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召开的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工作座谈会指出,探索生态优先新路子,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更加注重区域协同,更好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渝东北位于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重要性十分突出。如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快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重庆日报专访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江,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涂建军。
——编者
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重庆日报:渝东北具有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巨大潜力。怎样着力提升生态价值,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朱江:积极支持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大胆探索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路径,努力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试点示范。不断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清晰界定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对渝东北水体、森林、山岭、草原、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创新推进产权交易。抓住用好碳达峰、碳中和机遇,在渝东北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制定差异化碳达峰路径,加快创建碳中和示范区。充分利用水流、阳光、风力等清洁能源资源,在渝东北谋划实施一批抽水蓄能、光伏电站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全市绿色高效能源基地。
涂建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开展渝东北地区特别是三峡库区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摸清生态家底,夯实双向转化基础。以流域、山体等自然地理界线编制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实现发展战略与空间基底有机统一、空间战略与要素配置有效衔接。其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优化“三生空间”,重塑生态安全格局,加快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再次,要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创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生态服务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持续发力做强做优做大特色农业
重庆日报:特色农业是渝东北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做强特色农业发展长板方面该怎样发力?
朱江:大力发展“三峡农家”特色高效农业,制定农产品地方标准,加快推进奉节脐橙、巫山脆李、城口腊肉等特色农产品资源整合,创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广良种良法,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万州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带动各区县培育发展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推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重点发展粮油、果蔬等产地初加工及畜禽、特色农产品等深加工,持续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涂建军:要突出优势,锻造长板,做优做强渝东北特色农业。一要充分利用垂直气候的生态环境优势,优化调整农业布局,打造三峡库区—秦巴山区山水立体特色农业,实现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差异化上市。二要持续打好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农业生态建设组合拳,推动农业品牌化、数字化、绿色化升级,全力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三要培育壮大绿色农产品品牌,联合推出三峡柑橘、三峡药材、三峡脆李等“三峡”系列农产品,强化区域品牌培育,做大绿色地标产业。
重庆日报:“三峡制造”这个区域大品牌,已经享有一定知名度。怎样继续抓特色抓配套,加快提升绿色制造能级?
朱江: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引导重点项目、企业向重点平台集聚,支持万州经开区、开州浦里新区及巫山、云阳、奉节、忠县等工业园区开展全方位合作,加快建设三峡库区绿色制造业发展高地。强化与主城都市区产业链协同合作,引导主城都市区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到渝东北建设配套产业基地、原材料供应基地,探索开展“飞地建园”。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运用智能化装备技术改造升级现有企业,尽快建成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让智能化为绿色制造赋能添彩。
涂建军:既要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又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淘汰落后产业,实现“腾笼换鸟”的华丽蝶变。一要加快数字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创新和应用推广,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用全覆盖,大力发展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二要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提高先进制造业质量。培育发展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智能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数控机床、液压设备、船舶装备等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特色轻工业消费品集群,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集群。
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
重庆日报:渝东北旅游资源丰富,生态优势显著。如何进一步用好资源禀赋,持续做靓“大三峡”旅游品牌?
朱江:围绕“壮美长江·诗画三峡”主题,用好生态、人文两个“宝贝”,全力提升文旅项目和活动的质量水平。精心策划世界级精品景区和线路,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邮轮母港和辅港、开发多样化“水上巴士”产品,推进龙缸景区、百里竹海、宁厂古镇等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推出一批地域产品,丰富周末游、周边游。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突出打造以三峡文化、三国文化和巴渝文化为支撑的多元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推进长江三峡流域(重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优化提升“归来三峡”等一批旅游演艺项目,高水平办好三峡国际旅游节。
涂建军:加快推进全域生态旅游,丰富旅游体验,延伸旅游业态。一要加强资源禀赋和人文历史的品质化开发和价值内涵挖掘,以“大三峡”品牌整合旅游资源,突出打造以三峡文化、三国文化、巴渝文化、红色文化为支撑的多元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合力打造以江、峡、洞、竹、叶为核心元素的自然旅游产业体系。二要积极发展高品质乡村生态旅游,以“乡村”为主题,串联各古村、山水、农业等乡村资源,打造中国乡村旅游三峡样板。三要发挥“大三峡”旅游品牌的外溢效应,以三峡游轮串联沿江旅游景点,积极谋划与张家界、神农架等景区形成“泛三峡”旅游环线。
重庆日报: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更加注重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朱江:坚持一体化规划、组团式发展、协同性建设。要加快推动万开云同城化发展,落实好各类重大项目与政策,加快教育、医疗等涉及民生领域的同城化改革,持续增强万开云板块综合承载力、释放区域引领带动作用,牵引带动渝东北板块高质量发展。要深化“一区两群”对口协同机制,推动结对区县在资源、市场、人力、资本、生态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对接互动,重点抓好产业、城乡两个协同,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协作。要推动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利益共享机制,高质量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
涂建军:着力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一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群众参与”的多元主体参与模式,协同推进渝东北绿色发展。二要切实改变以行政单元画地为牢的产业发展思维,遵循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内在逻辑,坚持一体化谋划产业发展,切实优化渝东北地区绿色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产业规模和产业质量的双提升。三要聚焦规划管理、生态保护、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公共信用等方面,建立更加有效的一体化发展新机制,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