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跨境融资通道只是一个缩影。市中新项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启动以来,金融领域一直是探索创新改革举措的重点。比如,支持重庆企业赴新加坡发行人民币债券、允许在重庆市内设立的股权投资基金以人民币形式对境外开展投资业务、支持新加坡投资者参与重庆要素交易平台建设等。
多个领域收获成果
金融领域是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改革创新的重点,却非唯一。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不是简单的向国家要政策,而是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创新的高地。”市中新项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两国签署的协议,该示范项目是中国西部地区新的创新举措的优先试验点;国务院和重庆市政府根据项目的定位及发展需求赋予必要的创新举措。因此,创新是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的灵魂。
从结果上看,项目启动至今,已经在多个领域收获了创新成果。
比如在物流领域,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以陆海新通道为切入点,首创了铁路运单融资业务、在西部地区率先开展“出口双保通”贸易融资创新试点、探索了“信用证结算+海铁多式联运”业务等。
以“信用证结算+海铁多式联运”为例,该业务以重庆铁路口岸探索的“铁路提单”为基础,将相应模式运用到陆海新通道上,使“铁路提单”升级为“多式联运提单”,从而签发了全国首张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CIFA)多式联运提单,让企业获得了“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次保险”“一箱到底”“一次结算”的便捷服务。
再如数字产业领域,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与新加坡电信、星和电信联合建设了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
从重庆经广州、香港到新加坡的直达数据链路,时延约70-80ms,比互联网降低75%;丢包率不高于0.5%,比互联网降低80%,具备“高速率”“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特点,相对互联网具有十分明显的性能优势,这也是中新双方在信息通信领域取得的重大创新成果。
“我们已经梳理《2021-2025年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创新政策备用清单(送审稿)》。”市中新项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重庆将推动这些改革创新政策落地落实。“‘十四五’期间,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争取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好助力重庆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市中新项目管理局局长曾菁华说。
“十四五”规划明确下一步重点
不久前,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发布了“十四五”期间的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把握“示范”的工作导向,推动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不断丰富提升可视化成果,推进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不断取得新进展。
在重点任务方面,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也将很多创新目标列入其中。
比如,项目提出,要以加强政策沟通为根本,切实提高制度型开放水平,重点聚焦三个方面创新:
一是加强金融服务创新,积极探索推进中新双方金融机构开展不良资产、贸易融资资产转让业务。同时,中新双方要共同加强绿色金融领域合作,探索贸易单据的无缝交换,逐步实现数字提单等流通票据的电子化试点。
二是加强交通物流创新,比如探索制定国际多式联运标准体系和一体化多式联运服务规则,加强水、空、铁、公运输方式在货物交接、合同运单、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制度对接和规范统一。
三是加强信息通信创新,依托中新国际数据通道,探索开展个人和商业信息出境安全评估试点。同时,中新双方要开展以企业主导的无纸跨境贸易和贸易融资试点,加快贸易数字化,让双方企业受益。
此外,在国际合作方面,项目将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境内外联动的人民币融资产品创新,并开展人民币基金对外投资业务试点。同时,中新双方也将共同探索在东南亚等第三方市场开展设施联通、贸易畅通、产业合作及金融服务合作,共建海外分拨中心、产业园区,落地一批供应链、产业链项目,不断拓展中国西部与东南亚地区“面对面”合作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