负提质
翻开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各学科教研员的“双减”研究汇总册,具体任务、方法措施、阶段总结等,内容全面、条理清晰,足见其用心程度。
“双减”的核心要义即是向课堂要质量,让学生的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回归课堂,在课堂上“吃好”“吃饱”,减少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
为此,各学科研究组围绕作业设计优化、课后延时服务建议、课堂提质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和实践。
初中语文教研组要求教师们多开发“动手作业”,如“请为……画插图”、“请为……画思维导图”等;音乐学科教研组将1-9年级的部分经典音乐欣赏制作成微课,让所有教师共享教学资源;生物学科组织教师开展生物学科作业的设计比赛。
在课后服务上,学院指导学校利用学生们“减下来”“减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有益、有趣、有用的活动。如社区研学、文体活动等,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系列活动中。
此外,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院进一步强化学院领导划片包点到校、教研员蹲点教研等制度,更强频次地进校园、进课堂,倾听一线教师对“双减”工作的困惑,提升其对“双减”工作的理解,解决他们对“双减”工作的诉求,当好学校、教师落实“双减”工作的参谋和同伴,确保“双减”工作深度推进、有效实施。
创新实践研究
引领家校社协同育人
“双减”背景下,大渡口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合力进一步增强。
今年,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院组建区域家校社共育德育研究团队,依托大渡口区班主任工作室联盟,聚焦“五项管理”主题,引导各校、各班主任工作室开展创新性、个性化研究与实践。
本学期,大渡口区育才小学注重睡眠管理和家校协同,引导家长对学生睡眠质量进行有效监控;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校杨国灿班主任工作室提出,通过家校携手、加强体育锻炼,从而达成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润心班主任工作室提出借助家委会,助力购书,倡导亲子共读……
另外,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大渡口义渡文化,学院联合区教委、区妇联、茄子溪街道共同打造“有义方·大渡教育”教育新生态改革项目,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共筑教育同心圆。
谷小平认为,眼下,大渡口全区“双减”工作成效明显,形势大好,在这一事关学生健康成长、教育稳定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院主动担当,还将积极作为,在教研、科研、培训等方面守正创新、履职尽责,形成“双减”背景下的教科研训“新样态”,扎实推进全区“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谭茭 吴小西 王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