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建设要注重特色。博物馆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实施总分馆模式,既是博物馆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内生动力的迫切需要,也是破解博物馆发展瓶颈的现实需要,更是推进区域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彰显区域中心馆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以“内涵式发展、外延式拓展”为目标,聚焦“项目建设、业务工作、人才培养、文创开发”4个重点,探索出了一条直辖体制下的总分馆制合作模式,有力推动了区域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为建设长江上游文化中心发挥了“文化客厅”和“文明窗口”的示范作用。
聚焦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博物馆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必须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为先,不断完善硬件与软件设施,才能发挥意识形态主阵地、公共文化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课堂作用。一要坚持推广经验,加强具体指导。注重参与区域博物馆重大项目策划,在选址论证、抢险加固防护、保护棚建设、旅游设施建设等工程中发挥具体指导作用。二要坚持深度参与,助力业务提升。在各类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编制中发挥导向作用,积极衔接争取中央、市级政策、项目和资金,推动文物修复进程,提升修复质量。指导区域博物馆全面推进原创展览改陈,免费送展览进库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打造一批品质高、群众喜欢的展览。三要坚持深化合作,推动共建共创共享。重点实施文博+教育、文博+科技、文博+企业、文博+研学等产业合作,大力加强对区域博物馆革命文物、抗战文物、社会建设变迁等文物的保护力度,在资源、平台、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互利共赢。
聚焦业务工作,提升服务水平。陈列展览是博物馆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是博物馆与群众沟通互动的生动载体。要充分发挥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重庆历史博物馆群龙头优势,指导分馆设计策划原创展览、临时展览,联合开展特色主题展览,深度挖掘文物历史、文化、美学等方面的内涵与价值,精心筹划内容文本和形式设计的论证。在社会教育中,要坚持发挥全国志愿者服务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文明单位示范基地作用,指导区域博物馆加强非遗汇演、公益培训、讲坛讲座等多主题教育品牌打造,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基地建设中,要坚持指导区域博物馆开展研学课程的开发,加强博物馆学堂、三峡文博大讲堂等智慧化数字化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市级研学示范基地、教育示范基地、志愿者示范基地、文化交流基地,有力促进区域博物馆业务工作跃升。
聚焦人才培养,打造优质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文博人才队伍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要坚持完善总分馆培训机制。通过搭建内外培训平台,多方组建师资力量,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利用故宫学院三峡博物馆分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峡博物馆分院、西南大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强对业务人员文物修复、藏品管理、安全保卫、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切实提高研究、管理、策划、讲解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能力。二要适时开展人才双向交流。坚持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充分搭建总分馆挂职锻炼的平台,促进全方位、多岗位锻炼,不断激发总分馆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总分馆制以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免费为分馆开设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区域博物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聚焦文创开发,探索创新发展。文创是让文物“活”起来和让群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鲜活载体。一要坚持对区域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产业链拓展延伸、文创品牌打造等进行指导,推动区域博物馆立足地域特色,充分挖掘地域历史文化内涵,开发原创性强、绿色环保、形式新颖独特、便于携带、有纪念意义的文创产品。二要利用全媒体加大对区域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宣传推广、传播推介力度,促进对外交流展示,提高文创特色品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实施总分馆制以来,指导云阳博物馆、夔州博物馆、开州博物馆、忠州博物馆、綦江博物馆加入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牵头发起的“三峡文创开发联盟”,有力促进了区域博物馆集群式、联动式产业发展。
(作者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