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年前,四川盆地的先民在祭祀活动中焚烧填埋下玉璋、铜尊等“圣器”,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天人对话”的夙愿。3000多年后,原本山海相隔的古迹依次现世。人们惊奇发现,古蜀遗址出土的金面具竟与古埃及、古希腊和美洲古代文明中的金面具“撞脸”。
在他国考古发现中,也不乏金面具的身影: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黄金面具成为埃及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古希腊阿伽门农黄金面具被认为是迈锡尼文明的绝佳明证;墨西哥瓦哈卡出土的希佩·托特克黄金面具引发人们对阿兹特克神话“春天之神”的无限遐想……这些跨越4大洲的金面具不断唤起人们的联想: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渊源?
细观古蜀遗址出土的金面具,不难发现它们都是用模具捶揲而成。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李新伟眼中,这种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晚期捶打工艺堪称中国最早、最重要的金器制作工艺。
李新伟认为,黄金捶揲技术是流传于旧大陆各地的,中国的制金工艺或源自欧亚大陆草原地带。距今3000多年的古埃及法老金面具和古希腊迈锡尼金面具,都是采用捶揲工艺制成。
与上述3地有着不约而同匠心的还有新大陆美洲地区。尽管目前尚未发现和旧大陆间存在相关交流的证据,但那里的先人也逐渐发展出捶揲工艺来制作金器。
“黄金不像青铜一样易熔化、易浇铸,但有极好的延展性,适合捶打成不同形状的薄片,可能是这些特性让各洲先人不约而同选择了捶打的方式。”李新伟说。
对此,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考古学家埃迪特·奥尔蒂斯表示赞同。“捶打工艺是最简单的冷加工技术之一,也是金属加工最早的技术进步之一。”她说。
几大洲的先民利用黄金打造出令人惊叹的神秘面具,尽管其用途略有不同,但考古学家认为这些金面具契合着不同地区先人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并成为类似信仰的载体。(据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