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Z世代”消费群体崛起等因素,偶像产业不断发展。今年初,艺恩数据发布的《2020年中国偶像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偶像产业总规模或超1300亿元。粉丝为了证明偶像的人气旺,不得不购买大量产品。买得多的嘲讽买得少的,买得少的质疑买得多的。品牌赚够钱抬腿走人,粉丝只剩下用不完的产品和没完没了的骂战。
“用数据标榜热爱,唯氪金才是真心”……“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很多青少年粉丝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给明星打榜应援,一些粉丝的非理性行为、基本价值观令人忧虑。
近期,中央网信办针对部分平台在产品设计和功能设置上诱导粉丝非理性打榜等问题,要求平台采取措施,优化榜单排名规则。
打榜之路:数据注水、互黑、不停花钱
打榜应援是随着互联网发展出现的一种粉丝追星行为,通过投票或者募集资金购买与偶像相关产品,对媒介榜单的排名施加影响。粉丝以微博、微信、QQ等线上平台为媒介,形成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饭圈”社群。
一项7000多名中学生参与的调查表明,44.9%的中学生会线上应援,包括打榜、反黑、控评、集资、参与超话、观看直播、送偶像礼物、参与QQ群等粉丝群聊、二次创作或转发正主作品、买周边、海报、代言等。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青少年粉丝不但会为偶像在多个平台的榜单助力,还会花大量时间获取额外打榜票数。如新浪微博刚刚下线的“明星势力榜”,粉丝需要在“超话”中发布与偶像相关的微博并与其他粉丝互动,以此增加偶像的分数,这比以投票获取榜单积分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一些粉丝的非理性行为、基本价值观令人忧虑。有的粉丝常常会对不同意见不分青红皂白地口诛笔伐。打榜数据注水已是公开的秘密,不少粉丝花费大量金钱打榜应援。
一切为了流量
专家认为,当粉丝由单纯的追随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他们开展一系列打榜应援活动,目的不仅是为偶像积攒人气获得更多的流量,同时也是为了实现自我认同。而经纪公司、平台和品牌商家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制造了一条商业利益巨大的产业链。
一切为了流量。互联网时代,数据和流量代表明星的知名度,拥有高流量的明星拥有更高关注度和曝光度,他们往往能够带来更多的商业利益。
为提升偶像的热度、知名度和商业价值,打榜应援成了粉丝重要“职责”。一名已经“退圈”的粉丝说,去年初,某“爱豆”的商业活动因故停摆,粉丝就通过做数据打榜的方式,让他在每个平台的数据都占据第一位。专家分析认为,粉丝打榜其实是一种“情感投射”。他们投入情感、时间、金钱为偶像提升人气,将理想型自我、情感及价值观投射到偶像身上。
有效整治让网络空间回归理性
面对打榜应援乱象,中央网信办针对部分平台在产品设计和功能设置上诱导粉丝非理性打榜等问题,要求平台采取措施,取消定时提醒设置和相关打榜应援产品,并下沉榜单入口,同时督促平台进一步优化榜单排名规则,降低粉丝签到、点赞、评论等积分在排行指标中的权重,增加作品质量、公益活动等正能量指标。
中宣部等五部门日前联合发文指出,要健全完善基于大数据的评价方式,加强网络算法研究和引导,开展网络算法推荐综合治理,不给错误内容提供传播渠道。
据了解,下一步,中央网信办将重点关注粉丝、网络水军等群体恶意注册、集中刷量、刷热搜词等违规行为,同时要求重点平台逐步建立完善粉丝明星经纪公司及粉丝团社区行为指引,明确明星及其经纪公司、粉丝团队粉丝的引导责任,共同规范粉丝群体网上行为。
(据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